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周小川:划拨10%国有企业股份为社保基金还不够
作者:程维妙 张姝欣    发布:2019-12-30    来源:新京报    阅读:2393次   

      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 张姝欣)12月21日,在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表示,为未来养老金顺利发放做准备,各国到底明确多少预筹积累资金?各个国家不一样,澳大利亚去年预筹资金占GDP的125%,算是比较高的。中国大概小于10%。虽然我们自己看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确实还有不少钱,但是我们人口基数很大,预筹资金在全球属于相当低的。同时,中国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划为社会保障基金,是增加预筹资金的一种潜在可能性。

  周小川表示,目前多数国家都选择福利基准型(DB)和供款基准型(DC)相结合的模式。对中国来说,我们采取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做法,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预筹积累的占比太小。鼓励积累有如下选择:一是根据收入和财产情况,对低收入群体给予缴费补偿;二是保底增值,对预筹积累资金进行投资运营,政府为收益率保底。三是政府提供有担保的债务性产品供养老金投资。从DB转向DC,增加积累,一种办法是名义账户,新参保的年轻人都可采用DC,但中年人、老年人可能要建一个空账,即名义个人账户,保持对个人的激励,但里面实际没有钱,使用类似国债的利率计算其回报,以实现代际平稳过渡。

  “中国存在大量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可用来填补DB向DC过渡的空间,目前划拨10%的国有资本可能还不够。”周小川称,对中国来说,一方面我们养老金的欠债是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另一方面,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由于历史上价格、税收扭曲造成的国有资本积累,还有通过借钱发债积累国有资本,将这些资本还原为养老金核算或保持国有资本经营体制核算,哪个效率更优值得探讨。同时这也涉及制度选择及对效率的分析,我们仍有很大的可能性来填补上述缺口。

  他表示,另外一个可能性即历史还原法可能性。例如我国1999年正式取消福利分房,很多单位房改按照工龄、职位算分,折算回去。这种对隔代人的处理办法可供养老金改革借鉴。另外中国存在城乡差别、所有制差别,可按照历史情况,采用历史还原法,在养老金改革制度转变中解决代际不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