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曹远征: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空间
作者:张思源    发布:2020-05-23    来源:新京报    阅读:1650次   

新京报讯(记者 张思源)5月22日,新京报举办两会经济策,邀请经济学者做客新京报直播间,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等共同解读上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曹远征认为,这构成了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基调,这种情形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从货币政策来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正常空间,“具体表现为市场利率是正的、政策利率也是正的、明显高于通货膨胀率;而在欧美国家,利率已经表现为0,甚至是负利率”。

 

与此同时,曹远征说,“经济下行、财政收入下降,要抗击疫情,财政支出上升,出现财政赤字是正常的,中国也将赤字率提高到了3.6%以上,我们预计要提高到3.8%左右,那么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谁为赤字买单?”曹远征说,“其实很简单,在西方是没有办法的,在疫情冲击、去杠杆、储蓄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国债很难销售出去,所以欧美国家只好卖给央行,就是俗话说的,央行开动印刷机,支持财政开支、支持财政的货币赤字化。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今年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明显,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国债销售不存在问题,不需要央行来进行特别的支持”。

 

曹远征认为,这也带来了新的讨论,即在新的经济形势面前货币政策如何进行配合的问题。“过去虽然一直在讲配合,但实际上各自有独立的操作,原因在于,财政如果无底线地透支中央银行,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这在历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也因此各国政府也恪守着一定的底线,即财政不能无底线地透支中央银行,一方面是约定俗成的限制不能透支,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加GDP实际增长率,计算出货币供应量的基本规模”,曹远征指出,此次西方国家突破的约定俗成的底线,未来结果会怎么样,难以预测,“在我们看来是属于饮鸩止渴,喝下毒药后如何解毒,这在未来还是一个问题,而在中国,还未走到这一境地”。

 

曹远征特别注意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两条,一是货币供应量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曹远征解释,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金融是顺周期的,当经济下行加快的时候,必须进行逆周期调节,这是宏观财力的要求。换言之,一定需要以逆周期的办法来加大社会融资规模,顶住顺周期的现象。其次,在经济下行期间,流动性紧张,债务链条的维持存在困难,只有补充流动性,才可以维持债券债务链条的稳定。

 

据曹远征介绍,美联储一次性将利率降至0,并无底线地收购企业债,本身就是补充流动性的办法,这些都体现出在特殊的时期,流动性的补充特别的重要。

 

另外一条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曹远征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提法,怎么做,现在正在探索之中。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在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美国直接面对企业提供贷款,跨国银行直接在票据上进行融资。我国也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组织产业基金对于困难企业进行资本补充,这种做法曾在2004年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出现过”。

 

“总而言之,在这一方面应该会做很大的创新,我们对此也非常关注,特别是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在货币政策中将有什么样的安排,这种讨论可能还会继续”,曹远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