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全球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一时间“危机论”和“衰退论”盛行。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将如何,新一轮增长机遇在哪里,企业该怎样从容抗疫,成为广大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4月9日,宜信财富《唐宁会客厅》在经历前4期顶级投资人做客之后,迎来了节目开播以来首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下称“国发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围绕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破局之道以及中小企业抗疫之策,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与这位老朋友展开了深度探讨。
未来30年,中国将面临三大新挑战
“未来3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可能跟过去有很大的差异。”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展望时,黄益平开宗明义的指出。“2009前后,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出巨大的反转,经济增速出现下行。而未来,中国将面对一些跟过去很不一样的问题。”
黄益平援引由国发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去年底联合撰写的《中国2049》报告内容指出,未来30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特别突出的三个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低成本优势丧失。黄益平表示,随着中国人均GDP的大幅提高、步入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低成本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过去许多充满竞争力的产业已经难以为续,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问题是新旧动能转换,也是经济发展与过去相比变得挑战重重的原因。而解决这一挑战的关键,在于产业升级与效率提升。”
第二个新挑战是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过去确实享有人口红利,但随着中国的抚养比不断下降,近年来中国每年劳动人口减少800万,而老龄人口增加1200万,预计到2049年,抚养比可能从2019年的41%上升到66%,意味着100个劳动力需要抚养66个人。”
黄益平指出,人口快速老龄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包括消费、劳动力供给、储蓄和社会保障体系等。
第三个突出挑战是逆全球化,即全球化政策的反转。“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效就是受益于全球化,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的政策出现调整,例如美国实际关税税率又回到二战前的水平,意味着全球市场的开放程度正在快速降低,市场环境不像过去那么友好,这些对未来经济发展构成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黄益平认为,如果未来全球金融、国际经济体系变得不那么开放,作为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之一,中国将会遭遇新的压力和挑战。
经济新常态呼啸而来,两招从容应对
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黄益平指出,上述挑战下,中国经济由此进入新常态阶段,外部市场不太可能再像过去一样高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减速将会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
他再次援引《中国2049》报告内容称,2049年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到2.7%-4.2%。“但这个预判并不悲观,而是正常现象。中国经济过去的奇迹式增长不可能重现,我们现在所谓的新常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常态化增长,这是全世界的国家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个新常态非常重要,我们要意识到,也必须接受这个常态。”
关于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挑战,黄益平给出两点建议。
首先是跟上产业调整带来的技术进步的步伐,从而坐上时代的列车。“以人口老龄化这个挑战为例,我们现在恰好身处第4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技术极有可能帮助我们缓解甚至克服劳动力人口减少带来的问题。这意味着企业只要能跟上这样的时代步伐,持续增长是有可能实现的。”
黄益平建议企业家在新常态下具备忧患意识,思考自己的企业什么时候会被替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昔日优势可能随着产业调整变成劣势,今天不可替代的工种明天也许就被替代了。”
第二是从本土掘金。黄益平指出,过去有两个世界级的中国经济故事,一是大宗商品需求,二是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出口,下一个世界级的故事很可能是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品市场。“随着中国消费开支大跃进,未来10-20年,中国市场是全世界的生产者都要追捧的地方,国内企业是近水楼台,要找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偏好,这对于我们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会提供很多机会。”
后疫情时代,企业的“续命”之道
对于这次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中,黄益平格外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命运。他指出,疫情中,中小微企业往往面临业务收入减少甚至停止,但人员、租金与利息等开支还在继续的困难,最大的风险是现金流断裂,这可能使不存在资不抵债问题的企业倒下。
黄益平表示,大批中小微企业同时倒闭很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防止大批倒闭的方法,更多的是要防止他们的现金流断裂,需要通过允许复工复产增加营业收入,减少房租、社保缴纳等费用开支,以及政府直接给企业提供支持等方式实现。”
此外,数字金融机构在疫情中对中小微企业的“续命”作用正在凸显。“数字金融机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提供无接触的金融服务,提供的融资服务也更灵活多样,这在当前都非常有价值。”
黄益平认为,尽管这场疫情已持续了两个多月,并给全球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但仍是一个危中有机的事件。他引用法国经济学家巴夏思的“破窗理论”指出,在疫情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那就是站在新起点的数字经济。
“非典后,电子商务出现蓬勃发展,这一次,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更加活跃了,诸如5G等新技术的推进将给我们提供很多机会。”
他表示,从历史框架看,历经1850年以货物为载体的第一波全球化和1971年以资本为载体的第二波全球化之后,以数据为载体的第三波全球化即将到来,数据在各国间的分享,会推动医疗、金融等行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灾难总会过去,对于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说,当下最关键的是活下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维持相对健康的资产负债表,这也是政府首当其冲的工作。”
他同时提醒说,除了要活下去,也要关注下一波要做什么。“疫情后,经济一旦出现反弹,很可能是强势反弹,只有做足准备才能趁着上行一起上去,否则就只能趴在底部起不来了。”
投资者要学会借力“负责任的金融”
“新常态下,企业家和创业者无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和所处行业有很好的增长,也希望个人投资实现良好回报。如何看待新经济带来的高增长机会?”互动环节,唐宁替在线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向黄益平提问。
黄益平认为,新常态下,过去轻松赚钱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我们要接受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其实个人投资也要进入新常态,我们要慢慢接受投资上的这种变化,这也是新常态的一个部分。”
黄益平指出,新经济态势下,中国经济增长最终还是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投资其中需要投资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专业能力。这个建议也与宜信财富多年来持续给原创技术更多长期、耐心、有温度的资本支持相吻合。
他同时表示,很多新兴产业有着不错发展的机会,如果找对行业同样可以实现较高回报,“但必须具备专业的投资知识,通过专业的人和机构,去看对行业、看懂商业趋势,从而通过配置具备足够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负责任的金融’意义重大。”
黄益平这一观点与宜信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的理念不谋而合。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负责任的金融,有温度的金融”是宜信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企业战略:
让金融回归本质、服务于实体经济,强调拥抱监管、推动行业自律、关注客户权益和社区发展,这是宜信对“负责任的金融”的聚焦所在;而通过金融的方式帮助客户实现梦想、带来成长,倡导客户将投资资产的一部分用于公益投资,关注财务回报的同时带来社会福祉,则是“有温度的金融”的核心内容。
在这样的高目标要求下,宜信用企业的核心关键能力和技术等去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了企业的责任与温度的双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