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稳定汇率、通货紧缩和出口增长 (2000.07.11)
作者:海闻    发布:2004-06-23    阅读:4704次   

稳定汇率、通货紧缩和出口增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海闻


  (50人论坛.北京)一、关于中国通货紧缩(注1)成因的另一解释
  关于中国通货紧缩成因,林毅夫认为是90年代生产能力急剧扩张,总供给增长太快的结果。易纲强调经济结构的问题,在生产能力过剩时不能有效地淘汰落后过剩的企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易纲也解释了中国通货紧缩为什么持续的原因。我基本同意他们的分析。但是,我认为,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采取的汇率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也是中国这一次通货紧缩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汇率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这一政策毫无疑问地对稳定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与任何经济政策一样,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不是没有代价的。在亚洲主要货币贬值而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上相对升值了10%到40%。其直接影响是中国1998年和1999年上半年出口的急遽下降(98年全年出口增长率几乎是零,99年前四个月一直是负增长)。
  出口增长率从1997的20.9%骤降到98年的0.5%,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中国1997年的出口总额为1827亿美元,20%大约为365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大约4%。如果1998年的出口仍然保持这一增长率的话,这些产品就会销售到国外去。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人民币实际升值,造成中国出口迅速下降。1998年有将近4%GDP的商品不得不从国外市场转为国内销售,这相当于国内市场上的总供给突然增加了将近4%。这么大量的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口的商品一下子进入了国内市场,对国内的总体价格水平必然会有冲击,加剧了通货紧缩。
  从实证的方面看,本币升值与国内价格下跌的关系也很明显。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通货紧缩的并不只是中国大陆,香港和日本也出现了总体物价水平的下跌,而恰恰就只有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没有贬值(日元从98年10月后迅速升值,日本在1999年出现了通货紧缩)。
  现在,我们再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的基本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在别国纷纷处于经济衰退的时候,中国经济仍处于较高的增长状态。1998年GDP的增长率为7.8%,比97年只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说,GDP的增长反映的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增长,但这一增长是由总供给拉动的还是由总需求拉动的,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GDP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总需求的增加,总体物价水平会上涨。但是,如果GDP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总供给的增加,总体物价水平则会下降。那么,1998和99年中国GDP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总需求的拉动还是总供给的继续扩张?
  一般说来,总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增加。政府也可以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长期的总供给增加(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主要是因为资源的增加或技术的提高,而短期总供给增加除了这两个因素外,也有可能是政府政策或企业错误预期的结果。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出现后,中国政府面对的主要危险是金融波动、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当时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是稳定汇率、增加生产和减少失业。与此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就是:人民币不贬值和力争GDP增长8%(“保八”)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应该说,在实现既定的目标方面,政府采取这些政策是毫无异议的。然而,199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值得探讨的。“保八”政策究竟刺激了总需求还是刺激了总供给?“保八”政策对当时已经出现的通货紧缩起了什么作用?
  可以说,98年的“保八”宏观政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以降息为主的货币政策,以扩大支出和减税为主的财政政策,和以“保八”为口号的政治和行政动员。前两项是市场经济通用的政策,后一项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仍然保留的手段。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前两项政策无疑会通过刺激消费和投资以及政府支出而促进总需求。但是,由于中国仍是一个转轨经济,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许多理论上行得通的政策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看,国有企业仍占很大的比重,受降息和扩大政府支出(发行债券)影响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非广大消费者和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生产并不一定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况且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反经济衰退和降低失业率而不是为追求利润和满足市场需求,再加上行政的压力,企业将完成生产和经济增长指标作为主要目标,从而使得一些已经过剩的生产能力继续得到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政策对总供给的促进往往大于对总需求的刺激。事实上,1998年固定资本投入又增长了13.9%(注2) ,而占总需求中将近一半的居民消费只增加了5.9%,低于GDP增长率将近两个百分点。9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了经济的增长,但在促进有效总需求方面并没有明显效应,对于抑制总体物价水平的下滑也没有太大贡献。
  在本文的分析中我无意指责当时的汇率政策和宏观扩张政策。任何时期,政府都会面对许多不同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没有一项政策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样,也不会有一项政策会十全十美而没有代价。我的分析主要想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政策对稳定汇率、发展经济与物价水平的影响。而通货紧缩正是为保持汇率稳定和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与其他可能出现的结果相比,这也许是较小的。
  
  二、关于通货紧缩结果的不同看法
  对于通货紧缩的结果,国内经济学界几乎都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比通货膨胀更严重的经济问题,必须尽全力治理。人们之所以如此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把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等同或混淆起来。当然,从历史上看,这两者作为因果关系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等于说通货紧缩一定会造成经济衰退。从国内衡量通货紧缩的指标来看,人们实际上还是在看价格水平而不是GDP增长水平和失业率。今年以来,无论从GDP增长(第一季度为8.1%)还是工业生产增长(1至5月份,每月增长率都超过10%)都表明经济运行正常,但经济学界仍在担心,认为中国经济还未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还主张政府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其主要原因是物价水平仍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那种持续稳定的高涨。
  事实上,中国的这次通货紧缩的结果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次通货紧缩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保持外部经济平衡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他暂且不论,就从促进中国出口增加方面来说,通货紧缩至少部分抵销了人民币相对升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中国的对外出口在经历了一年左右的下跌之后又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1999年的出口增长率已恢复到6.1%,而2000年前5个月出口月平均增长率都超过30%。近年来,人民币与亚洲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并不大。与危机前的汇率相比,人民币仍是相对升值的。因此,中国近年来出口的迅速恢复和增长是与国内价格水平低下(通货紧缩)分不开的。
  综述以上分析,我要强调的是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的相互影响,在开放经济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通货紧缩形成和持续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民币相对升值后出口受挫带来的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而由此造成的通货紧缩又降低了国内产品的成本,弥补了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带来的不利。考虑到中国的出口额占GDP的20%左右,出口的迅速恢复和增长大大减轻了传统意义下通货紧缩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汇率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过分地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物价水平,通货紧缩可能会很快消失,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出口竞争力的下降。
  
  ------------------
  注1:国内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很多,本文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仅为“物价的普遍下降”(一般用物价指数衡量)。 持续的通货紧缩则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 通货紧缩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有可能会引起经济衰退(GDP下跌和失业率增加),但通货紧缩本身并不等于经济衰退,就象通货膨胀并不代表经济增长一样尽管这两者经常伴随在一起。目前中国有通货紧缩,但没有经济衰退。
  注2: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为13.9%,其中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为17.4%,其余所有的非国有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只有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