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王一鸣:让外资因不愿失去中国巨大市场和良好产业配套而不想走
作者:崔吕萍    发布:2020-05-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阅读:2250次   

 核心阅读

■回顾疫情发生以来的中国之治轨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对照一些国家当下治理之乱,这个关于“链”的议题选择恰如其分。

■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细密的产业链条,如同经纬线,共同编织成保民生、抗风险的经济大网,构成了制度优势的物质骨架。

■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发力,取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接近30%的成绩,为当下打赢抗疫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产业分类齐全,是我们当下的优势;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强化优点,是当下的发展方向。

同比增长47.5%!

上海,刚经历过“五五狂欢节”的商家们,兴奋得合不拢嘴。5月1日-5日,南京路步行街四大百货商场销售额爆表。

看得见的是繁华,看不见的是经济链条持续发力。

两会召开前一周,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受到海内外关注。

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除了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外,主要议题是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回顾疫情发生以来的中国之治轨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对照一些国家当下治理之乱,这个关于“链”的议题选择恰如其分。

这个链,是产业之链,更是民生之链、生命之链。“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中华文化的朴素“认识论”。

对于经济体而言,最核心的两点就是气顺、合序。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就是,链不能断。这是经济之根,治理之要,发展之基。

两会上,我们与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谈的就是这个链。

经济之链,什么都不缺的秘密,事非经过不知难。

武汉“封城”的那一刻,很多人会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口上千万的大城市,米、面、油、菜从哪儿来?怎么运过来?怎么送到千家万户?对于生活在武汉的人来说,这个疑问尤其强烈。甚至,有人担心这座城市会不会瘫痪。事实给出了答案———不会。

一时间,高速公路上奔驰的大货车、铁轨上呼啸行进的货运列车、天空中飞翔的货机,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地:武汉。

很多人可能没去过武汉,但他们生产的防护服,保护着雷神山等医院的白衣天使们;他们种的瓜果蔬菜,出现在武汉市民的餐桌上。“毋庸置疑,我们在这场疫情对经济的压力测试中考出了好成绩,加分项不少。独特的经济制度优势,也让我们拿到了非常高的基础分。”王一鸣语气坚定。

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细密的产业链条,如同经纬线,共同编织成保民生、抗风险的经济大网,构成了制度优势的物质骨架。如今,我国工业产品覆盖了联合国工业体系分类的所有产品,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

“假如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疫情期间工业生产就难以满足需求,商场超市供应难以保障,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最终将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王一鸣深有感触地说:“2月底,中国口罩日产量达到1.16亿只,是2月1日的12倍。实现这样的增长,我们仅仅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很多企业克服困难,不计成本紧急转产。截至4月底,我国已向国外供应呼吸机近1.8万台。”

在王一鸣看来,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在全球最早实现复工复产,不仅没有拖全世界制造业后腿,还以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生产秩序稳定,商品供应充足,这些都使得即便在抗疫时刻,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也没有出现大幅上涨,更是避免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岁月静好时经济“生命链”保障着百姓的寻常生活;疫情肆虐时,这条“生命链”变为一张强大而韧性十足的保护网,在料峭春寒中守护万家灯火。“这既是我们经济制度的独特优势,也是疫后中国经济恢复的‘护身符’。”王一鸣说。

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成之惟艰,更显可贵!

工业之链,托举世界大国的底气。历史,藏着胜利的密码。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上海,中国工业重镇。

1953年5月,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个抗生素生产厂——上海第三制药厂建成投产,结束了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局面;

1953年9月,上海灯泡厂拉出新中国第一根钨丝;

……

作为生于上海的经济学家,王一鸣的父母就是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科技助力现代产业,王一鸣说,他从上海工业发展的变迁与传承中,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化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发展’,出发点是要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和国内配套项目,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我国工业化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并从沿海向内地、东北向其他地区逐步转移发展。尽管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吃的苦、受的累都没白吃、白受———产业工人靠着一斧一锤,不仅让‘铁树’开了花,更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础。”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王一鸣对举国体制有着深刻印象。

王一鸣所提到的“三线”建设,是很多“50后”“60后”记忆中无法抹去的一页。上世纪60年代,国家以备战为目的,动员和集中全国资源,进行了以国防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基本建设,这也是中国工业建设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西移”。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去了‘三线’,从上海到了四川,在工厂子弟校上学,上课的老师有的还是厂里的工程师。中学毕业后,我在‘三线’企业里当过工人。1977年12月,我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才有机会上了大学。”王一鸣这段产业工人的经历,甚至“瞒过”了搜索引擎,在网上是查不到的。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我国从成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到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大规模发展加工贸易,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分工,产业体系不断升级,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五”计划打下了工业发展的基础,“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中国工业化均衡布局的序幕,改革开放则打开了中国经济体系对外开放的大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工业化也进入加速扩张期。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新发展理念在中国大地上生根,中国工业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发力,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得到弘扬,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新兴技术广泛渗透,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取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接近30%的成绩,为当下打赢抗疫战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球之链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天下大势,分合而已。

病毒没有道德,疫情传播也不分国界。当全球经济预期不断下调直至负数,没有一个经济体、一条产业链能独善其身。压力测试下,一些国家提出“去全球化”,甚至有人扬言要“去中国化”。

“这些应激反应可以理解。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加快调整,全球供应链将进一步收缩,供应链区域化、近岸化特征将更趋明显。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共同担心一件事,那就是‘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风险。这些国家正在重新审视产业外移问题,会在成本与风险之间、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并采取措施。”王一鸣表示,疫情后中国要积极应对产业链外移压力增大的挑战。

“篮子里的鸡蛋”如果真的被转移或分散放置了,我们这个“篮子”又该怎么办?

破解之道,以变应变。

产业分类齐全,是我们当下的优势;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强化优点,是当下的发展方向。在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基础上,真正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认为至少有五件事要抓紧做——要下决心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短板领域的国产替代,比如围绕半导体与设备等领域,顺势推动技术升级,支持国产化应用和进口替代;要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特别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以降低供应链被替代的风险;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牢牢黏住外资企业,让他们因不愿失去中国的巨大市场和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而不想走;要以高水平开放保持产业链竞争力;要加强与日韩的供应链合作,这对深化区域内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王一鸣给出建议。

恒常之道,务求于本,本立道生。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逻辑中,唯一的考量,就是人民利益至上!”王一鸣进一步解释说。

“我了解到一组数字:为了保障居家工作,腾讯8天内增加了10万台服务器。我问他们怎么做到的,他们的回答是,24小时连轴转就做到了。产能产量提升之快,反应之迅速,让人难以忘却———党和国家一声令下,市场各主体迅速反应、联合作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是其他经济体难以做到的。就像我们的父辈那样,党和国家一号召,他们就把大好青春都留在了‘三线’。疫情固然会对经济造成短期冲击,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努力拼搏,就完全能够把握住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从王一鸣的话里,我们读到的不只是自豪,还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