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王一鸣:市场主体有活力,中国经济就有动力
作者:张一鸣    发布:2019-03-1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4073次   

      政府工作报告对外发布后,报告中对今年经济预期增长目标的区间设定、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把握好的原则、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以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会场内外热议的话题。中国经济时报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他认为,今年GDP的预期增长目标确定为6%-6.5%,充分考虑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把握好“三对关系”(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做好2019年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就业优先放到宏观政策层面,是为了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6.6%,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GDP的预期增长目标是6%-6.5%,如何理解这个区间?

  

  王一鸣:今年GDP的预期增长目标是6%-6.5%这个区间,与往年有明显不同。比如去年预期增长目标是6.5%左右,全年实现了6.6%。那么,今年为什么要定一个区间呢?我个人理解,这是充分考虑了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

  

  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国内经济转型的阵痛效应显现,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设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区间,充分考虑了内外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

  

  6%-6.5%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或潜在增长率大体吻合,与就业的预期目标相匹配,也有利于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6%-6.5%的增长区间,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相符的。2018年增长速度是6.6%,2019—2020年年均GDP增速6.15%,就能实现GDP翻一番的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做好2019年的政府工作,要注重把握好“三对关系”,怎么看待“三对关系”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意义?

  

  王一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三对关系”,也就是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握好这“三对关系”,对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当前,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经历了缓慢复苏过程,但是去年下半年又出现放缓的迹象,特别是美国经济见顶回调,今年可能会进一步减弱。欧元区经济受结构性矛盾和英国脱欧的影响增长放缓,日本经济延续低迷态势。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快重构,现行多边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把握好国际与国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近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国发展困难和机会相伴相生。克服了危即是机,战胜了困难就是机会。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就可以变压力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第二,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化解长期积累的风险,必须遵循规律,科学施策,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出台政策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避免不同部门政策效应的叠加放大,避免处置风险的风险。过去一个时期,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成为各类金融风险的根源。去杠杆势在必行。但去杠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既要确保平稳有序去杠杆,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又要确保经济平稳运行,避免滑出合理区间。

  

  第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经济有没有活力和动力,关键在市场主体。只要市场主体有信心、有活力,中国经济就一定有希望,一定会保持比较强劲的势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键在深化改革。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当前,更为重要的是让改革举措真正落地。只有让改革举措落地,才能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市场主体有信心有活力,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就业优先放到宏观政策的层面,释放出了怎样的政策信号?

  

  王一鸣: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当前,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规模缩减,就业总量上的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压力依然很大。中美经贸摩擦对就业的滞后影响逐步显现,外贸企业减员压力增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将增大中低技能劳动者下岗转岗压力;高校毕业生总量和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用工需求下降,也使这些地区增加就业岗位难度加大。

  

  过去,一直都把就业归入社会政策的范畴,造成稳定就业的措施难以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有效衔接,就业目标的优先地位也容易在政策实施中被忽略。只有把就业纳入到宏观政策层面中去考量和执行,就业优先政策才能真正落实,宏观政策的底线才更加清晰,民生才能得到更好保障。

  

  中国经济时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颇受关注的重点,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一鸣: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前提。市场主体有活力,中国经济发展就有内生动力。当前比较迫切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竞争中性的原则,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平等对待,这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

  

  其次,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别是要进一步压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去年8月份,政府已经压减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今年还可进一步压减,清单以外的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最大程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再次,要公正进行市场监管。推进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更多用信用管理的方式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促进公平监管,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依法严惩。

  

  最后,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府工作报告用较大篇幅强调今年减税降费的举措,包括将传统制造业的增值税率在去年降低1个百分点基础上再降3个百分点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下调到16%,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10%,幅度都很大,预计全年减免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近2万亿元,现在关键是加快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