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疫情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作者:刘元春    发布:2020-02-1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阅读:3283次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非预期性的冲击,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本质上是外生的、局部的和暂时性的,它无法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也难以改变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

从一般理论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场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在本质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引起大型经济体出现经济发展趋势性的偏离。

在重大疫情发生时,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往往会受到“人员流动的限制”“社会舆情的混乱”“治理的失灵”、悲观预期的上扬和资源配置扭曲的加剧等影响,也给餐饮、娱乐、交通运输以及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带来较大压力,进而影响经济的运行。但是,这些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种要素及其生产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发展基本面和大趋势。

一个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生产能力取决于以下几大因素:一是资本存量及其增长速度。我们的资本不会因为疫情而消失,其积累的方式和更新的速度,更不会因为短期的疫情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劳动力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这次疫情不断增长的死亡数据确实在令人痛心地增长,但现代社会已经将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因此对于劳动力市场及其人力资源的积累影响是短暂的。三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从历史上看,人类技术进步从未因疫情中断或弱化,反而会刺激人们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投入更多公共卫生和城市基础建设。

纵观近百年历史,没有哪一场大疫导致大型经济体出现停滞,经济一般在疫情消退后1个季度左右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1918—1919年的美国大流感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当时,美国有数十万人死于这场流感,但这也没有改变美国的长期增长趋势,大流感结束后,美国经济增长率快速向潜在增长率回归。相比而言,中国当前的应对能力和经济基础要远远高于20世纪初的美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波及范围和死亡率也远远低于美国大流感。因此,这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和发展趋势。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较快重返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之上。中国经济的韧性首先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能让我们在常规时期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创造中国奇迹,更能让我们利用举国力量快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使中国经济社会秩序尽快恢复正常。二是中国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为未来恢复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巨大,疫情给需求和供给带来的对冲击只是局部性、暂时性的,无法撼动中国市场自我良性循环体系。四是中国拥有丰厚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短期冲击不会改变中国作为第一大劳动力市场国家的地位。五是中国政府强大的经济调控能力和足够的政策工具箱,决定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产业规划、区域布局等政策,全面协调各种资源配置,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趋于潜在增长水平,做好“六稳”工作。

当前科学的疫情应对举措和恰当的经济对冲政策,为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恢复国民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提供重要保证和支持。当前,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出台了多项政策和举措,在稳定预期、恢复重要物质生产与调配、扶持中小企业、稳定金融市场、整顿市场秩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可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地补短板、强弱项,进行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更有利于化“危”为“机”,提升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快速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之中。因此,只要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深化改革和提升治理能力,我们必将在疫情之后迎来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