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2000.08.18)
作者:李晓西    发布:2004-04-17    阅读:5431次   

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李晓西 余明

  (50人论坛.北京) 内容提要:在西部大开发中,需要进行多方面努力。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地分析,说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西部大开发一个重要的战略。
  关键词:西部开发 所有制 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都有较快的发展,东部地带经济发展更快一些,东西经济地带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表1: 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的比较 单位:亿元

GDP总量(亿元)

比重(%)

平均增长率%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I1

I2

I3

全 国

3417.30

14928.30

79395.70

100

100

100

9.37

8.30

7.80

东部地区

7921.77

7921.77

48114.54

52.63

53.07

60.58

12.20

10.75

10.27

中部地区

4340.16

4340.16

23113.51

31.02

27.07

29.13

10.00

10.03

8.98

西部地区

1997.01

1997.01

11552.05

16.34

13.38

14.48

8.97

9.17

8.68


表2: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储蓄余额 人均储蓄余额(元)

人均储蓄余额(元)

平均增长率%

1988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I(1)

I(2)

I(3)

全 国

342.40

2522.55

2930.35

3348.42

25.61

15.21

14.2670

东部地区

366.51

3847.61

4691.92

5392.88

30.85

18.39

14.94

中部地区

283.51

2292.63

2631.58

2988.05

26.56

14.16

13.55

西部地区

229.02

1832.91

2166.72

2516.42

27.08

17.17

16.14

10+2

230.97

1871.43

2199.87

2544.19

27.12

16.60

15.65

两表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的有关数据推算。文中各表若不特别标明,资料来源同此。

注:(1)I1表示1988年至1998年的平均增长率;I2表示1996年至1998年的平均增长率;I3表示1998年比1997年增长的比率;后各表均同此规定。
(2)人均储蓄额是根据全国城乡储蓄总额和全国的年底总人口推算,此处未含西藏数据。
(3)10+2是指西部地区、内蒙和广西,后同。

        从表1、2可以看出,从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中,东部地带GDP年均增长率为12.20%,分别高于中部、西部地区2.20个和3.23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中,东部地区GDP由占全国GDP总量52.6%上升到60.6%,西部地区由由16.34%下降到14.48%;中部地带下降也近2个百分点。人均储蓄余额近10年来,东部增长速度超过中、西部分别为4.29和3.77个百分点。
  东中西都在发展,但相对差距有所扩大。本文重点是探讨差距扩大中,所有制结构差异的影响,以及如何加大发展西部非公有制经济的力度。
  一、东西部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差异
  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比较:
  1、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东西部所有制结构

表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总体增长率

国有部分增长率

集体部分增长率

全国

19.57

17.67

19.40

东部

21.56

19.18

21.14

中部

19.23

18.44

19.83

西部

23.03

21.88

19.40

10+2

22.45

21.10

19.48

表4: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总额

国有经济

集体

经济

个体

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

经济

个体

经济

全国

28406.20

15369.30

4192.20

3744.44

54.1

14.8

13.2

东部

17271.83

8772.75

2935.92

2027.90

50.8

17.0

11.7

中部

6701.37

3888.90

758.24

1190.82

58.0

11.3

17.8

西部

4281.11

2892.42

324.44

538.63

66.6

7.6

12.6

10+2

5202.97

3394.69

401.71

744.87

64.5

7.7

14.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是形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由表3可以看到,10年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东部地区高1.47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投资西部比东部高出2.7个百分点。表4中显示,1998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60%以上的投资是由东部地区完成的,中部地区所占比例为23.6%,而西部地区仅为全国总量的15%。在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已经占到半壁江山,而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投资部分在总额中的比重依然高达66.6%。由此可见,投资总量上,东高西低;在本地区的投资结构中,也是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较西部为高。
  2、从工业总产值所有制结构来看
  西部地区国有工业比重比东部地区高。我国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占的比重,1978年全国为77.63%,东部地区为76.19%,西部地区为83.89%;到1998年,全国降为28.24%,东部地区为24.10%,西部地区为48.22%。从1998年的存量数据来看,全国工业总产值为119047亿元,其中国有部分为3362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24%,集体部分所占比重是38.41%,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为40.02%。在浙江、福建、广东,非公有制在各所在省份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49.87%、50.84%和54.66%,而在西部各省份中,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都较低。除了重庆、四川的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上外,贵州、云南、西藏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4.95%、21.60%和16.75%,在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非公有制占各省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1.11%、20.65%、12.47%、27.46%和11.82%。
   3、从私营、个体经济的地区分布来看
  从私营、个体经济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早,数量较多。1997年,东部地区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4.75和44.3%。从各省、市和私营企业数量看,1997年私营企业户数最多的5个省、市分别是广东(12万户)、浙江(9.2万户)、山东(7.7万户)、江苏(7万户)和上海(6.9万户),全部为东部沿海省、市,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户数的44%。这一地区分布特征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改革开放意识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关。
  东部地区的私营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经营规模较大。在1995年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按销售收入)排序中,东部地区有328家,占65.6%;中、西部地区分别有114家和58家,占22.8%和11.6%。排名前10位的私营企业东部地区占7家。
  4、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FDI在我国的区域分布又和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实相一致。80年代我国首先在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外商直接投资也多在东部沿海区域。1983年到1998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东部占总份额比重在88%,中部为9%,西部仅占3%。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东部地区,即经济增长较快的广东、江苏、海南、山东、福建等省份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性较高。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存在较大的差异。1991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各年度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国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56%、6.63%、16.84%、15.48%,超过这个平均数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贡献率较大省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最大值达50%左右(如福建省1995年为54.61%)。中部地区的贡献率,全国整体水平大体相当,在 2-10%之间;贡献率较小的省区基本上位于西部地区,最小的省区这一指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和宁夏等省区贡献率在0-1%之间)。1997年全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排序来看,排在前6位的都是东部省市:福建(43.48)、广东(41.28)、天津(40.75)、海南(36.18)、江苏(22.03)、上海(16.38),后6位的都是西部省市:西藏(0)、青海(0.11)、宁夏(0.64)、云南(1.19)、贵州(1.35)、新疆(1.36)。(注:请参看 崔民选,“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国外资》1999年第6期。)
  5、从就业分布结构来看
  从就业在不同所有制中分布看,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东部地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表5:就业分布所有制结构对比表

 

1988

1996

1997

1998

总职工人数(万人)

13608.00

14845.00

14668.00

12337.00

国有部分比例

73.4%

73.8%

73.4%

71.4%

集体部分比例

25.9%

19.9%

19.2%

15.4%

其他

0.7%

6.3%

7.4%

13.2%

总职工人数

6360.43

6928.92

6839.48

6615.49

国有部分比例

70.3%

68.4%

68.3%

66.4%

集体部分比例

28.3%

21.9%

20.8%

18.3%

其他

1.4%

9.8%

15.9%

15.3%

总职工人数

4824.34

5263.84

5203.57

5050.56

国有部分比例

73.7%

77.1%

76.1%

72.1%

集体部分比例

26.2%

19.5%

19.2%

17.8%

其他

0.1%

3.4%

4.6%

10.1%

西

总职工人数

2143.77

2652.66

2625.02

2484.80

国有部分比例

81.7%

81.4%

81.2%

78.2%

集体部分比例

18.1%

15.5%

15.0%

13.2%

其他

0.2%

3.1%

3.7%

8.6%

10+2

总职工人数

2799.47

3376.46

3328.92

3156.30

国有部分比例

80.9%

81.3%

81.3%

77.9%

集体部分比例

18.9%

15.5%

14.9%

13.1%

其他

0.2%

3.2%

3.8%

9.0%

     由表5可见,东部地区国有经济部门就业比重由1988年的70.3%下降至1998年的66.4%,下降了4个百分点,同期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就业比重由1.4%上升到15.3%。而西部地区1998年国有经济部门就业比重仍高达78.2%,高于东部地区近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低于东部近7个百分点,仅为8.6%。
  综上所述,东西部差距以及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发育规模和程度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发展,与非公有制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活跃的区域,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区域。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经济要发展,自然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西部开发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机遇
  西部地区开发,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可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方面有新的突破。二是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有新的突破。非公有制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改善经济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国有经济调整与非国有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是西部开发中一项重要的战略。
  首先,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西部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必须靠市场生存和发展,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天然的,内在的。个体、私营经济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其生存的需要。发展非国有经济这些在客观上牵动和影响着西部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推进,促进着区域市场的开拓与启动。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近两年来,西部一些省市利用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让两者互相渗透和融合,这不仅对所有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而且为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提供了契机。如在陕西省,近两年私营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国有小企业改制,收购、兼并、租赁、承包、参股、控股国有小企业355户,形成了优势互补,盘活资产,给企业注入了活力。
  其三,非公有制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一方面,作为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强,布局条件要求简单,能充分发挥地区经济特色和当地资源优势。西部非公有制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与文物旅游优势结合,与矿产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与人民生活、生产密不可分。西部个体、私营企业大都是从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服务、运输等国有经济力量较为薄弱的行业中发展起来的,而这些行业又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又成为一股涉足电子、通讯、生物工程、医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以陕西省为例,全省城乡的蔬菜、水果、肉禽蛋等副食品80%来源于个体私营经济提供;它不仅在第三产业中显出生力军作用,近年来在医药、电子、纺织、房地产以至高科技领域已占有相当份额。陕西省非公有制科技企业3000多户,其中高科技企业占24.3%,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70%企业属于科技型私营企业,全省医药行业非公有制企业产值已占到34.7%。
  其四、非公有制经济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尤其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近年来,西部地区科技型、外向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速度加快,这些企业在打开国内国际市场方面的能力逐渐增强。不少私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高科技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额明显提高。
  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条件,提供了新的机遇。首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今年西部大开发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国家将在西部地区建设10个大的项目,国债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将从1999年的60%提高到70%,国家拨款的投资比例将集中在中西部(达到70%左右),国际上或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政府优惠贷款也将有70%投放在中西部等。这些政策倾斜将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民间资本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其次,政府积极推行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开放产业领域,清除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这些将极大地鼓励民间投资的增长,同时也拓宽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空间。对一些东部国有企业占垄断优势的产业,在西部地区入门的门坎反而较东部低,有利于民间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第三,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可以为民间资本提供许多新的投资热点。一方面,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工矿城市产业单一,有众多产业领域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些城市必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才有出路,因此,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新的第三产业的兴起,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了领域。西部大中城市功能不全,主要是支柱产业不多,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开始有了基础,但发展仍然滞后。面对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西部大城市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不断引用新技术发展食品工业、制药业、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文化事业、金融业、保险业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和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外商投资园区。这些都是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
  第四,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上,农牧业及其加工工业的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均能使资源优势尽快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同时,西部地区还可以引进和吸收东部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更多的有市场前景的投资热点将会被挖掘出来。西部各省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开发新兴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如果新景点实行新体制,将会促使有关企业投入,也也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比如,云南丽江开放不过四年,去年旅游收入即达30亿元。云南、贵州的立体气候,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草原的蓝天和净洁的空气、纯朴的民族风情,西北的丝绸之路,都是前景广阔的旅游市场。
  三、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既有与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共性的一面,也要自己特殊的一面。综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在市场准入方面,按现在法规,其中金融、药品生产、批发商业、石油、汽车等行业允许外资进入,不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即便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也是很有限的。虽然零售商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很高了,但就商业一个行业页而言,非公有经济比重仍然比较低。还有一些行业虽没有明文规定不许非国有企业投资,但非国有企业无论在项目审批还是在一系列配套条件上,办事都比国有企业难得多。一些富有竞争力的非国有企业由于难以寻找新的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其投资意愿必然会急剧下降。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信贷支持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必然造成企业融资困难,投资成本过高。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各大银行都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部(委员会),但从实施情况看,西部地区非国有贷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据调查,东部沿海地区对非国有贷款比重高于内地,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非国有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重均在50%以上,大大高于中西部20%、30%的比重。另外,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是在确定股票发行额度和选择上市公司的问题上,不能做到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到1997年底,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达745家(1998年底为851家),而非公有制企业所占比例不到3%,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适应。二上市公司地区分布的不平衡,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之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的17%左右。民营企业往往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族储蓄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场拆借,结果不仅融资数量小、成本高、纠纷多,还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
  三是缺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目前私营、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在申报户口、子女入托上学、员工培训、计算工龄、评定职称、出具证明等方面,受到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教育体制等的限制,困难很多。在生产用电、用水的供应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在土地使用方面,政策上虽没明文规定限制,但实际执行中,非公有企业得到土地难。
  四是在进入国际市场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没有支持非公有企业的出口信贷业务;国有大中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作价与外商进行合资,非公有企业无出口信贷支持;利用国外贷款,非公有企业很少;输出口,非公有企业没主管部门,办理的费用高,审查严,环节多。
  五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私营、个体经济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国有中小企业存在种种限制。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可以减免税收,可以裁减、分流人员,但民营企业兼并国有企业时就不能享受这些政策。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搞不好就被说成是国有资产流失。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民营企业的待遇还不如外商。
  总之,非公有制企业在立项审批、股份制改造、户籍管理、法律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均存在着比国有企业待遇低的问题。当然,这些制约因素在我国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1、企业管理方式和决策机制上的缺陷。西部许多知名的私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化管理和独断型决策模式。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亲情为纽带的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知识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现代商战种种决策,都难以迅速应对。这种模式日益成为私营企业成长为现代型企业的最大障碍。
  2、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趋同倾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的重复建设、结构雷同以及相应的盲目性,不亚于国有经济在这方面的弊病。尤其是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对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更制约着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外商投资企业违约违法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东西部都存在。由于西部客观条件差于东部,西部外商投资合同履约程度更差一些。在合同规定的技术转让条款执行方面,西部外企履行情况也较差,完全履行技术转让合同的不多。同时,转移利润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企业随意扩大成本和费用开支范围,逃避税收。少数企业违反《劳动法》,侵害职工合法权益。
  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了尽快有效激活民间资本,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应从上到下,为西部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各级政府正在从维护好市场秩序和优化优化政策环境着手。我们建议:
  1、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要进一步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偏见和社会偏见,真正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通过建立各种协会、商会,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国家有关机构建立起正常的联系。清理和修订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将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扶持纳入法治轨道,为其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大力拓宽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西部省区是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1)在货币监管当局允许条件下,设立与中小企业融资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才能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融通。这项工作可以与前一时期金融机构的整顿结合起来,破中求立,闭中求开。中小金融机够的建立,一方面要突破行政区划,要与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农村合作基金会、财政信用投资规范后纳入中小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规范信用合作金融,恢复合作金融的本来面貌。可以把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城市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把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2)建立和健全专门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现在东部地区流行着两种办法,一种是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下,组织担保机构,如担保中心之类。担保资金来源可多家来抬,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相关的大企业出一些,受益的中小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二是建立商业性的担保机构,比如担保公司。西部省区也应在担保问题解决上作出努力。(3)进一步规范贷款抵押。其主要包括:规范抵押登记和评估,统一程序,统一收费标准;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避免重复评估登记。(4)试办民间的或民办公助的西部风险投资基金,并为风险企业进入成熟期后有上市的机会和给风险资本流出退出的通道,应当努力做好开放第二板块市场的准备。
  3、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当地政府及行政机构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改变形象,强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功能:(1)相关部门应提高服务意识,比如,帮助中小企业收集和交流市场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生产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材信息等,通过各种传播工具提供给企业。(2)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战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会技术、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辅导。(3)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经济协作以及企业的产品出口等进行牵线搭桥。(4)通过组织贸易洽淡会、交流展示会、学习考察团等形式,为中小企业创造开拓市场和开阔眼界的机会。
  4、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西部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国有企业的结构优化、盘活国有资产,有利于增加就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租赁、承包、托管等方式进行。除了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股市从事资本经营外,还应开放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入场交易,依法进行产权转让。采取这种投资方式,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也有利于规范操作、依法运作、减少腐败。在这些方面,也要制订一些相应的政策。
  5、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范围,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建议对产业准入限制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适合放开的要坚决放开,暂不宜于一下子放开的,可以先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放开。
  6、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纳入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立项审批、股份制改造、户籍管理、法律保护、社会保障、科技专利申请、无形资产评估、科技信息沟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方面,给予切实有力的支持,提供切实有效地服务。鼓励它们向资产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和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
  7、西部应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西部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农业利用外资的力度,鼓励外商投资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工业,兴办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引导外资向西部地区投资,对西部国有骨干企业合资项目的外方股权限制、外商投资企业市场放开程度、产业指导目录中限制类项目,可以适当放宽,并在利用国外贷款、国内配套资金、贴息贷款、财政返还和外汇平衡上给以必要的支持。在西部有条件的大城市进行银行、保险、零售商业、外贸吸收外商投资试点。依法维护合资企业中方权益,支持内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同时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法管理,强化对合同履约的监管,严格税收征管、纳税检查和会计决算检查,保护各方的权益,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通过管理,把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 100836;作者2:中国人民银行研究人员,北京市,100037)
  
  参考文献:
  1、 李晓西:“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成因及协调发展战略”,《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114/115期;
  2、李晓西“再议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公平之关系”,《财贸经济》1998年第9期
  3、李晓西“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载于张卓元主编《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经济学思考》一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版
  4、李晓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八个问题”,2000年3月23日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的报告,见中经网50人论坛;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1999年第12期;
  6、方星海、左学金:《民营经济与中西部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企业改革”课题组:“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999、9、23日中经网“联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