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年会 -> 2019年年会:“如何实现“六稳”,保持经济长期向好”
2019论坛年会纪要(主题发言)--姚洋:中国需要适应低速增长
发布:2019-03-19    阅读:15441次   

 

    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来看:告别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无限扩张的时代结束;工业化的顶峰已过,去工业化开始,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人口红利进入消退期,要为20年后的中国做准备。

其实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在危机之前已经达到顶峰,从出口占GDP的比例来看,在2006、2007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预计未来还会继续下降,因为日本只有17%,美国只有10%,我们还在18%左右。

图片42.png

有一个问题大家讨论得比较少,就是去工业化。下图中红线是工业就业,在新世纪前十年,工业就业增长就相当于之前四十年的增长。但是2010年之后增长势头掉转,开始去工业化。去工业化不是说工业发展到头了,而是说工业化的高峰过去了。另外,去工业化是就全国整体而言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接着工业化是可能的。    

图片43.png

从劳动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来看,很明显,也是2010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图片44.png

    去工业化的后果有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减速。外需增速下降,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率低。二是劳动收入占比上升。三是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四是国内消费占比上升,储蓄占比下降,再平衡已经发生。在以上几方面中,第一个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后几个是去工业化的积极影响,大家对此关注不够。



    从可支配收入的构成来看,2008年之前,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非常快,在此之后略有上升。

图片45.png

    从收入的基尼系数来看,2008年之前是上升的,2008年之后开始下降,其中当然有内陆地区的增长赶上来的原因,但劳动收入占比上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图片46.png

 

再看一下支出法GDP构成,很有意思。2010年之前,消费占比一直下降,储蓄率上升。2010年之后,情况完全倒转,而且再平衡速度非常快,基本和失衡速度一样快。我们的国民总储蓄率目前只有40%,相应的,资本形成占比也在下降。中国的再平衡发生之后,很难再说我们是一个投资推动的经济。

图片47.png

中国特殊不特殊?不特殊。特别是谈到潜在增长率的时候,还是要参考其他国家的情况。我借花献佛,引用了蔡昉的一个研究。从图中可以看到,日本的转折点出现在1971年,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日本的消费率达到最低。其实日本和中国的情况相差不大,它的最低点是52%,我们是50%左右。韩国工业化在1988年达到顶峰,然后结束了。日本结束工业化的过程和中国一样,也是受危机(石油危机)的影响被迫转型。

图片48.png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到底是多少?日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的二十年,平均增长速度是百分之九点几,1961年后是10.5%,跟中国危机之前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一段,1973年到1993年,日本平均只有2.8%的增速。

图片49.png

    我们总说创新能提高增长速度,其实不然。日本在七八十年代垄断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创新,但是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只有不到3%。这对中国来说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中国地大物博,加上改革动力,当然会比日本做得好一些,但是估计未来经济增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