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年会 -> 2019年年会:“如何实现“六稳”,保持经济长期向好”
2019论坛年会纪要(主题发言)--黄群慧:中国制造强国战略需要调整吗?
发布:2019-03-19    阅读:32889次   

 

    中国一直在推进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真正确立是2015年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基于两大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国的工业化后期阶段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基本国情,二是新工业革命挑战与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据说最近德国又提出“2030国家工业战略”。

    “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三步走”的基本目标,即2025年成为制造强国,2035年达到中等水平,2050赶上美国。由此形成一系列政策框架,叫做五大工程,集中在十大领域,然后各个省市纷纷出台地方行政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产业政策体系,尤其是针对示范企业、示范行业、示范园区的政策。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政策体系,应该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就是产业政策选择性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人把矛头指向“中国制造2025”,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

    我们认为,制造强国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没有改变。就中国现阶段而言,振兴制造业、推进制造业效率提升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必要步骤。问题是,不能把制造强国战略完全等同于“中国制造2025”。我的建议是,要从强调推进“中国制造2025”转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转向意味着政策思路的转变,也就是从赶超对标、试点示范推动等选择性产业政策思路,转向强调公平竞争、完善产业创新发展基础等功能性产业政策思路,更好地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作用。

    基于这种思路的转变,制造强国战略调整的方向有四个方面:第一,在总体战略导向上,要弱化“对标”或“赶超”,强化突出通过统筹部署构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为全球制造业发展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抛开技术不谈,从管理上来看,日本有“精益制造”,美国有现代大公司体制,都是可圈可点。中国想成为制造强国,也需要培育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同时做出对世界制造业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第二,在总体发展思路上,弱化重点产业和领域选择,突出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通用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美国两年发布一次关于工业基础能力和供应链的评估报告,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样的评估报告,要推进这方面的评估。另外,虽然其他国家也会搞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发展制造业的战略规划,比如德国“工业4.0”,但一般不会具体到非常细的产业,所以我们也要弱化产业选择。

    第三,在具体政策措施上,弱化选择性产业政策,突出既有利于促进中国制造业效率和能力提升,又具有竞争中性特征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

    第四,在具体重点任务上,在强调技术创新导向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同时,更加突出管理创新导向的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品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