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硬核”开方:
坚持精准有效 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
作者:欧阳优    发布:2020-06-18    来源:经济日报    阅读:2225次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六保”目标和任务如何实现?在16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上,与会经济学家围绕“‘六保'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表示,应对前所未有的冲击,需要高瞻远瞩的谋划和精准有效的措施。“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以“六保”促“六稳”,是中央基于底线思维提出的重大战略。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紧盯重点、聚焦难点、疏通堵点,在“精准”“有效”上下功夫,“六稳”“六保”齐发力,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切实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保就业、保民生: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是关键

民心稳,人心稳,社会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是“六保”的底线,也是“六稳”的关键所在。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如何确保就业大局稳定、怎样兜住民生底线?对此,专家学者们表示,非常时期,要紧盯需求、多措并举,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把保就业、保民生时刻不放松地抓起来、动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对经济社会和民生带来特殊的冲击。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冲击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复苏轨迹的形状,归根结底取决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本身的流行病学曲线的形状。眼下,面对疫情的各种反复,关键要保持定力,毫不放松地持续推进复工复产工作。

“根据这次疫情冲击的特点,就业恢复不能等待经济复苏,而应该是经济复苏的逻辑起点和发动环节。”蔡昉特别强调,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可以使居民收入回到增长的轨道上,居民消费能力得以复苏和扩大,以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力促进供应链的修复,并推动经济增长回归潜在增长率。

那么,疫情之下究竟该如何推动就业的恢复与稳定呢?蔡昉指出,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来推动,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恢复并保持新创企业增长速度,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为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经营模式和多样化就业形式创造更好条件。二是针对不同失业因素综合全面施策,扩大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提升政府援企稳岗措施实施效率,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通过社会政策托底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降低周期性失业率。三是加大人力资本培养力度,扩大高中、高职和高校招生规模,提供技能培训以及创造培训型公益岗位等,以工代赈,从而抵消劳动力市场失灵的消极效应。

“在这次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必须把就业和民生放在第一位”,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看来,保民生、保就业,特别是对低收入者进行精准救助,不仅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提振消费,是“一石二鸟”之策。对此,他给出了两条具体思路,一是继续发挥消费券的促进消费作用,以消费券为契机推动消费迈上新台阶。建议采取消费券不绑定特定使用用途的方式,使消费券的效用得以更好释放。二是应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精准识别,采取多种方式,使他们纳入社保的保障范畴中。

保市场主体:

千方百计纾解企业困境

守住“六保”底线,当务之急是保市场主体。与会经济学家们表示,要千方百计纾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困的问题,精准发力、有效落实,确保政策用在该用的企业上、该用的领域中。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看来,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目前中小企业已占到国内市场主体的90%,既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创新的重要源头,很多颠覆性创新都来自小微企业。他表示,保市场主体,就应该有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对小微企业的内在需求精准把握、准确触达,特别要创新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方式,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谈到如何精准有效地支持市场主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的观点是:短期来说保市场主体是最重要的。但是保市场主体不能普遍“撒胡椒面”,必须利用大数据等手段精准施策,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值得保的市场主体中去,帮助企业渡过暂时难关。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通过海关数据、增值税数据、社保数据等,精准识别企业的受冲击类型和领域,还要根据受困企业的冲击因素,因企施策、精准发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则表示,精准有效支持市场主体,要特别注意三个特殊问题:一是制造业中的隐形冠军类中小企业,并非处在某条产业链中,而是面向全球产业网络,需要特殊支持。二是服务类短链中小企业,可以直接支持,更应该利用消费类平台支持。三是全球不确定性如此大,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应该允许企业有不同选项。比如,复苏快产业中的强企业,可以用足劲儿先“吃饱”;复苏慢产业中的弱企业,则应该少点消耗、等待转机。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五条建议”可细品

受疫情冲击,逆全球化思潮涌起,全球产业链将会有所调整。对此,与会专家表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于“六稳”至关重要,有助于通过打通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实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大循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将是持久而深远的。他对如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出了五条建议:一是继续开展全球产业链合作,解除不必要和超标准的管制措施,建立快速通道,保障国际物流畅通,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外商企业的根植性。要通过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更好保护外资合法权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大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三是做好极端情况下供应链应对预案,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形态。四是下决心推动可能“断供”的短板产品的国内替代。支持国内企业加快替代步伐,扩展本土的供应商,形成可替代的供应链。五是顺应产业链区域化特征,加强东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供应链链接和合作。

落实“六保”:

应张弛有度 力戒形式主义

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是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题中之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落实“六保”任务,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应从企业需求出发制定政策。特别要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保证政策管用,让基层、企业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则提出,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持底线思维,还要防止洪水滔天,特别要重视政策支持的量和度,应理性克制、留有余地,做到稳杠杆不能丢、防风险不能忘。

最后,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统筹实现“六保”,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协同发力,更要张弛有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研究制定有力管用的政策措施,强调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把具体部署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全面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从而努力实现“六保”的目标任务,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