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9年长安讲坛
全球技术周期视角下的中国创新机遇期
作者:刘元春 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时间:2019-11-14    阅读:25263次   

非常高兴来到长安讲坛。这几年我们人民大学团队参与了一些关于技术创新方面的前期研究。因此,今天我想把我们的一个小团队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

“全球技术周期视角下的中国创新机遇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两个百年目标,在经济领域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成功摆脱我们过去发展模式,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得高质量发展,第一要义就是创新驱动,就要从过去要素型驱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TFP驱动、集约型发展进行转变。因此,对于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以及相关战略的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专门把创新引领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    刚刚闭幕的四中全会,最为凸显的就是把完善科技体制创新纳入到经济领域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改革中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中全会决议的说明中专门谈到,与以往全会决议中所不同的,就是把科技体制创新作为一个重点纳入进来。而且反复强调创新型国家在机制体制上应当如何构建,在战略上应当如何进行把握。同时我们看到,当前国家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十四五”规划的前期布置,各个部门也都在进行准备。“十四五”规划要提出未来五年我们的创新战略如何来进行定位,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认清我们是不是处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前期,或者说我们已经步入到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这个前提判断非常重要。如果已经步入到这样的革命时期,我们的一些战略决策、战略部署与我们处于革命前期的战略部署可能完全不一样。

    目前科技界和学术界围绕这些问题争论很多。首先是世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很多论坛、很多媒体文章都在谈“第三次产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各种概念满天飞。我们经常谈到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是“物联网+3D打印”、“+生物技术”所导致的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生产效率的革命。从里夫金出版《第三次产业革命》到前年世界经济论坛施瓦布出版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渴望非常强烈。但如果从学界的角度来看,其实大家的分析差别非常之大。

2015年,美国科技界和科技史界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在西北大学召开了一次非常高端的会议。有位技术史和经济史专家叫Robert Gordon,他在会上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技术悲观主义的观点,认为并没有发生新的技术革命。有人提问,手机的出现是不是技术革命?按照Robert Gordon他们的研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手机真正对社会、对经济的驱动力,可能还不如抽水马桶的发明所带来的影响大,他们的这些研究好像有点颠覆我们的基本感官。美国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人人都在谈技术革命、都在谈产业革命,但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没有在经济增长中体现出来。这就是学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叫“索洛悖论”。这种现象在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时出现过,现在又出现了。在我们大谈技术革命的时候,现在整个宏观经济学讨论的却是全球经济的低迷和长期停滞现象,这就是美国前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讨论的“Secular Stagnation”(长期停滞理论)。这个理论是1937年汉森在研究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时提出来的,2012年美国学者把这个概念进行复活,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概念不成立。为什么?大家认为大危机之后这种周期的变化还会成立,我们会很快摆脱2008年经济危机的低迷状态。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个概念全面强化,因为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出现了自2008年以来的又一个新低,并且这一轮新低会开启新一轮的低迷。因此,全球经济是一个“四低”的现象——低通胀、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可是我们现在讨论的全是技术革命话题,各国政府的也是以技术革命已经是迫在眼前、触手可及来做规划安排。继中国提出了2025年中国制造计划之后,世界各国也都推出了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规划的浪潮。

“索洛悖论”以及“全球长期停滞”现象的出现,马上引发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对于整个全球技术变迁发展的周期定位出现了一些错误呢?我们在低迷期所期盼的技术革命是不是就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呢?我想今天晚上就来解读这个问题,整个世界的技术周期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相位上,如何来证明它。我今天晚上的核心观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周期和技术周期表明,世界创新并不乐观。新技术范式的大突破和颠覆式技术创新在近期依然是美好的愿望,我们难以依赖技术革命引领全球经济在近期走出低迷期。

    第二,目前世界技术实际上处于旧周期和新周期的交接期或孕育期,这预示着当前的革命性变化不会马上出现。但恰恰在这种孕育期里,中国存在加速赶超和局部赶超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把中国技术创新的定位,放在世界技术周期的历史视野和长期视野里来看,我们的赶超机遇期并不具有以往所期待的颠覆性,依然属于加速赶超的范畴。我们现在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弯道超车、变道超车、换道超车,什么概念都可以造,但是我们一定要找到理论支撑和事实支撑,不能简单从文学角度来造词语。

    第三,中国已经出现加速性赶超和局部赶超的迹象,未来不悲观。

    第四,我们认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关注点,并非很多人所预测所编写的故事那样。过去我们炒概念炒的太猛,比如说我们的新能源,实际上从上世纪70年代很多新能源原理得到突破之后,真正的应用到现在还没有获得全新的突破。引起能源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是什么?是美国页岩气的技术革命,而不是在上世纪70年代很多人预测的能源革命比如热聚变、核聚变,甚至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风能、光能等低碳的一些能源。因此,基础研究所产生的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大市场所孕育的应用型技术创新依然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全球新技术周期、孕育期,我们的核心关注焦点应该在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和市场诱致的产业技术创新之上。

下面我先讲第一个问题,世界马上会迎来大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吗?我们可以从几个理论来得到一些启示:

一,从各类长波理论来看,我们发现停滞期和技术孕育期在15年左右,特别是下行期比上行期漫长。所以我们认为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即2008年以后的15年左右甚至20年,它应该是一个技术的孕育期和深度调整期。第一个是康德拉季耶夫的技术周期,它是50年一个轮回的技术周期;第二个是戈尔茨坦的理想长波理论,基本上也是50年一个轮回。有很多霸权周期也反映了这个现实,每当一种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往往都会带来一次技术、贸易、投资各个方面的低迷时期,有人把这个低迷期叫做马尔萨斯陷阱期。大家认为,市场经济体系一共经历了三次马尔萨斯陷阱。第一次是在1840年以后到十九世纪初期,有欧洲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的出现。第二次是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战、十月革命和1929年-1933年大危机。第三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是继1929年、1933年以来对全球经济振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会导致低增长区的马尔萨斯陷阱。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技术周期本身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上一轮技术革命的产物,预示世界正处于迎接下一轮论技术革命的拓展期和缓慢期。

    在学西方经济学的时候,一般不讨论技术进步、技术变化的规律性;但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早期的老教授,最出名的就是搞技术经济学的。在技术变化规律性里面有一个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经济学理论就知道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生产力冲击导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之不相适应所出现的一种危机。因此,每一次大的技术冲击往往会带来结构性变化。如果用熊彼特理论来讲,这就是一个毁灭性创造。因此,每一次危机都预测着前一轮的技术冲击开始了全面扩展、全面破坏的阶段,它已经通过产业化,打破了过去的生产关系,打破了过去的利益结构,它在要求这个社会进行重构。因此,经济危机的爆发马上就会预示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吗?从理论上来讲不会,因为它说明上一轮的技术高潮刚刚过去。

从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经济危机是由马上到来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把它带出困局的。具体来看数据,现有数据表明技术创新的速度在新世纪初已经递减。

表一:技术创新的速度在新世纪初已经递减

技术领域

专利占总量的比重(2006年)

专利增长率(1990-2006

增长率(1990-2000

增长率(2000-2006

生物技术

3.55

3.81

9.56

-5.10

网络与电信

23.79

5.01

8.40

-0.40

纳米技术

0.54

7.38

11.39

1.02

污染与废物管理

1.15

2.18

4.07

-0.90

应对气候变迁

0.41

13.49

10.98

17.80

人类生活需要

12.58

6.49

8.33

3.50

作业与运输

11.72

3.64

5.16

1.15

化学与冶金

9.07

1.85

3.92

-1.52

纺织与造纸

0.99

1.21

1.68

0.42

固定建筑物

2.09

4.13

5.12

2.51

机械工程与光热

6.66

5.56

6.56

3.91

物理

12.99

4.34

6.74

0.47

电学

14.45

6.23

9.15

1.54

根据表1统计的专利数据,我们看到,专利在1990年-2000年,除了一个行业——应对气候变迁的技术专利是增长的,增长速度是提升的,其他各个领域都是下降的,比如说生物技术、网络与信息、网络和电信、纳米技术,都比上世纪90年代的增长速度慢很多。我们上一轮的技术革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整个90年代,技术革命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叫做蜂聚现象,在ITC行业里面有一个规律叫做摩尔定律。摩尔定律在2008年以后出现了一个强烈的边际递减,现在大家认为摩尔定律已经不成立了。我们对专利的申请量统计也发生了如此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世界性专利的变化、各个行业的变化也是如此。大家从这个图形就可很明显的看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专利技术出现蜂聚现象的核心年代,到现在已经开始负增长


21990-2011EPO专利申请量行业分布

年份

申请量(万件)

增长率(%

1990-1994

1995-1998

1999-2003

2004-2007

2008-2011

1990-1999

2000-2011

1990-2011

网络与电信

9.54

11.32

17.59

18.35

20.52

9.21

2.62

2.31

电力

4.91

6.24

9.22

10.08

12.52

10.29

5.49

5.12

物理

5.41

5.69

8.46

9.59

10.83

6.52

3.79

3.37

人类生活需要

4.55

5.41

7.75

9.18

10.8

9.40

4.71

4.73

作业与运输

5.92

6.09

7.62

8.49

10.15

5.18

3.09

2.85

化学与冶金

5.59

5.39

6.47

6.94

7.89

3.94

1.58

1.45

机械工程与光热

2.52

2.77

3.79

4.52

6.39

6.99

5.34

5.07

生物技术

1.83

2.4

3.68

3.28

3.42

11.37

3.49

3.42

医疗技术

1.91

2.3

3.48

4.2

5.14

10.41

5.91

6.05

固定建筑物

0.96

1.03

1.23

1.42

2

6.36

4.43

3.93

纺织与造纸

0.67

0.62

0.71

0.76

0.83

2.50

0.98

0.75

纳米技术

0.18

0.21

0.45

0.57

0.51

11.83

6.20

6.20


1:主要国家专利增速

 

 

 



 

   





 一些最新研究发现,新技术的传播速度在10年或者15年左右达到高点,等一会我们会讨论技术变化和革命的规律也会看到这个规律。上世纪80年代ITC革命已经确定了这20多年的黄金技术扩展和产业的辉煌期。因此目前的互联网革命,包括2G、3G、4G、5G技术在本质上属于什么时代?很多人认为还是ITC革命的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依然是由计算机加网络体系延伸出来的一系列变化。如果从专利、从理论、基础理论、关键论文的变化上来看,目前的专利增长速度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是难以匹敌的。不过现在的媒体效应太强烈,“金融化”+“媒体化”+“互联网化”,导致我们不断在感官层面强化技术革命的浪潮。之所以如此,我们复杂的利益诉求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我们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时候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技术革命带领我们走出低迷!随着我们愿望的不断落空,我们对新技术的渴望甚至转变成为一种焦虑。

3:在GDP增速下滑的低迷期,全球研发费用增速出现明显下降

 

    第四,全球研发费用也出现了持续变化,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GDP增速下滑,全球研发增速也出现明显下滑,最近研发的支出速度才有所回升。在2008年之后,OECD发达国家各种制造业和服务业研发支出下降的速度更快。我们看到即使近期研发有所复苏,主要是商业研发投资复苏比较快。研发包括几大块:一是基础型研发;二是应用型研发;三是试验型研发。试验型研发大部分集中在商业开发里面。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首先要在基础研发上有大的投入、大的产出,然后在应用型研发上面要有剧烈的变化,最后才是在商业化环节有所体现。但是目前是倒置的金字塔,这样一种商业研发支撑力并不大。你会看到研发再加上现代金融,使商业研发的投入成为金融化泡沫和科技神话助推的关键力,这个事大家一定要看到。这些年来,我们在一些上市公司、在一些核心区域所看到的科技泡沫,已经成为近20年来泡沫中间最重要的推动力。大家利用科技预测、科技前瞻性来谋求资本获得,这个也要关注到。

    同时,企业创新主要集中在产品和生产流程、组织和市场营销方面,也就是说核心技术并不是非常多。另外,服务创新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竞争核心。大企业所专注的领域很集中,基本沿袭了传统路线,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第一块还是信息通信技术,第二块是健康与食品,然后是制造业、交通防护等等,金融也在其中。我们对前40种技术关注度进行分类,发现了200家世界最大的投资者所关注的投资领域有五个:第一,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第二,汽车与零部件;第三,技术硬件与设备;第四,工业工程;第五,健康护理设备与服务。大家会发现,在企业商业性研发里延续了过去的路径,并没有发生路径的重大变化。中国的商业研发路径,已经发生了重大结构甚至是革命性结构变化。新技术加速增长的四大领域主要是:第一,环节气候变迁的技术;第二,老龄化健康与食品安全;第三,信息与媒介技术;第四,新制造业流程。这里面的顺序是化学、纳米技术、合成材料、新材料、3D打印与激光技术。

第五个方面,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刚才我讲的索洛悖论再次出现了。索洛悖论是索洛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对于技术革命进行的测算,他测算的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索洛余值TFP。测算的结果是整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技术对于TFP的提升没有贡献。所以他说了一个很知名的话:“人人都在谈技术,但唯独在增长上没有见到它的影儿”。目前,这种现象又出现了。对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TFP增长速度进行测算就会发现,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达到峰值之后,各国的TFP值一直在下降,到了90年代有很好的缓和。美国的TFP值从1985年开始出现强劲反弹,英国也是如此,但是欧元区和日本是直线回落。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测算结果是,高技术对于TFP值的贡献快速下降,整体的TFP值在新世纪之后出现强劲下降,而高技术对于TFP值的贡献在2003年之后下降的更厉害。

4:各国年均TFP增速 (HP filter, λ = 500)

 


5:相比一般技术部门,高技术对于TFP的贡献快速下滑

  

我们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一直到2008年之前TFP值都非常好,唯独从危机之后是负增长状态,最近两年TFP值开始正增长。我们也有一些测算制度变化的指标,也有技术性指标,把这两个进一步的分解后,发现有制度改革的贡献,也有技术进步的贡献,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目前TFP值的反弹还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马车。我们常讲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初步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新动能还远远不能取代旧动能来全面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展。

    6:中国TFP增速变化

 

今年,有几个日本学者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于整个全世界的TFP值,近十年来作用明显下降。为什么最近增长乏力?有很多人讲我们的研发投入在下降,他们通过对一些变量进行控制重新测算发现,不仅仅是研发本身的下降,同时研发推动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和它的边际效应也在下降,这个可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欧美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也比较快,劳动力分解这些年是历史上新低。因此从经济角度、从产业角度、从专利角度,我们能得出目前是处于一个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时期的结论吗?肯定得不出来。

7:欧美劳动生产效率下降

 

回顾一下刚才对几种理论的推演。我们认为,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导致整个世界危机的爆发,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到一个长期停滞的状态,预示着上一轮技术革命的调整期已经开始,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孕育期也刚刚开始,这是最简单的结论。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判断有几个大要件:第一个要件是,基础科学理论有没有重大的突破。很重要的指标,是基础领域的关键性论文有没有一些重大突破。有人讲量子领域有重大突破,生物技术领域里面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AI领域里面有一些基本性原理有重大突破,但是按照目前原创性重大突破论文数量的统计,我们目前处于一个低迷期。

我们经常看到Nature、Science对很多重大领域的基础理论总结,你会发现有些总结每年看都是乏善可陈。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在进行技术展望,预测未来有哪些技术会有重大突破,很多技术部门包括一些专家和很多网站也愿意做这样的预测和展望,其实这种展望是不负责任的展望,因为谁都可以展望。但实际上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好像并没有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有一次,一个重要的部门组织很多专家开会,其中很多人是院士,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经济学的。我听了他们的讨论后就提问,到底我们在基础理论有没有重大突破?都说不出来。今年暑期我们的团队在全国展开了很多调研,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行业所布局的重点区域进行调研。我们到青海调研新能源的变化,这里的新能源目前的确做得很好,比如说光伏产业、光热产业、热核产业,并且很多都不靠国家补贴在自行运转。我问这些基础技术理论是什么时候取得突破的?他们讲,这些基础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就有了。我问到你们在原来欧美基础理论上的技术突破是什么?他说主要是工艺和成本控制,其他的没有。

    我有一个学生在青海投了一个10个亿的光热项目,那简直就是人世间的奇观。几十万个光热板对着一个发电塔和发电塔,把太阳光折射到发热塔,发热塔发热之后就开始发电。我参观完之后大致知道原理是什么,因为这些原理高中生也能理解。我问他的贡献是什么?他说贡献很简单,规模化,然后使成本下来。原来西班牙也在做这个项目,他只能做到几万个太阳板,现在我做到几十万个,就能把成本降下来了。

第二个要件是,在基础理论突破基础上,重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

第三个要件是,是否出现了专利和应用性技术的蜂聚现象。

第四个要件是,商业化转化出现加速现象。

第五个要件是,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组织和社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所以我们判断,一种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往往需要这五大要件,如果这些要件一个都不成立,那我们可能就要反思一下。

ITC技术的变化路径,从1958年整个集成电路的出现一直到我们讲的2G时代,足足用了30多年接近40年的时间,在40年前,人们就做出了原创性的重大理论突破。在工艺上的突破,是上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出现;在专利技术上的蜂聚现象,是上世纪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在社会组织上的这种重大变化是90年代、新世纪。所以很多人就讲目前大家所讲的很多新技术、新革命,可能就是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尾潮。

 

全球市值十大公司的变化。1990年的时候是以银行、汽车为主体,到2000年微软跑到第一。2019年微软、苹果与互联网相关联的ITC独霸前几名。我们依然会看到以ITC为主体在经济社会上的革命性浪潮。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需要等待,而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我们已经步入到第四次产业革命、甚至是第五次、第六次革命中(不同的专家划分不一样)。原因就是刚才所讲的几个方面。目前是停滞期、孕育期、调整期,依然是前一轮技术革命的余浪期,甚至包括5G,都是前一轮技术革命的余浪期。这是我们对世界的定位。

5:2018年全球专利排名

排名

国家名

2017专利数量

2018专利数量

1

美国

56,676

56,142

2

中国

48,905

53,345

3

日本

48,205

49,702

4

德国

18,951

19,883

5

韩国

15,751

17,014

6

法国

8,014

7,914

7

英国

5,568

5,641

8

瑞士

4,488

4,568

9

瑞典

3,975

4,162

10

荷兰

4,430

4,138

11

意大利

3,225

3,337

12

加拿大

2,400

2,422

13

印度

1,583

2,013

14

以色列

1,816

1,899

15

芬兰

1,601

1,836

16

澳大利亚

1,852

1,825

17

土耳其

1,251

1,578

18

奥地利

1,397

1,475

19

丹麦

1,430

1,443

20

西班牙

1,418

1,409

21

比利时

1,354

1,295

22

俄罗斯

1,058

963

中国的机遇何在?前沿技术并不像很多人讲的如火如荼,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如果发现兔子在睡觉,乌龟就要赶快追赶。中国这些年跑得很好,第一个就是新世纪以来专利和高水平发文呈现出加速赶超。在2018年专利受理量达到432.3万件,同比增长19.1%,连续8年名列世界第一。很多人说中国专利水分多,但你想想原来1万件的时候水分也很多,但数量也不行,现在至少我们现在把数量赶上来了。2018年全球专利数达到20.53万个,相比于2017年增长3.9%,这个增长速度比较慢,原来都是百分之即十几,高的时候达到20%的增长。美国第一,5.6万个,中国2018年已经达到了5.33个万,只比美国低一点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计,未来两年中国要超过美国,这也是美国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

10:中国专利申请数

 

同时,我们的研发费用达到1.97万亿。OECD在2017年做了测算,他们认为2018年按照购买力评价进行测算,中国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也是美国很难容忍的一个原因。即使在2014年经济比较紧张的时候,我们的研发投入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全世界只有3%点几的增长速度,很多国家的研发增长速度还是负的。因此,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技术交易合同和高新技术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比如2018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美金,占我们进出口总量的30%。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国家,这就颠覆了很多人的观念。以前我们的出口产品中,第一是机电产品,占50%多;第二是八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传统意义上的鞋袜、衣服等等,占20%多,劳动密集型产品比现在高新技术的出口要少。从技术和市场份额的分布来看,中国制造目前已经在世界占据非常可观的位置。光伏面板,中国厂商提供部件是75%到85%;高铁产品占79%到90%;数字支付、电子汽车60%,货船40%多。中国企业在中国的份额和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份额占比规模已经非常之大。总书记在几次会议里多次谈到中国这种超大体量的市场和超大体量的技术潜力。中国的研发也一样,目前美国是5000多亿美元,我们是4100多亿美元,基本上达到的80%。OECD按购买力测算评价我们是超过美国的,因为目前按照购买力评价在2013年中国就超过了美国的GDP,当时按购买力评价测算中国GDP是23万亿美金,美国是19万亿美金。今年美国GDP达到21万亿美金,今年我们的GDP估计要达到24万亿美金,这里是按现行汇价。

11:中国研发规模和强度

 

从研发投入的结构对比看,我们的基础研究占比太低,而美国的基础研究占比非常高。目前,试验发展的研发支出已经超过美国了。这是大家要关注的几个方面,一个是试验研发占比达到83%,企业支出占比达到76%,政府支出占比达到20.2%。很多人讲我们的研发是政府主导型,也可以这么谈,但仅用政府主导型来概括目前的研发发展模式是不准确的。我们是政府引导、市场发力的一种模式,这个转变是从2008年之后开始的,转变的非常明显。

12:中美研发比较

 

国家与私人公司研发投资排名,2017年第一位是美国5110亿美金,中国是4520亿美金,日本是1660亿美金,日本跟中国竞争基本上已经不在一个平台上了。一些私人公司很厉害,三星公司160亿美金;阿尔法公司160亿美金,这几个都跟瑞士一样。华为是140亿美金,跟澳大利亚一样。目前由超级公司、平台公司所主导的研发模式、研发投入模式是一个世界新趋向。从研发性规模在2017年的世界分布图中可以看到,中国跟美国分布基本一样。

12:商业性研发规模在2017年的世界分布

 

与此同时,特别是近五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异军突起,每年保持8.15%的提升速度,2001年到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提升的更猛,这主要是靠技术提升。但是,我们在一些核心领域的投入力度并不理想,差距很大。和其它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研发投入的密度、在关键领域里面的投入力度相对偏少。

8:各国劳动生产力提升的速度

2001-2007

2009-2014

OECD

OECD

1.49

0.96

South Africa

ZAF

2.68

1.12

Brazil

BRA

0.87

1.49

Colombia

COL

1.23

1.87

Russian Federation

RUS

5.62

2.20

Indonesia

IDN

3.64

3.97

India

IND

5.30

6.3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N

10.59

8.15

用一个参数显示技术领域,如果大于1就表示你的技术竞争领域是不错的。中国大于1的主要集中在电信、数字通信、技术通信、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在其它领域里面就很少。2015年,知识产权组织划分了35个技术领域,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高于国外的有28个,而在光学、发动机、运输、半导体、技术程序、音像技术和医学技术等领域仍差距巨大,也就是在关键领域差距很大。最近有人专门把车床特别是精密车床行业20年来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发现我们在中高端车床与世界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十大车床企业我们有两个,一个是沈阳车床,一个是大连车床,到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大连车床厂已经破产,沈阳基本上被ST了,处于半停滞状态。由于我们对大量中高端产品都采取进口,而自身的基础性工艺、基础性研发没有跟进,这些企业无法满足国内的市场和产业需求,所以才落到如此地步。

    刚才讲到通信技术领域变化很大。最近,德国专利数据公司对2018年底发布的5G专利报告进行梳理,发现:第一,SEP标准必要专利华为名列第二,第一位是三星。在5G标准技术里贡献最多的是华为,然后是爱立信。中国企业上榜的还有几个,比如中兴、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移动都进入到这里面,说明我们在弯道超车上面有很大的进步。有些人认为美国可能不研发5G,甚至不用4G,会直接研发6G,这其中是不是有一些玄机呢?因为我们不研究技术,所以不知道这些。

    第四个,区域分布和企业分布开始良性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开始向中西部进行扩展。目前很重要的研发是中三角,即武汉、西安、成都。这个中三角孕育的几个指标:一是独角兽增长非常快;二是瞪羚企业增长很快;三是发明专利数量也增加很快。

第五个,这些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一些突破性收获,特别是在专利文献上面,中国的赶超非常明显。但深入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1、科研产出与投入总量上的赶超,使得中国有可能在某些技术领域率先实现前沿创新与突破。2、总部位于美国和欧盟地区的公司在大多数的技术类别上占有优势。例如,“测量、生物材料、医疗技术、有机化学、生物技术、医药、食品化学、基本化学、化学工程、环境技术、机械工具、机械原件、民用交通工程”等。3、上述技术类别很多是环保、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在这些领域,中国还是处在模仿赶超的阶段。4、中国企业主要在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4个技术类别具有优势,包括“电信、数字通信、基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这些领域实际上是这些年来世界技术前沿的主要进步领域。5、在这些领域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公司。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需要首先超越韩国。

我们研究赶超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次人口红利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般认为拐点出现在2006-2008年,叫刘易斯拐点,第一轮人口红利开始递减。目前整个人口红利处于一个加速递减期,抚养比在2011年达到最低点,劳动人口数在2013年达到最高点,流动人口数在2014年达到最高点。同时65岁以上老人达到18%,老龄化加速现象已经开始出现。适婚人群数2013年也到达到最高点。这些人口变化直接带来的是储蓄率在2011年达到最高点。这是我们讲的第一次人口红利。

13、第一次人口红利指标下降

 

第二次人口红利会大规模出现,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广大技术提升的产业后备军! 本科生失业率和更高学历的失业率都不低。失业率最低的是文盲和小学,这有点颠覆大家的基本认知。原因是很多属于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当小工的人只要愿意出卖劳动力就永远不会失业。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使就业格局发生激化现象,有两类人容易就业:第一类人是搞研发的;第二类人是机器不可替代的体验性服务。而处在这两类人中间的人,就业机会有可能大幅度消失。现在,农民工工资与大学生新近入职的工资水平开始拉近。2016年农民工基本工资是3200多块,而大学生的入职工资是3400多块,这意味着每年毕业的800多万大学生未来要跟农民工抢饭碗。这意味着受过高等教育和一些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开始替代传统以初高中文凭为主体的农民工群体。这个替代会导致研发人员薪酬、技术工人薪酬保持的比较低,从而构建起中国第二次人口红利。

9分行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速

  单位:元、%

2015

2016

增速

合计

3072

3275

6.6

制造业

2970

3233

8.9

建筑业

3508

3687

5.1

批发和零售业

2716

2839

4.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553

3775

6.2

住宿和餐饮业

2723

2872

5.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686

2851

6.1

看这个图形,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研发人员薪酬,中国的研发薪酬跟印度是排在倒数第二位和第三位,也就是说你的研发成本很低,这是我们的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2008年之前,我们就是靠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低下,迎来了中国加工、中国制造的浪潮。下一步我们的技术提升很重要的依存,一个是依靠本身技术的研发、技术的投入,另外一个是在研发和投入中间的低劳动力成本。

14: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研发人员薪酬比较

 

 

    这二个很重要,不仅仅是有第二次人口红利,更重要的是创业后备军很庞大。2018年本科毕业生是753万人,2019年是817万人。同时,科学研发和开发机构的研发人数是46万人,如果按照国家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达到7000万人,而美国的工程师只有2000多万。前一阵子我到北美一些国家给他们讲中国的教育,这些年培养了多少工学、理学、人文类大学生,数字说出来把他们吓一跳,因为我们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就相当于他们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你可以想想这个冲量有多厉害。更重要的是,目前世界的研发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它是一个三角形,美国在上端,集中于研发和金融;德国和日本在中端,集中在高端制造,中国和印度在底端,集中在制造业加工和服务加工。但是,现在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讲,中国已经开始要全面替代日本,替代俄罗斯,跟美国基本上平起平坐。

15:全球GVC格局

 

中国和印度是向美国输出技术创新人员最多的国家,印度每年是44.4万人,中国每年是35.6万人。这个循环近些年来已经打破,每年输出的高技术人才基本上是50多万人,输入人口开始有20多万人,这个对我们的技术变化影响很大。在美国的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行业、电子行业、化工行业、药物行业里面,非欧美族裔的创新者占比很高。最近中美贸易战所引发的技术战、人才战,会引起未来结构性的剧烈振荡。

第三个方面,总体创新环境在加速改善,创新产出也在加速性增长。

 

我们自己测算的中国创新指数,2014年创新产出指数是加速上扬的。另外,在相关的各类参数分布中,创新环境指数上升的最快。其次是我们的产出指数上升也非常快。另外,还有一个瑞士诺桑学院最新刚刚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瑞士蝉联第一,中国排名继续飙升,从2018年的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成为前2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在这个指数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创新效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中国在上中等国家里面排第一,但投入指数排在第26,产出指数排在第5,相对应的产出效率在全球应该是非常高的。当然,对这个创新指数也不能简单化认识。同时,他们公布了收入格局领域2010年到2017年一些专利和相应的专利出版物的变化。中国总共公布了9.2万项专利,在药物领域是21.5万项专利,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美国生物行业和医药行业对在华专家进行了铺网式审核,这个审核主要基于他们的一个主观判断,那就是这些专利变化使他们总以为中国偷取了美国的一些专利,他们的很多专家特别是华裔专家把这些专利偷偷送给中国了。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毫无根据的。当然,个别打擦边球的可能有,不可能存在系统性行动,因为中国创新量太大了,与我们平时交流的人次不匹配。最近我们查出医药行业的高倍发文和专利技术造假问题,学风问题和科研造假问题也很突出。成绩是有的,但问题也有。

目前中美贸易战引发的技术战,是我们高度关注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相关团队也在研究,但研究这个最有优势的是清华大学,因为人民大学主要搞人文,对技术战的细节到底是什么样讲不清楚。很多技术变化不能简单从专利变化、从产业变化、从论文数变化来观察,需要很多领域的真正懂行专家,才能做出一些科学判断。目前有很多内部材料对卡脖子技术进行了专门梳理,有些团队已经梳理出34大类卡脖子技术,然后把这些卡脖子技术的技术链、产业链、核心突破点都分析出来,供大家研究所用。

这些东西弄出来以后,特别是在网络上散布以后,一般老百姓就产生一些恐慌,认为美国在这次贸易战所引发的技术战和人才战会产生强烈的效应,我们现代化的进程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我认为这样的担忧是不必要的。我们不懂科学本身变化,但我们可以研究科学史。我们研究的重要案例,就是在1871年到1945年德国技术的赶超进程,我们把各个模式赶超都研究了一遍,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最经典的是德国。在一战前夕,德国入侵比利时,世界各个国家都对德国进行谴责,同时所有国家对德国科学界发起了全面制裁,要求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杂志、最重要的协会和一些国际论坛与技术合作,把德国科学家全部排斥在外。当时德国所建的实验室、大学的研究所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但是在1871年俾斯麦统一普鲁斯之前,德国的技术水平一塌糊涂。当时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都加入到制裁德国的行列里,最后德国的技术和科学进步夭折了吗?没有,反而发展的更好!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原因很简单,在任何一个赶超过程中,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都不是偷来的,都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研究的,科学的积累都得靠自己。因此,封锁恰恰促进了德国的科学体系焕发出它的潜能,这个体系就是国家体制为主导的创新体制,使德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战引发的技术战,就是因为日本围绕着半导体、汽车等技术跟美国打,最后产业转移到韩国去了。很多人认为三星就是日美贸易战的产物,如果得出这种结论可能就有问题了。因为日本的科技并没有停步,也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第二个,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技术传递和技术赶超与传统格局不一样,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另外,这一轮的全球化和历史上三次全球化都不一样,它的水平一体化和垂直分工化都很厉害,导致大量的技术外包、服务外包和制造业外包,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球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最后,我们发现技术的创新源不是一个,而是N个节点,这些节点导致的重要变化是市场为王,谁的市场大、谁的创新多,谁就是老大,这是变化最大的一点。一是平台式创新很厉害;二是市场主导性创新很厉害;三是政府主导的基础性研究很厉害;四是政府主导下的创新基础设施投入更加厉害。我们会发现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变化导致创新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第二个关注的是,技术要脱钩很重要的是要依存与产业链、价值链脱钩。因此中美是不是会步入到新冷战,特别是在技术层面我们怎么来评估这个问题?首先要评估的就是价值链会不会脱钩。欧美以及世界能不能舍弃中国市场这块大肥肉,这是要评估的重要一个原因;第二个美国要评估中国技术变迁和技术创新的路径。一个创新者对跟踪者的技术创新战略,最好是等他不断的研发,一直到要产业化的时候,再把他已经产业化的技术转移给后发国家,把原来的研发全部打消掉,这就是我们反思的。过去有一种模式叫市场换技术,市场能换技术吗?换不来技术。因为等你研发的差不多了,你把市场让给他,他来进行产业化,结果导致原来所有的基础性原发创新都胎死腹中。典型案例有两个:第一个是大飞机。上世纪80年代的大飞机计划研发很厉害,后来由于我们引进了波音飞机和欧洲的空客,导致我们的大飞机计划停滞了差不多30年;第二个是汽车。我们在红旗轿车上的技术研发投入已经有20多年,上世纪80年代后引入了大量的汽车生产线,尤其是引入日本和德国的汽车生产线,直接导致红旗轿车下线。

真正的领先者保持与跟随者的最好距离,不是坚守技术一成不变或不进行外移,而是适时进行外移来控制后进者的研发和研发动力,这是很重要的战略。大家要记住,欧美从来没有给我们转移过关键技术。比如说“巴黎统筹委员会”以及《瓦森纳协定》规定,整个北约体系对于只要跟军事有任何关联的技术都禁止转移,不是现在禁止转移,历史上一直是如此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在技术层面,中国和美国、中国和欧洲、中国和日本从来就没有完全挂钩,现在即使松一松,脱一脱也不是坏事。

从我们的技术战略来看,一是过去20多年我们所取得了伟大成就;二是世界技术创新正处在一个周期的交界时期、调整期和未来的孕育期,这恰恰是我们大踏步赶超的环节;更重要的,三是我们必须要很好的利用大市场所产生的内生动力,同时要防止欧美在技术上提防跟进者的战略举措。中国经济规模未来发展的空间非常之大,这个空间利用好了,就会为我们的技术进步提供无穷动力。

未来新征程要完成很多任务,比如要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超越明斯基时刻、破解李约瑟之谜、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等等。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李约瑟之谜,这是世界对中国所提出的疑问。李约瑟是一位科学技术史上的大家,原来在清华大学待过。抗战时期他在中国收集了很多中国的科技史材料,写出了一本《中国科技史》。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李约瑟之谜,讲到中国有四大发明,历史上的GDP增长也很高,但是中国为什么没有酝酿出像英国那样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呢?他的结论是,中国的政治力量、官僚体系太强大,压制了人们的创新力量。

我们国家目前的这套体系能不能进行创新呢?我们的答案是能进行创新的。这个创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全力突破李约瑟之谜,把政府与市场在研发创新上的关系理顺。要想打破技术垄断,争夺产业链控制权的目标路径,现实前提在于把握好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中国具有全球第一的大市场环境的绝对优势,追逐全球市场研发创新的内在动力。

       第一,没有市场难以赢得技术竞争;

第二,没有市场体量也难以赢得技术竞争;

第三,没有自主市场更难以赢得技术竞争。

这是三个承诺,一要依托市场体系;二要善于运用市场体量;三是这个市场体量不是简单的以别人为主、被别人控制的市场体量,而是自主、自我的市场体量。我们过去在创新动力构建上是成功的,这是构成经济增长奇迹和技术突破奇迹的重要基础。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中美技术战,中美技术战实质上反映了我们过去的创新发展是成功的,因为我们对他产生了压迫感和威胁感,所以美国才会如此。

市场导向的大规模技术创新和基础导向的政府赶超体系是中国创新战略实施的两条腿,两条腿同时发力、相互配合十分重要。但目前政府这一端做得并不十分理想。政府主导的赶超体系为什么会在现在出现短板呢?重要原因是政府老想跟市场抢饭吃,没有专注于基础研究领域,这是我们的短板。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要从核心技术和基础理论上扎扎实实进行根基建设,要在全产业链构建、全创新链的构建上面做文章,而不是投机取巧。我们现在的创新体系,在分权体系下各个省都想有创新和技术突破,连一个县现在都有高新技术园区、战略产业园区,全国各类园区一共5万多家。但真正的国家队不足1000家,再加上省队也就2000-3000家,其余的4万多个园区有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现在很多理工科学校的基础研究差不多被掏空了,校产每年呈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基础领域的创新却乏善可陈。未来技术进步最大的障碍是泡沫化和金融化,特别是构建在技术神话基础上的泡沫化和金融化问题。所以我们一是要加强基础领域建设;二是要对目前过分分散、全局创新、过分金融化的发展趋势要有所遏制。三是要真正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平台导向的创新体制,政府在其中一些商业化领域一定要起一个补充性的作用,千万不能与市场争利。政府有很多的创业基金,适度投入可以,但遍地开花与私募基金争食就会出问题。在某些技术商业化甄别上政府没有优势,政府的定位要更凸显基础设施、基础领域、国家战略,很重要的是市场导向要凸显。

    今天的四个结论就是:

    第一,产业周期和技术周期表明世界的创新并不乐观;

    第二,世界并不乐观,但我们很乐观,中国创新与赶超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

    第三,我们已经呈现出加速赶超和弯道超车的态势,因此在制度创新上应该有基础性的制度自信;

    第四,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还得进行机制体制的改革。总书记在解读党的四中全会报告时,专门强调科技体制的创新,是我们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重中之重,所以下一步的改革任务就很重了。

    现在很多学者和很多规划,都简单把战略落脚点落到世界科学预测者所炒作的概念上面,这是一个天大的陷阱!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地跟随施瓦布、里夫金走,施瓦布连个科普专家都算不上,他却写出了《第四次产业革命》这本书,而最为恐怖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特别相信他,老是跟着他们走。我们说未来很多的技术革命还比较遥远,今天很多人讲未来是人机共存、半人半神,其实这个故事上世纪50年代就出来了。科学有些东西不可预测,但你可以简单判断未来十年这些预测不会变为现实,因此我们应对遥远事情的关键就是保持战略定理,在基础领域进行深入布局就行了,大可不必组建很多公司,还没有理论突破、也没有技术突破,就开始商业化运作!不要相信神话和讲故事,必须讲基本规律。

    小结一下。今天晚上我跟大家讲的就是:

    第一点,简单的驳斥一些流行性观点,技术革命、技术创新、产业革命还没有到来,世界处于一个调整期,世界处于整体经济的低迷期。

    第二点,我们的春天到来了,但我们还要注意机制体制的全面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要看到过去是胜利的、是成功的。

    另外,我有一个希望,希望我们在未来形成一些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数据和充分的理论逻辑做支撑,不能简单跟随一些网络概念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