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面和大家讨论一个主题“后疫情的中国经济”,疫情期间中国取得的成就不用讲了,应该是世界第一,大家不用担心了,北京这次疫情,不到一个月时间,全部控制住了,这方面中国的经验已经非常之有效。但是人们担心的是什么呢?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怎么走,这是最担心的主要问题了,疫情控制我们有办法了,但是后疫情中国经济怎么走,是下一步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怎么防控,基本上中国经验非常成熟,世界都得“抄”中国的作业。
中国在后疫情时代怎么回事,我们最近做了一个调研,人们在后疫情的中国经济主要关注什么。发现主要关注三个问题。
一、新冠疫情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这个大家非常关注,尤其是有钱人,中国的中产阶级和企业界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这是关注的第一个大问题。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我要做点分析,在中国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主要有5个: 第一,银行体系。 银行体系如果出了问题,有可能会引发我们的金融危机,那就要分析一下,新冠疫情对银行体系有多大的影响。到6月底为止,我们M2总量是213万亿左右,也就是从建国到现在,投放到市场的货币213万亿多。 这213万亿货币里有45万亿作为存款准备金,作为应对风险的在央行手里;165万亿贷给大家了,贷给企业,贷给政府。到3月底呆坏账2.04%,也就是说新冠疫情导致呆坏账率上升,1-3月份增长了0.06%,到2.04%。我估计4-6月二季度还会有所增长,因为有的企业受不了,可能没法还债了,呆坏账还会上升。如果再按0.06%算,到6月底呆坏账率应该是2.1%左右。165万亿里的贷款里,2.1%的呆坏账率就是3万多亿呆坏账,我们应对的是45万亿存款准备金。 这告诉大家,银行体系是安全的,没什么事,不用紧张。新冠疫情对中国银行体系影响不是太大。因为第一季度单位增长是0.06%,第二季度也是0.06%,我估计第三季度可能就会稳住了。这样算下来,目前呆坏账也就3万多亿。3万多亿对45万亿准备金率是一点没问题的。所以,新冠疫情没有导致银行出现重大的影响,我们叫“风险可控”没什么问题。这是第一个因素,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第二,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如果出现大量兑付危机也会引发金融危机。目前债券市场,政府在43万亿左右,40万多亿多一点,政府债实际上没有风险,因为它是国家信用,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它就存在的,应该说没有任何风险,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虽然地方政府可能负债率高一点,问题不大。因为我们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最后都要中央政府兜底的,我们不是联邦制国家,联邦制国家,地方可以破产的,我们不会的。所以,40多亿的政府债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 另外一种债是公司债30多万亿,就是有30多万亿的公司债,公司债是指商业信用,你要发债第一要有抵押,第二要有担保。只要担保抵押做得到位,风险也不大,可能新冠疫情导致有的企业确实没法还债,到6月底我们公司债没有按期兑付的不到1000亿人民币,就是800多亿。当然,有一个企业一下占了2700多亿。就是30多万亿的所谓公司债,只有不到1000亿的没有按期兑付,风险可控,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我估计第三季度还有一些出现兑付的影响,但我估计问题不太大。所以,债券市场目前看来风险可控,没有太大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按时兑付的是1000多亿,而且不按时兑付不一定是不能兑付,因为他有抵押,还有担保,最后要给的,不过是拖延一下而已,还没有出现一个因为确实没有兑付的债券的。所以,债券市场风险可控,新冠疫情对中国债券市场冲击不是太大。 可能未来有一点纠纷:现在我们老百姓买债券的时候,有时有点法律上的混淆,比如城投债和政府债混淆了。城投债属于公司债,不在政府这里边,城投债一定要知道它的兑付问题,担保和抵押问题,但政府债是政府的债。我估计城投债在第三季度会有一些问题,会出现纠纷。但总体债券市场是安全的。所以,最近新冠疫情的冲击不会太大,不会产生金融危机。这是所谓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股市。 新冠疫情导致股市受冲击,股市出问题也会引发金融危机。目前来看,中国股市在新冠疫情之前的所谓指数一直是很低的。所以,新冠疫情导致之后,没有产生太大的指数下滑。但有个问题,上半年差不多近10家上市公司被禁止上市。这实际不是新冠疫情的问题,这是好事,把垃圾股清掉了,股市更加健康而已。这不是坏事,是好事。估计后半年还有一些公司将被终止上市,这不是疫情的原因,而是原来一些公司搞财务造假而引起的。所以,新冠疫情对中国的股市,大家注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导致金融危机。 最近大家老问我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应对新冠疫情的主要办法是救股市?很简单。 ① 美国社保体系全部在股市里,他的各类养老保险金,商业保险金都在股市里,股市大跌,他的社保体系会受到冲击的,他必须救股市,否则社保体系都要被冲垮。 ② 美国是世界金融中心,吸引全世界的企业到美国上市,因为到美国上市他才能赚钱,美国实体资本很小,主要是金融资本,他的贡献率金融资本最大。金融资本要贡献最大必须吸引全世界的好企业到美国上市,他能赚钱,叫薅羊毛。所以,他必须保证股市,你股市不好,人家就不来,你怎么赚钱? ③ 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只有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者到美国股市来投资才要美元,美国股市运作的货币是美元,只有全世界投资者到美国进入股市才对美元有需要,美元才到全世界,叫世界货币。因此,股市不能出事,他必须要保股市。 ④ 美国是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间接融资占的比例很低,而直接融资的核心就是股市,因此,必须保股市,不保股市,美国经济就完了。 所以,美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它的股市特点和中国不一样。有人讲美国保股市,我们怎么不保股市?因为差异太大了。但新冠疫情对中国的股市影响没有太大的影响。从目前上市公司状况的分析看,很多公司出事不是新冠,是原来就有问题,所以,新冠疫情对中国股市杀伤力不大,股市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这是所谓的第三个因素。 第四,房地产。 房地产为什么和金融危机有关呢?因为中国最近出现两化的倾向,一是地产金融化,大家买房子是为了金融产品投资;二是金融地产化,金融机构把自己募来的资金大量投向房地产。所以,地产金融化、金融地产化导致中国的地产和金融显得非常密切。因此,人们担心房地产会不会因为新冠疫情出问题,导致金融出现问题,导致出现金融危机。实际看来,这也问题不大,因为中国住房不炒这条渠道,就消费来讲,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空间仍然非常大,住房不炒是对的,但消费来讲,目前来看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新冠疫情之后,我到长三角调研房地产,发现几个特点: 1、中国房地产的反应非常快。新冠疫情之后,房地产业马上知道大家要什么房子,反应这么快我非常震惊,房地产产业要满足大家的消费需求而不是别的。这次新冠疫情有个重要的改变,人们发现生活品质的高低取决于房子的问题,房子质量越好个宅在家里生活品质越高,所以,人们对房子的要求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中国房地产开始升级换代,这次我感到最大的问题,房地产开始升级换代。我调研了房地产的产品供给里,90%都是改善型的房子,它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走向改善型房子。 2、走向精装修。精装修是显示房地产发展趋势,如果个人装饰永远安顿不下来,永远出问题,精装修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了,房地产产业在尽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新冠疫情,人们对房子有重新认识,房地产对商业有重新认识,这样总体是消费方面的问题而不会引发金融方面的问题。所以,这次新冠疫情对房地产影响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厉害,而是正能量影响比较大。所以,估计疫情之后房地产不会引发大的金融危机,没有太大问题。新的消费取向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它不可能引发。 这次我们调研发现,现在买房子,大家注意,交房的时间都在2021年甚至2022年,2020年基本不可能出现交房子的问题。估计新冠疫情在2020年对房地产影响不会出现太多的影响,因此它不会引发所谓金融危机。这是引发危机的第四个因素,房地产现在看来不可能。 第五,外汇。 外汇如果出问题会引爆金融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外汇引发的危机,所以外汇如果受了新冠疫情影响,出现问题也会引发金融危机,外汇影响危机有两个因素,一是外汇储备量,如果外汇储备量大幅出现减少,我们国际兑付减少就会引发危机;二是汇率,所谓本币的汇率,如果出现本币大幅度贬值也会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外汇引发金融危机两个因素,一是外汇储备量,二是汇率。现在看这两个因素都不会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 1、外汇储备量。到6月底,我们的外汇储备量是3100亿以上,这基本能满足国际收支兑付的,我估计未来也不会出现中国外汇储备量的减少。外汇储备量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只有赚来的钱,比如进出口顺差,赚来的钱形成中国的外汇;二是借来的钱,借别人的钱借来的外汇;三是外资到中国来投资带来的外汇。所以,外汇储备是三个因素构成:我们赚的钱,借来的钱和外资来中国投资带来的钱。 目前来看,外汇储备量不会出现大幅度减少,一是新冠疫情这半年来,虽然我们出口遇到了问题,但总体我们是顺差的,每个月顺差1000亿人民币,因此外汇储备赚来的钱还在增加;二是借来的钱,现在人们愿意把钱借给我们,中国是少数正利率的国家,日本、欧盟都是负利率国家,所以人家愿意把钱借给我们;三是外资还愿意到中国来投资,外资带来的钱还在增加。所以,外汇市场这三个因素来看,我们外汇储备量不会有太多的减少。 去年美国为什么在香港折腾我们?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冲着中国外汇储备来的,我们外汇储备里有两项和香港有关:一是借来的钱和香港有关,因为香港是人民币的海外结算中心,亚洲三个结算中心,一是东京,二是新加坡,三是香港。东京有美军驻军的,我们就不敢去的;新加坡动不动就倒向美国。中国最好的人民币结算中心就是香港,我们借钱往往通过香港来完成;香港是世界自由贸易港,有好多政策,外资进入中国70%通过香港进来的。所以,我们借来的钱、外资来的钱和香港有关。因此,美国一折腾,让香港出问题,马上影响中国外汇储备量。结果大家看,去年折腾这么厉害也没怎么影响我们。因为,这次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外汇储备量上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我估计外汇储备量还是正增长的状态,不会因为外汇储备量减少而影响我们的金融风险。 2、汇率。昨天汇率已经回到6点几了,破7之后再次回到6.99,我估计中国人民币外汇贬值的可能性不是太大,现在世界仍然是美元时代,我们的外汇仍然和美元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注意,这次美国大量印美元,从1月份到现在增加了6万多亿美元的发行,大量的美元被释放出来。所以,我觉得现在全世界最差的央行是美国的美联储,没有一点道德,美国大量印美元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的,我们的央行在这次新冠中间是世界上最好的央行之一,后面我会讲这个问题,我们是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大量印美元会导致“美元荒”。 因此,人民币不会出现太大的贬值,我估计升值的趋势,我们不想升得太快,升得太快对出口不利。本币贬值引发金融危机基本不可能。 外汇引发我们金融危机两个因素,一是外汇储备量,二是汇率,都不会引发问题,所以新冠疫情对我们外汇的冲击是风险可控,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这样一来,大家注意,新冠疫情对我们国家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做过五个方面之后就发现,不会引发中国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做个准确肯定地回答,没有问题。 但是这次新冠疫情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两大问题: 第一,宏观负债率快速上升。 所谓宏观负债率就是国家、企业、个人的负债,我们叫杠杆率,很明显,宏观负债率快速上升。宏观经济学里有个重要的理论,宏观负债率不能上升太快,上升太快总有一天要引爆金融风险的。所以,防止宏观负债率上升过快一直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很关注的问题。2014-2016年这三年,我们宽松导致宏观负债率上升很快,所以,2017年我们提出“去杠杆”,就是把宏观负债率降下来;2018年叫“结构性去杠杆”;2019年叫“稳杠杆”。2017—2019年这三年我们实际一直在讲把杠杆率降下来。2017年力度比较大,一刀切去杠杆,企业说我们杠杆率不高的也要去杠杆,难受;所以,2018年做了一个调整叫“结构性调整”,谁的杠杆率高去这儿的;2019年,叫“稳杠杆”,就是杠杆稳住,靠增长来稀释杠杆,让杠杆降低。我们一直在把杠杆率往下降,但是这次新冠疫情,我们没有办法,不得不承认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所以,我们现在的提法是允许杠杆率阶段性上升,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因为国家、企业、个人的负债率都在上升。 新冠疫情出现之后,我们财政压力是最大的: (1)财政收支减少。财政收支和增长相关,增长上来了财政才能上来,而新冠疫情导致停产停工停业,结果财政收支减少。而且为了搞“六稳”,我们不得不减税费,今年减2.5万亿,一方面因为停工停产停业,财政收支减少,还得减税,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2)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而且是非正常支出,像我们确定的新冠疫情患者8万多人,援助武汉4万多人吃喝拉撒睡都是国家要拿的,我们新冠肺炎患者(治疗)是免费的,大量财政支出增加了。再加上我们还得要想办法“六稳”,不得不去补贴,增加了财政支出,而财政收入减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搞赤字,今年赤字率是3.6%。宏观经济学有个理论,一个国家赤字率原则上不能超过当年GDP的3%,我们今年提高到3.6%。我们所谓的财政赤字今年是3.76万亿,比去年增加了1万亿。去年我们的财政赤字是2.76万亿,今年提高了赤字率达到了3.76万亿,等于我们政府要负债3.76万亿。同时,还发行1万亿的特别国债(灾害国债),这不计算在口子里。这两项加起来接近5万亿。地方政府今年批准3.76万亿的债务,加起来今年政府负债8万多亿接近9万亿,也就是说我们今年政府的负债增加了,差不多新增9万亿。 企业和个人的债务也增加了。1-6月份,个人和企业一共新增债务12万多亿,其中个人3万多亿,企业8万多亿。上半年12万多亿,下半年按照正常来搞,全年就是25万亿,加上政府的接近9万亿,今年我们的新增债务是34万亿,而相对GDP是多少?按照今年如果增长3%算的话,去年GDP接近100万亿,也就是说今年新增GDP3万亿。我们债是30多万亿,债务是GDP的10倍以上,这很明显,宏观负债率太高了。宏观负债率快速上升,而宏观负债率不能再上升,再上升太多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估计2021年一定会“稳杠杆”,不会像2020年一样继续增加负债的,2022年可能要降杠杆,把杠杆率适当往下走,因为这是特别时期的特别财政政策,不是常规性的。所以今年宏观负债率上升,我们允许它上升,因为新冠疫情,但是已经很高了,明年一定要稳住,不能再上升了。同时,2022年要适当地去杠杆了。未来五年内,中国一定要把疫情引起的杠杆率上升的情况消化掉才行。这是杠杆率过速上涨,这是疫情的后遗症。 所以,在这里,我给企业家提个醒,最近钱好借,不能随便乱借,一定要有市场有可投有回报才借,千万别因为钱好借我就借。最后大家要注意,明年要开始稳杠杆,再加上后年去杠杆,你就很麻烦,2014-2016年,我一再提醒大家,钱好借别乱借,都有人借,结果你看2017年就去杠杆,去产能。所以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支持,千万不要乱借钱,因为现在可以好借,是特殊政策决定的,未来一定会降低宏观负债率的,建议大家要关注这一条。 最近有人告诉魏老师,钱非常好借。我一再提醒你钱借什么要搞清楚,借钱能赚钱才能还钱,才能稳定下来,如果借了不能赚不能还怎么办?所以,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阶段性的,未来不会像今天这样,所以,宏观负债率过速上涨是我们这次抗疫的后遗症,未来我们要逐渐地消除这个后遗症。因此,建议大家要冷静对待目前的情况。 第二,货币供给上升太快。 宏观经济学里还有个重要的规律,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和GDP的增长是要成比例的,这是全世界都要遵守的规律。去年我们GDP增长是6.1%,M2增长速度是8.3%左右,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相差2个点左右,而今年2-6月份,我们GDP是负增长,但M2增长速度3月份是10.1%,后来这三个月都是11.1%。你想GDP负增长,货币增加这么多。去年我们GDP是6.1%,货币增长才8.3%左右,而现在负增长,货币已经是两位数增加,多少钱出来?总行都知道,最近出来的大量货币从哪儿来?货币不能这样往出走的,人类社会有许多总结的经验和教训,GDP的增长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一定要成比例才行,这是宏观经济学多少年研究的结果。很显然,货币出来的速度太快了。 货币出来,当然引发价格战,价格分三种价格:一是CPI(消费品价格);二是PPI(投资价格),钢铁、水泥、铝合金品之类;三是资产价格(股价和房价)。过度货币存款以后必然引发价格涨,我估计消费品价格涨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我们的东西供给很充足。东西供给很充足,货币多发一点,价格上升不会太快。PPI上涨我估计也不会太快,因为有些产业我们明显过剩了,你再给钱他也没法投资,最终钱可能都涌向了资产价格,就是股价和房价。最近股价八连扬,绝对不正常,因为是货币投放出来的必然结果。我们货币投放见效了,3-6个月时间就显现出来了。3月份的货币大量出来基本显现出来了。所以,货币供给量偏大,这也是个问题。它必须保持一个重要的规律才行,就是GDP增长和货币供应量增长必须协调。现在很明显不协调,因为疫情的原因。 因此,货币供应量偏大也是抗疫的后遗症,明年开始一定会要调整的,中国不可能出现增长这么一点点而货币供应量这么大,M2增长速度这么快,不可能的,一定会逐渐走向调整。未来几年,我们面对疫情带来的后遗症必须要作调整,就是想办法把过度的货币要稀释回来。所有的企业家们要注意这个问题,货币供应量不可能继续这么偏大,在2021-2022年会逐渐稀释他,你整个决策要注意这个问题。 这次全世界里,中国央行算最好的央行,最有道德的央行,没有过多的投放货币,是尽量控制好,这是中国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前段时间学术界有两种声音,一是叫赤字货币化,意思是,我们财政借钱让央行买它,把赤字变成货币,这绝对不能干。二是强调“负利率”时代。中央反复强调金融机构可以让利,但不能走向负利率。中国老百姓一个很重要的偏好是负利率,一旦负利率,整个社会会出问题,为了保证企业渡过难关我们可以降低利率,但不能降低存款利率实现,我们银行可以让出利润来保证,这是对的。所以,最近释放出来,决不走赤字货币率,决不走向负利率时代。这两条是我认为中国做得最好的两条。 大家注意,货币过度地供应出来,最后必须收回来的。因此,现在的货币政策不是一个常规性的,是疫情导致的非常规性的货币政策,2021、2022年就会转向常规政策。所以,建议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我估计2021-2023年这几年时间我们要消除疫情的后遗症,一是所谓宏观负债率过高,二是货币供应链偏大,逐渐稀释掉才行。所以,大家对于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这一条心里要有底,不会出现金融危机。 但是我们围绕抗疫确实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宏观负债率确实上升太快,二是货币供应量有点偏大,这两条属于我们抗疫的后遗症,下一步逐步会解决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把现在的政策当成常规性政策,它是非常规性政策,不能作为你的常规政策来看,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是对大家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我们做了一个风险,不会出现金融危机,但会引发两个问题,第一宏观负债率上升太快,我们认可它了,因为疫情的原因;第二货币供应量偏大,疫情的原因,我们没办法。但这两个问题,未来逐渐要解决的。所以,现在的政策是非常规性政策,未来逐渐要走向常规性政策。 二、这次新冠疫情会不会中止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这次新冠疫情导致中国全球化进程的中止,这是人们最担心的一件事。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自从2002年入世以后,全球化的进程带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中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承认全球化对中国的巨大贡献,而且中国必须继续坚持全球化才能得以发展。你们在座的知道,到现在为止,人类社会经历过两次全球化,一次是1750-1950年,这次的全球化主打方是欧洲列强:英法德意和葡萄牙、西班牙,他们是主角,全球化的方式是殖民,以殖民方式推动了全球化。亚洲那次全球化基本是欧洲列强殖民地,因为当时全球化的特点就是殖民。而亚洲基本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后来我研究历史发现,有一个国家没有被欧洲列强殖民,就是日本。 日本在上世纪没有被殖民,为什么?英国一个历史学家写一本书,解释这个现象,说之所以没有被殖民的原因,是欧洲列强到了日本发现,这个国家什么资源都没有,只有地震,给吓跑了,所以没被殖民。欧洲列强到了东京湾,但没上岸,所以没被殖民,但那次全球化的特点是殖民,殖民的特点是暴力和战争,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主要战胜国是美国,所以美国启动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全球化,1950年到现在的全球化的特征是以国际贸易为特征的全球化。 这次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是后半场进来的,因为中国是1978年才改革开放,中国后半场进来,所以我们有后发优势,就像打篮球一样,别人都打得精疲力竭,我们上场了,中国成为这轮全球化最主要受益国之一,所以美国就急了,因为中国全搭了便车。所以,特朗普上台跟中国折腾。2019年,中美贸易战开始,打了一场贸易战开始,美国从中国的第一大伙伴变成第三大,欧盟第一,东盟第二,美国第三。结果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又发生变化了,东盟成为第一,欧盟成为第二,美国成为第三了。也就是说中美贸易战火,疫情对于中国海外关系的冲击,导致发达国家基本和中国在脱钩,因为东盟是发展中国家为多的,结果它排在第一了。 而且新冠疫情暴发之后,美国不断地甩锅给中国,就是抹黑我们,一开始要中国病毒,实际病毒来自于大自然,不是中国病毒。后来又说中国隐瞒了疫情,导致他们受损失很大。最近一个美国朋友跟我通电话,还在讲,我就不信你们才8万多人染病,我们这么发达的国家300万人感染,我们死了十几万,你们才死了几千。我说那你认为我们死多少你才信。他莫名其妙,认为你这是假的,因为你们隐瞒了疫情,所以导致我们美国损失很大。大家注意,这还是对中国比较友好的人士就这种概念。所以,这次发达国家甩锅中国,抹黑中国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会冲击我们全球化的进程,都在想办法和中国脱钩,你想想过去我们贸易伙伴第一是美国,第二欧盟,第三东盟。现在经过新冠疫情之后第一是东盟,第二是欧盟,第三是美国了,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在不断和中国脱钩,所以我们非常担心,这个新冠疫情会不会导致中国全球化进程被中止,那对我们影响很大。 大家想想,2002年我们没入世之前,GDP总量10万亿多一点,去年接近100万亿,入世这十来来对中国的贡献非常之大,我们搭了全球化便车的,因此,中国必须坚持全球化的方向。而现在新冠疫情他们抹黑中国,甩锅给中国,似乎要和中国脱钩,这样会不会影响我们全球化进程?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中国只有在全球化进程中才可以进一步发展,一旦他们和中国脱钩,出现全球化进程中止,可想而知。所以,现在人们最担心的是新冠疫情的甩锅和抹黑导致中国和发达国家脱钩,导致全球经济受到重创,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讲的是短期内对中国影响将是巨大的,我们一定要认识这个问题,但中长期来看不会,为什么?因为全球化的背后起主要的原则是利益原则,只要我们坚持利益共赢的原则,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给别人提供利益,谁都不可能中止全球化,只要全球化给世界带来利益,全球化就不会被中止。所以,我们国家要防止他们抹黑中国,甩锅中国,来中止全球化的唯一办法,就是坚持利益共赢的原则,不断在全球化中间给世界提供利益,在我们提供利益的条件下,你就不可能和中国脱钩,这是个重要原则,要坚持利益共赢。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很对的,一定要想办法坚持利益共赢,就不可能中止我们全球化进程。怎么样做到利益共赢?中国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继续发挥我们制造的优势。 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两个特点: 第一工业门类最为齐全,联合国所公布的工业门类里,中国是最齐全的。 第二很多产业我们是世界总量第一。 所以,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只要中国不断地给世界制造产品,而且很便宜,质量又好,你就不可能和中国脱钩。制造优势,中国一定要继续发挥好,只要中国能生产出你所需要的质量好、便宜的产品,你怎么能不要我产品?不可能不要。去年中美贸易战打得最厉害的时候,我去过美国一趟,专门去市场调研,美国人告诉我,过去T恤衫都是中国生产的,质量又好又便宜,一打贸易战,你们来不了了,别的国家来的,洪都拉斯的,结果手一撕就破了,大骂特朗普,和中国打贸易战,结果便宜的好产品我们拿不到了。所以,只要中国生产出他需要的好产品,他就不可能和中国脱钩,怎么脱钩?所以,中国要继续发挥好制造优势。但大家注意,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不是制造业强国。所以,我们要真正继续发挥或制造业优势,把他吸引住,不能和中国脱钩,必须把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 我们有五个短板: ① 航空不行。飞机发动机我们就搞不出来。 ② 材料不行。很多材料我们生产不出来,手机触摸屏,我们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在中国长沙,但材料是从美国进口的,我们搞不出来。材料很重要。这次日本和韩国干了一场以韩国失败而告终的就是材料,日本这二十年一直重视一个产业——精细化工,我们后来才发现精细化工的好多产品就是半导体产业的原材料。韩国半导体再发达,原材料来自于日本,日本把原材料一卡,他整个信息产业就完了,因为材料不行。我们恰恰材料是短板。 ③ 信息的硬件不行。新硬件就不行,从材料到制造,现在设计还好一点,但材料还不行,全面依靠进口。所以,有人问我,为什么美国这么对华为动手,以国家力量收拾华为。实际就是这个原因,华为的5G不是个通信技术,5G是下一步人类工业革命的起点,就是人工智能华,而5G是平台和基础,谁掌握了这个基础谁将控制下一次人类社会科学革命最顶端的东西。美国人发现,你华为的5G可以,但支撑5G的技术你不行,半导体你不行,芯片不行。所以开始收拾华为,我们受不了,因为新型硬件我们确实不行,像半导体产业,我们落(后)很大,必须冒起来才行。 ④ 数控机床不行。现在好多东西仍生产不出来,靠数控机床生产的。数控机床现在非常厉害,我们很多产品人生产不出来,是要靠数控机床的。我这个人有个爱好,喜欢刻章子,叫刀工,我们经常比赛。我现在发现没戏了,这个东西恐怕就没了,因为人的刀工再好不如数控,只要买个数控机床放这儿就行了。我们这个行业变成设计是核心了,不是刀工。设计很重要,数控机床刻一个小东西比人刻得好多了,因为发现很多数控机床生产的比你人手工还好。数控是“制造的制造”,我们是短板。 ⑤ 医药不行。安琪尔我们这个投资方向是很对的,一定要想办法延伸琢磨这个问题,一定要成为医药方面的大集团才行,因为这是我们的短板,好多医药我们搞不出来。中国现在制造五大短板很清晰,航空不行,材料不行,数控机床、新型硬件、医药,所以,我们是大国不是强国。你要真正让别人离不开你的话,必须要变成制造业强国才行,不是强国没法做。所以,中国现在必须要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才能把别人吸引住,你继续和我全球化,而不能和我脱钩。 怎么变成一个世界制造强国,一个关键问题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必须起来。技术创新如果起不来,最终的结果很难完成从大国变成强国的。因为我们现在是国不是强国的原因就是技术不行,在这里说句老实话,我们国家技术上一直是个短板,你想现代制造的五大技术我们多不是原创国,家电、汽车、高铁、信息、飞机我们都不是原创国,所以,大家注意,我们实际技术是短板,导致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不是强国,要真正转向制造业大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才行。 怎么技术创新呢?现在看来三件事儿必须做好。 第一,资金投入必须跟上才行。我最近查美国的技术投资,看我们简直是太少太少了,得想办法加大技术创新投资才行,国家和企业都想办法把资金引导到技术创新上才行。 第二,要有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技术创新不是用嘴吹出来的,这就涉及到大科学装备,没有大科学装备没法搞实验,没法搞技术创新,大科学装备很重要。最近我们重提开发西部,其中有一条,把大科学装备放在西部,西安、成都都注意这个问题,未来物质基础要有才能搞基础创新,没有这些东西怎么搞?北京怀柔科技城就是搞大科学装置,五大资源学科的科学装置都在那里,因为企业没法拿钱做这个事情,只有国家投资为企业提供平台才行,物质基础必须做好,要加大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第三,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不能把知识产权都当成国家的来看,要允许个人拥有知识产权才行,许多人拥有知识产权才能获得知识产权带来的利益,不然怎么可能带动人们对知识创新的投资。如果知识创新者不能拥有应有的利益,这个职业就不是个人们向往的职业,人愿意去搞知识创新?没人愿意搞,必须把知识产权的利益享受分给个人才行。个人要拥有这种积极性才能搞知识产权,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 所以,知识创新三件事儿必须做好:资金投入、大科学装置,人的积极性。我们尽快让自己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才行,否则全球化真要被中止了。印度最近很来劲,砸我们的产品、不买。大家注意,只要你能搞出他生产不出来的产品就必须买你的,不买你的买谁的?中国必须发挥制造优势,让世界不和中国脱钩,继续坚持全球化。 第二件事儿,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市场,一定要想办法用市场吸引别人,不能让他和中国脱钩,如果他们产品都必须卖给中国,怎么和中国脱钩?中国必须发挥市场优势,开放市场,中国14亿人口,4亿多中产阶级,最大的单体市场,只要他们产品和服务必须卖到中国,以后怎么和中国脱钩?没法脱钩。所以,中国必须想办法发挥自己市场的作用,怎么办?全方位开放市场,三大市场全方位开放。 第一,开放物资产品市场。最近我们这方面做得还可以,在上海成立进口贸易博览会;海南岛整个岛成为自贸港。海南岛最近产品卖得特别好,整个岛要成为自贸港的话,就标志着中国针对世界开放自己的产品市场。当然,最近老问我,海南岛有什么机会?海南岛不准备是机会不机会的问题,准备要把海南岛变成2000万人口的海南岛,现在只有700万人口。一旦成为2000万人口的海南岛,和台湾就差不多了,这2000万(人口)富起来,就等于再造几个香港,不是别人在海南岛赚钱的问题,是到海南岛工作和落户人赚钱的问题,2000万人口富起来,你想多大的富有? 所以,海南岛要吸引更多的人过去,而不是企业家过去,而是人过去,人要富有起来。我们大家注意,这次海南岛有意识地“中国领土关之外”,我们海关全撤了,因为它是中国领土,海关之外的,海南岛没有海关,所以叫“中国领土关之外”,那就是全面免税,这是给世界一个信号,告诉大家——中国不会封锁自己,中国会继续走开放的道路。实际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世界一个信号。我相信海南岛的开放会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暂时看不出来,再过一两年就会充分认识到,中国为什么会做这件事儿。告诉世界,中国将全面开放市场,你想产品都要卖到中国来,你怎么离开中国。 第二,开放金融市场。服务业市场全开放,以金融市场开放为基础,开放得很厉害。最近服务业市场真是在全世界开放,不断在开放,银联卡连美国的黑卡公司都进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开放的?我估计将不断地开放服务业市场,让世界服务业进入中国。世界服务业进入中国,你怎么和中国脱钩?没法脱钩。 第三,投资市场全部开放。投资者来看,我们开放的主要办法是不断地减少海外投资在中国所谓的负面清单,国务院负面清单,外资进来40多项,有大量外资可以到中国投资了。我知道最近外资对中国的投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有人老报道外资不来了,实际大家错了,外资在不断地想来中国。我和他们聊过天,告诉我说: 1、中国的零部件配套很好,在中国投资零部件配套都能解决,苹果为什么回不去?一个螺丝钉他都回不去,中国零部件配套非常齐全,(苹果)愿意到中国来; 2、中国市场很大,实际产品最重要的要素是市场,只要市场在就可以投资,中国巨大的市场在; 3、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不太强大,像工会,你们还好,一般不会闹事,我们的工会动不动就罢工,要给工会做工作,好好干活。而中国这是世界无可比拟的,所以,外资仍然希望到中国来。 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珠三角两大投资,一是湛江,二是汕头,都是世界百强之内的企业,我们向世界在开放投资市场,中国只要把市场全部开放,产品市场、服务业市场、投资市场全部开放的话,你怎么和中国脱钩,不可能脱钩,因为利益所在。中国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一定要坚持一条,坚决不要封闭自己。我不太赞成极端民族主义,动不动噪脾气就来了,不断地磨嘛,世界就这么来的,我不断地开放,你利益在中国,怎么脱钩?不太可能脱钩。所以,市场这种作用,我们要继续推动它。我估计世界离不开中国市场,就不可能和中国脱钩。钱不能光让自己赚,也要让别人赚,我们互利共赢,关门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都不行,我们要继续开放市场,市场是我们的优势。 第三,中国是服务贸易需求最大的国家。 中国如果服务贸易需求非常大,你怎么和中国脱钩?我算了一下,我们三大服务贸易在世界是第一。 1、留学生。我现在才知道我们有100多万留学生海外,我很吃惊,一个人一年3万学费再加上生活费,要提供多少钱?最近特朗普逼着美国大学开学,网上授课不算数,说必须要达到多少面对面授课才算数,这逼着美国大学开学,结果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起诉特朗普了,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中国留学生,很多美国的大学得关门,这个服务贸易需求中国是第一。我原来不太知道我们有多少留学生,这次新冠疫情知道真是世界第一,每年给世界提供多少利润、利益? 2、我们是全世界海外游最大的国家。美国3亿多人,只有1亿多人有护照。美国国家本身就是闭关的国家,因为他没有邻居,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他认为自己国家最好,所以很多人没有出过国,最多到邻居转一圈,最多到墨西哥和加拿大。而中国一有钱就向海外走,世界海外最大的(规模游客)是中国。最近亚洲三个国家很着急,一是日本,二是韩国,三是泰国。因为他们旅游50%以上要靠中国游客来支撑的,最近日本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奈良的鹿平时就是中国游客养的,一来就给它喂东西,小饼干最爱吃,鹿都不爱吃,吃饱了。现在中国游客不来,它见什么吃什么,满大街跑,为什么?中国游客不来了,我们的旅游收入就不行。日本,原来准备在2020年大赚一把,结果这次旅游业办不成了,很悲惨,才发现离不开中国。泰国更是这样。中国是世界旅游贡献最大的国家,这么大的服务贸易,你要不要吧?我估计他们一定想要,不然你说怎么能撑得住?这是一大服务贸易需求。 3、技术专利费用。知识产权专利是中国支付最大的国家,我们一年支付的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费用是40多亿美金。美国号称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最大的国家之一,卖给谁?中国是第一需求大国,一旦和中国脱钩,你那个东西卖给谁?技术再好没有市场就是个零,技术只有转化为市场才有意义,而中国恰恰让你能实现,你怎么脱钩? 中国服务贸易这三大需求,一是留学生,二是出国游,三是知识专利和技术专利的需求,是最大的市场。中国要发挥好这个作用才行,我认为,中国不要因为这次新冠疫情受到一些抹黑就自己关自己(门),千万别,(要)继续开放。这么大的服务贸易需求,你现在不要中国的,你要谁?所以,中国继续保持全球化的方向,就必须坚持做好这三件事:一是继续发挥好制造的优势,只要中国能生产便宜又好的产品,你怎么和中国脱钩?二是中国是最好的市场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市场,你的产品在中国才能卖掉,才能实现利润,你不和中国交往和谁交往?三是服务贸易需求最大,这么大的服务贸易需求,谁看都眼红。一旦要把中国封闭了,你怎么做?做不成。 中国做好这三件事儿,全球化一定会继续的,不会出问题,大可不必紧张。所以,我认为全球化进程不会被中止,这个要树立起来,但短期我们压力确实很大,他们不断甩锅中国,抹黑中国,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在变化,但中长期不会。中国必须做好这三件事儿。所以,全球化的进程不会被中止的,但中国必须做好这三件事儿,这三件事儿要求中国必须继续开放,而且一定要坚持互利共赢,不能在开放中光强调自己的利益。在互利共赢的条件下,你就是想和中国脱钩也不可能脱钩。 特朗普最近是因为大选的原因,估计大选之后态度又会变了,他就是商人一个。所以,大家不要因为这个问题全球化好像要中止一样,全球化的进程不会被中止的,中国一定要做好这三件事儿,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就行了。所以,全球化进程不会被中止。 三、新冠疫情会不会导致中国中长期经济衰退? 最近大家比较关心,经济衰退是专有名词,负经济增长就叫经济衰退,用这个直白我们第一个季度就是衰退,-6.8%,是衰退的。所以,人们就会担心,会不会因为新冠疫情导致中国中长期经济衰退,我估计不会,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次我们之所以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非经济因素,就是新冠疫情逼停了中国经济,停工停业停产,所以GDP是负数,不是经济本身出了问题,是新冠疫情导致的。 这次我们也长了很多新的认识,过去经济学家老研究经济的影响,后来发现非经济影响更大,这次疫情让我们知道,非经济因素对中国的影响将最大,所以,逼停了中国经济,停工停产停业,这样当然是负增长,但这并不是经济本身出了问题,是非经济因素。只要新冠疫情顺利地过去,我们能够复工副产复业就不会出现经济衰退,一定是正向的。所以,我们很希望尽快渡过疫情阶段,让复工复产复业,所以,不是经济因素引起的衰退,是非经济因素引起的。 第二,这次新冠疫情虽然逼停了中国经济,但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受到损害,基本盘还在,没有受到重大冲击。基本盘有这样几个要点: 1、增长动力还在。中国人对财富追求的动力还在,人们还希望继续能赚钱,继续干活,这个欲望还在,而且很强烈。这次新冠疫情使人们长了一个见识,发现应对疫情最重要了是有钱,身上有钱心里不慌,所以疫情没有让大家对赚钱打消顾虑,而是更加希望赚钱。这个动力很强烈。新冠疫情之后,我去调研,我们复工的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80%是农民工。我去调研,和他们聊天,告诉我还得赚钱,不赚钱不行啊,在家里憋了一个多月,太难受了,得赚钱呀。告诉我,家里房子有了,但孩子要在县城上学,未来还是要在县城买房赚钱。所以,我发现中国赚钱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动力还在。 2、市场主体还在。市场主体就是企业,我们把企业叫做市场主体。企业受到重创,服务业很重要,但总体来讲企业还在,因为新冠疫情倒闭的企业只有3%-4%左右,大量的企业只要给一点活力就会再起来。 3、产业链、供应链还在。产业链、供应链没受到重大的冲击,基本还在,受一点影响,但不是太大。 4、市场需求还在。我们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5、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城市化现在走向都市圈方向了,都市圈建设越来越重了,这种还仍然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6、我们的改革开放还没有结束。体制改革只要能改就会不断地释放动力,只要中国不断地减少所谓行政干预,减少所谓的控制,需求仍然很大。说明中国的政策红利还在。 7、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还在。中国的人力资源是储备量很大的国家,我们的人口红利还在,我们现在人均手指是美国的1/6,虽然因为疫情收入有所减少,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多的红利。所以,中国的基本盘还在,因此,中国不会出现中衰退。 我估计,随着新冠疫情不断地被控制,复工复产复业不断地推动,第二季度有可能走向正增长,这两天大家注意,要公布大家的数据了,到底是负的还是正的。我估计现在几种说法,有人讲可能是零增长,零增长也是增长的,第一季度是-6.8%,第二季度零增长就是增长,有人估计是1%,大家差不多估计第二季度增长还是上升的。如果是负增长但缩小差别,可能是到-1%,不是-6.8%。第三季度一定走向正增长,不用讲。我原来比较乐观,认为第二季度一定是正增长,但看来我有点太乐观,因为后来发现复工复产复业,复业就是指服务业,复工复产做得不错,但服务业的恢复很慢,而服务业对我们的贡献50%以上,我们第一产业的贡献不到10%,第二产业30%多,第三产业是50%多的贡献,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恢复得还不行。北京暴发了第二次的新冠疫情。所以,我昨天从北京过来,北京机场冷冷清清,那么大的国航头等席连我算只有三个人,我估计北京影响会很大,新冠疫情结束以后,区域迟疑又很大了,因为北京很多人就走了,不来了,因为没有给工资,他得找有工资的地方。所以,很多人找了长三角,珠三角,大量的人走了,为什么?他要赚钱,你服务业起不来的话,没法做。复工复产可以,但服务业不行,所以,导致第二季度走向正增长还有点困难,但第三四季度一定会走向正增长。 大家注意,我们要防止经济中长期衰退是要干事的,不干事不行,光简单靠疫情过去就能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事才行。我们必须要想办法保证中国第三季度走向正增长,怎么应对呢?现在提了三句话:第一句话“修复经济”。 因为新冠疫情导致我们大量所谓的停工停产停业,最后受到重创的经济必须要修复才行。怎么修复?提出了“六保”: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保市场,保能源供给。“六保”的关键是经济必须得先修复,怎么样修复经济?三条办法: 第一条办法是给企业减税费,今年差不多减2.5万亿。 第二条办法就是补贴,给长期因为疫情停工的企业补贴,给失业的人搞补贴,因为不是他们不想就业,而是因为新冠疫情而停止就业了。新冠疫情新增就业人口减了几十万人,但领失业救济的人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我觉得很奇怪,后来第二天才发现,就业人口的补贴是城市新增就业登记失业人口给,农民工不在范围之内,这部分人是农民工,他们不在这个范围内,享受不了。城里人又不愿意去登记,因为登记一个,给100-200元,300-400元,没有意思,还弄个黑名单一样:“我曾经失业,领过失业救济金。”不愿意去,但我觉得发补贴就行了,不用去登记了。 第三条办法就是保证流动性充足,同时低利息,因为企业的运转很重要的是流动性,必须充足而且必须低利息才行,所以国务院这次决定金融经济要让利实体经济,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既要让利还要保证流动性充足,这是修非经济最大的做法。我算了一下,如果按照目前国务院让利的办法,金融机构今年收益的70%-80%都让出去了,这是很对的,因为是疫情期间,没有办法。 第一个政策就是修复经济,一是减税负,二是补贴,三是保证流动性充足和实行低利率,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刚才讨论到大家关注的第三个问题,中国经济会不会中长期衰退,因为第一季度是衰退的,现在看来不可能,但不可能不等于我们不干事就必然不衰退,是要想办法保证中长期不衰退,要做三件事。 (一)修复经济。 就像人大病一场,要调养过来,叫修复经济。修复经济的目标是所谓“六保”,办法三条:一是减免税费,二是补贴,三是保证流动性充足和低息,这样才能修复过来。 昨天我来西安时,去机场专门找了个出租车,为什么呢?要和司机聊一聊,问他疫情怎么样,告诉我说他们之所以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是份子钱减了一半,所以他们生存下来了。但他们告诉我说,能不能把这个政策延迟到9月份,就是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因为北京第一第二季度还修复下来,所以能不能延到第三季度,他们就生存下来了。我听了一下,只要适当这三项政策落实,应该能让经济恢复过来,所以,我估计修复经济的政策会延续到第三季度,因为现在看来,第二季度要终止的话有点难度,第三季度我们继续搞修复经济,那就是从1月份到9月份,我们政策导向还是修复经济为主,继续保持减免税费,继续补贴,继续保持流动性和低息,能够保持到9月份。所以,第一件事就是修复经济,要做好这三件事儿。到第三季度,经济差不多就可以修复过来了。 (二)重启经济 第一,出口。有人叫刺激经济,因为我们终于熬过了停工停产停业,修复之后缓过劲来了,这时候政策要调整了,从修复经济要转向刺激经济,有人叫重启经济,都是一个意思,因为这段时间的停工停产停业,我们修复一下要开始重启经济,就要刺激经济了。怎么刺激呢?中国增长靠出口消费投资,重启经济,刺激经济从哪儿开始?我估计出口很难办,因为海外疫情还在延续,再加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甩锅给中国,我估计出口短期内的恢复很难。我刚才讲了,短期压力很大,中长期没有问题,所以,重启经济的重点不是出口,出口能做到目前这样就不错了,要靠它来让经济再度起来很难。 第二,消费。我们很希望消费能尽快起来,但大家注意,消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消费,就是吃穿用+医疗+教育。基本消费是定量的,不可能一下增加多少,就像疫情期间,我们赤川这些东西基本差不多,基本消费短期内没有太多的增加;另一部分消费是中高端消费,就是私人住房,私人小轿车,旅游、休闲、娱乐,属于中高端消费。中高端消费和服务业有关,目前服务业还没有(起来)。所以,估计中国的消费刺激力度再大也不会增加多少,看来消费的拉动,我估计力度也不会太大。 第三,投资。最终中国刺激经济的重点将是投资。因为出口和消费再大的力量刺激大,对增长不可能有太大的贡献,目前基本上是定量。唯一能够拉动起来的是投资。所以,重启经济或刺激经济的重点将是投资。所以,9月份之后,四季度开始,经济将从修复经济转向刺激经济,刺激的重点将是投资,什么刺激投资呢? 投资分两部分: 第一,公共产品投资(政府投资)。主要有四项: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传统基础设施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高铁八纵八横还没有完成;今年开始可能不再搞全国性铺开了,我估计将是有重点了,几个经济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会大部分加密,长三角可以叫“高铁上的长三角”,南京-杭州-上海这几个城市基本都在一个小时之内,而且今年在长三角又开通了四条高铁,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我估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投资的一个重点,没法否认它的。再加上机场,成都第二机场实际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空中走廊之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重点之一,尤其是中央最近同意地方政府债券可以作为基础设施的自聘,政策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我们投资的一个重点。 2、新基建。 新基建几件就是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新基建包括三个: (1)信息类基础设施,像5G之类的。 (2)融合类基础设施,就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形成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像智能城市,智能交通,充电桩之类,都是因为新的引发基础设施变动的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3)科创类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像大科学装置,新科创中心。 这三类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占的比重很高,传统基建占了60%,新基建占了40%。所以,新基建是重要的所谓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公共产品投资的重要内容。 3、都市圈。 都市圈建设是这次公共产品投资的重点之一,过去讲城市化都是讲均衡发展的,最近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这个提法很重要,中国经济中心向南走了;二是都市圈建设,不再搞大中小平衡,强调都市圈。过去叫三个都市圈,最近又提了新的,就是春节之后新增加的一个,原来叫京津冀,二是大湾区,大湾区就是9个城市;三是长三角24个城市,京津冀7个城市,原来叫“三大都市圈”。今年春节后加了一个“成渝经济圈”,成了第四个。后来又发布了一个“吸引力西部开发”的文件,这次讲西部开发不是过去的西部开发,因为国际环境变化导致西部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提出西部开发,只提了三个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所以,安琪尔要到西安来投资就对了,因为这三个城市是未来西部的主要(都市)圈,虽然中间有秦岭,形式上好像是两个省,但估计这三个城市会逐渐融合,西部也就是这三个城市可能会形成都市圈。 我们估计,一旦启动起来,2021年,都市圈建设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少在1个百分点以上。最近我到长三角去调研很震惊,长三角都市圈的融合速度非常之高,我很吃惊。未来都市圈的24个城市基本就是一个圈了,你想成为一个增长极。所以,我估计,按照我们设想,中国在未来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是我们的目标,2020年是实现小康之年,用2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什么意思呢?四大都市圈要进入现代化行列了,就是发达国家行列了。2050年,全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所以,都市圈建设可能会加速,不再提大中小融合发展,强调都市圈。我看都市圈确实是个方向,因为无论从个人还是宏观讲,都市圈形成对所有人都有意义。都市圈是公共产品投资里的一个重点,建议大家注意这方面的动向,投资、就业要注意这个动向,就是公共产品投资的所谓第三个要点。 4、公共卫生投资。 公共卫生投资将是个重点,这次新冠疫情使我们终于认识到,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破坏性远远大于经济因素。所以,这次公共卫生事件之后,中国会加大公共卫生的投资,像武汉的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建成之后,北京小汤山就放在那里不动了,要把它永远维系下去,而且要求我们抗疫的所有物资像口罩,可能过去以后大家不用了,但注意,储备一定要放好。这些东西坏了再换,这不是浪费,是必须要有的。所以,我估计按照城市的规模,每个城市要修建公共卫生性的医院、床位。武汉这个事件让我们深刻感觉到,一下暴发起来我们没有办法应对是没有这种储备,只好新建这种医院和床位,不能按常规来搞,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所以,公共卫生方面的投资可能是个重点,我估计很快各种指标就会下来,像这种应对各种疫情的床位,相关的物资储备都会有常规性的储备才行。所以,公共卫生的投资可能是未来的公共产品投资的重点,这不是浪费,不用的时候就维系它,放在那儿。就像我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概念,这个投资将是个重大的投资。 我估计,启动投资的首要投资是公共产品投资,基本包括这四类:一是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二是新基建投资,三是都市圈投资,四是公共卫生投资,这四大类是公共产品投资的四个重点,就是投资启动所谓公共产品投资。 第二,企业投资。 企业投资不同于公共产品投资,企业投资是市场化的投资。我估计,未来企业投资基本集中在四个重点上: 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要内容,5月份,中央发文件时反复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产业我们启动了8个要点: (1)新能源。 (2)新材料。 (3)生命生物工程。 (4)信息产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包括5G)。 (5)节能环保。 (6)新能源汽车 (7)人工智能 (8)高端装备制造(如医疗设备)。 这8个要点是我们下一步企业投资的重点。有人算过账,这8个要点一旦启动起来,每年给我们GDP增量(贡献)50万亿以上,去年我们才100万亿,一个产业提供50万亿以上。所以,有人讲过,中国从小康社会过渡到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的发展是靠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是个大问题,所以,建议大家注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2、现代制造业投资。 我们把制造分两种,一种叫私人产品,一种叫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就是私人消费产品,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这种制造业叫现代制造业,包括6个要点: (1)数控机床。刚才讲到短板之一的。 (2)航天制造和航空制造。航天是飞机,航空是卫星。 (3)高铁装备。 (4)核电装备。 (5)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我们西高就是搞特高的。 (6)现代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 有人算过账,这6个行业给每年贡献量在30万亿,很大的内容,要大力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很多剩余产品已经过剩了。所以,重点是现代制造业,所谓企业投资的第二个。 3、服务业投资。 (1)消费服务业。消费服务业是重要服务业之一,像养老、医疗、健康,未来的需要量很大,尤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消费服务业里很重要的是养老产业。我估计未来的比例会越来越高。所以,消费服务业是重要的服务业。 (2)商务服务业。为商务活动提供的服务业叫商务服务业,像金融、会计、审计等等都属于商务服务业范畴,占了很大的比例。 (3)生产性服务业。像设计、外包服务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技术服务也属于。 (4)精神类服务业。满足人精神需要的服务业叫精神服务,原来叫文化产业,实际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包括四大类: a.影视音乐戏剧; b.收藏、非遗、博物馆,商务论坛休息时一个同志跟我谈,他在搞艺术博物馆投资属于哪一类,就属于精神服务业范畴的; c.旅游休闲娱乐; d.文化出版、体育也属于精神服务业范畴。 我们2019年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其中文化产业提供了13万亿,很大的比例就是精神服务业提供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忽视服务业。服务业我们一般叫第三产业,我们国家GDP贡献里,第一产业只有百分之七点多一点,第二产业百分之三十多,第三产业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第三产业是贡献最大的,就是服务业,所以服务业仍然是下一步投资的重点。虽然这次新冠疫情损失最惨的是服务业,现在复工复产,复业还没有完成,实际就是服务业没有完成。但从未来发展来看,服务业仍然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家注意分为这四大类: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未来,给我们贡献的比例会很高的,建议大家关注这类投资。这是所谓企业投资的第三类:服务业。 4、房地产投资。 房地产是我们绕不开的。虽然我们强调“住房不炒”,住房不炒是对的,但房地产未来仍然是企业投资的重点,我们不能否认它。住房不炒是原则,但从消费来讲,中国房地产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房地产产业投资仍然是未来企业投资的一个重点,最起码五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重点之一。 所以,企业投资大致包括这四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产业。这四大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将是企业投资的重点,而且大家注意,这四个产业所占的比例会很高的。基本企业投资里,这四个产业占的比例非常高,非常大的内容。 今天上午一个人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是我们听会的人,他是搞材料的,新材料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上次我到一个新材料企业去调研,他们告诉我一件事儿,现在我们最严重的污染是塑料袋和塑料薄膜,是重大的彩色污染,买东西大家都用塑料袋,一破就扔。现代农业就是薄膜农业,大棚,一坏就扔,怎么解决污染?他们告诉我,准备从材料方面入手,要找到一种新型材料,来生产塑料袋和塑料薄膜,什么材料呢?可溶性材料,用这种材料生产塑料薄膜之后,一旦破了不扔它,把它集合起来,或者和氧气隔绝,24小时就变成碳水化合物了,就是水了。关键是他们告诉我找到这种材料了,我很吃惊。但现在没法市场化,因为成本太高,没法推广。只有把它成本降到和现在生产塑料袋、塑料薄膜一样的时候就成为现实了,他们正在做降成本的内容。我很震惊。 所以,我估计,中国未来在这些产业里会暴发出许多你想不出来的产业出来,而且都是很小的技术会引发一个庞大的产业,建议大家关注我们所讲的企业投资四大类里,未来占到我们企业投资的绝大部分。企业投资的重点是四个种类。 这次我们面对新冠的第二句话叫“刺激经济”,也叫重启经济。刺激的重点不是出口也不是消费,是投资,因为出口和消费短期内刺激不起来,对我们增长贡献不可能一下起来,只有投资才能成为刺激的重点,而投资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共产品投资有政府投资了,那就是四条: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都市圈和公共卫生投资;二是企业投资,也是四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现代制造业投资,服务业投资,房地产产业投资。 这样一来两大类投资,政府投资和所谓企业投资两大类,在第四季度就全面会启动起来,我估计第四季度刺激投资,一旦把重点放在投资上之后,应该是2021年,我们增长速度可以达到5%左右,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走出衰退,而且重新进入中国增长的常态,应该在5%以上。所以,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将从修复经济转向刺激经济,那么让我们经济在明年2021年进入增长的常态,就是5%左右的增长,就是所谓的,保证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中长期衰退的第二件事儿叫刺激经济。 (三)深化改革。 保证中国经济不长期出现衰退的第三件事就是“深化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治久安,无论是经济类还是非经济类的影响都会让我们能够抵抗过去。怎么深化改革呢?三个重点。 第一,混合经济。 这次新冠疫情,我们终于感觉到,一个国家必须走混合经济体制才行。所谓混合经济,就是各种经济成分是平等的,大家共同发展,相互融合,来推动发展。混合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方向,单一的私有制不行,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行,只有混合经济才是唯一的方向,这次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了。美国新冠疫情之所以没有达到像我们这样控制(程度)的原因,他缺乏一个重要的经济成分——国有经济,他政令没法统一,没法搞。同时,很快解决就业,让人们能够渡过它,是靠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中国必须坚持混合经济的方向,让所有经济成分平等发展,相互融合,相互竞争,混合经济是方向。 这次新冠疫情,我们感觉混合经济有三种形态: 1、所有产业都有自己特点,所有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优点。产业特点和所有经济体制优点一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经济。有的产业就是靠非公有制经济做得最好,有的产业靠国有经济做得最好,产业的特征和各个不同经济成分的优点实现一种吻合,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经济。 2、分工协作。许多现在的产品你不知道是谁的,不像我们生孩子是谁很清楚,现在是谁的不清楚,因为是混合经济,中国的航母是谁的,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我发现绝大部分产品里就是民营搞的,我一个学生,一个女孩子让我看她企业,我很震惊,她是给航母做配套的,我很吃惊。这么文静的女孩子搞这么一个产业,实际不大,就搞一个零部件,高精尖。航母谁生产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个大方向,分工协作,尤其外包形式越来越厉害,某个零部件(生产)委托给别人,是个新的混合经济,分工合作。 3、资本市场的混合经济。很难搞清楚是谁的,现在上市公司是谁的?安琪尔上市之后,我看搞不清楚谁的,别说卓总是董事长没有问题,但财富不一定都是你的,不知道多少股东在里面。我极力主张你们一定要争取上市,因为混合经济是稳定的,只要搞得好一定有方向的。所以,混合经济是唯一的方向,三种混合状态,一种是因为各种产业和各种经济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一个是分工协作的深化,一个是资本市场的混合经济,未来别讲是,谁都说不清楚,混合经济是唯一的方向,这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混合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 必须坚持市场经济方向。当然,这里的市场经济不是指古典的市场经济,叫现代市场经济。什么叫现代市场经济?我们有个典型提法“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叫现代市场经济,这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资源配置,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就是告诉,现代市场经济处理好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在经济上,政府基本退出经济的直接干预了,政府未来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靠宏观经济政策,而不再直接管经济了,所有资源配置都是市场的,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靠宏观政策。 五大宏观政策: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政府要制定的,货币的供给和经济增长必须协调,货币太多了钱就毛了,货币太少了钱就荒了,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不能搞太多的赤字,要保证赤字率的适当,也就是公共财政,政府不再搞直接投资了,政府主要是公共财政。 3、国际收支政策。就是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统称国际收支政策,这是政府要决定的。 4、产业政策。我们给市场发挥导向作用,告诉大家哪些产业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哪些产业是过剩的,大家要注意的,这是产业政策要解决的,来对经济发生作用。 5、社会政策。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事儿,这个社会政策必须搞好,必须兜底,市场解决效率的,你解决兜底的,市场竞争中有的破产了,有的失业了,谁来管?政府管。政府只管麻烦事,不管效率。效率是市场的,麻烦是政府的,这叫现代市场经济。所以,要管好社会政策。未来政府就控制着这五大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收支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这叫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叫现代市场经济。 4月17日中央发了一个关于深化改革的文件,这个文件里再次强调中国必须坚持现代市场经济方向,把资源配置这件事儿统统交给企业,交给市场,政府的作用就是导向作用,不再代替企业,所以,这次新冠疫情促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这个问题,现代市场经济很重要,因为出现新冠疫情,政府必须冲在前面,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中国政府在这方面比较强大,新冠疫情做得不错;美国就比较麻烦,政府说话不算数,特朗普一天一个说法,政府都不统一,最后全球化防控很差。 我们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向,完全充分自由市场经济不可能了,高度计划经济也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是走市场经济道路,把资源配置交给市场,政府发挥自己作用就行了,中国总结得很好,叫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的方向——现代市场经济,中国不会回复到计划经济,这次虽然新冠疫情中政府起了作用,但大家注意,政府的作用就在于解决危机和风险的,你得冲在前面,别的你就不用太管了。所以,现代市场经济是我们深化改革的重点。 第三,法治经济。 法治经济是我们改革的方向,什么叫法治经济?就是把混合经济、市场经济的要求用法律表现出来就叫法治经济,不是有法律叫法治经济,而是法律体系必须反映混合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叫法治经济。 法治经济有四个核心内容: 1、尊重权利。尊重权利是法治经济的要点,对个人就是人权,对企业就是反独立法人权,都得给个人和企业才行。人权范畴和企业法人的独立权范畴是他们自己的权利,法律必须体现,不是法规定他,是必须反映它才行,叫尊重权利。这个尊重权利不是法律自身带来的,是天然必须法律承认的,人权和企业的独立法人权是必须尊重的权利。 2、尊重契约。我们之间有合同,签的合同都得遵守,必须尊重契约,契约必须遵守。 3、尊重规则。就像游戏规则一样,干什么事先把规则定下来,都得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是法治经济的重要要点,一旦这个游戏规则定下来,必须遵守,法律必须体现这一条。 4、尊重财产。人家的钱是人家自己的或者企业的,不能随便动。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什么民主制,少数服从多数,琢磨一下把这小子钱分了去,那怎么行?对不起,必须尊重财产,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这方面不能搞所谓的民主制,少数服从多数,那就乱套了,必须尊重财产。 尊重权利、尊重契约、尊重规则、尊重财产是法治经济的核心,我们必须体现这个要求才行。中国现在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宪法、刑法、民法,《民法典》这次通过了,把所有人的行为都能找到法律依据了,很多人讲,你得买一本放在床头,经常会遇到,一翻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是规范。而《民法典》就反映四个要点,非常清晰,建议大家买本放在床头,因为发生任何事都能找到,我们不断地完善这种法律体系就是要贯彻法治经济,把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东西用法律把它规范下来,我们都得遵守它,叫法治经济。这不断地朝前推动,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注意法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讲人情,讲亲情,讲友情,这些情必须在法律基础上讲,离开法律都不行。中国必须走向法治经济才行。 中国这次深化改革,大家注意,我们4月17日发的文件,大家研究一下,核心是三大核心:混合经济、市场经济、法治经济,是中国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改革必须朝这个方向走才行,做了严格的界定。在座的民营企业可能占的比例很高,引言中“混合经济”中一条,所有经济成分的平等权利都得体现。现在研究一下《民法典》还是刑法、宪法,都要反映这个权利,平等原则必须兑现,做了严格的界定。所以,我估计,下一步中国深化改革必须推进,我估计在2021年,深化改革将重启。 鉴于疫情的原因,我们不得不修复经济,刺激经济,相应的改革实际上有一点停滞,一旦走过了修复经济、刺激经济之后,最终我们还是要靠深化改革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治久安。而推动的重点就是混合经济、市场经济、法治经济,是我们必须发展的未来方向。我估计,中国经济长治久安可能最终是靠深化改革来完成的,未来再遇到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只要中国经济体制有很强的韧性和抵抗性,中国一样能渡过它。所以,最终还是要靠深化改革。 中国怎么样保持中长期不会出现经济衰退,就是这三句话:修复经济、刺激经济、深化改革。这三句话反映不同时期的重点。可能1-9月份,我们重点是修复经济;第四季度开始可能重点是刺激经济,刺激重点在投资上,2021年逐渐把改革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要推动我们的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就是所谓混合经济、市场经济、法治经济要得以发展才行,要推动才行。 所以,中国经济怎么样能够在中长期不出现衰退,也就是新冠疫情不会导致中国经济衰退,虽然它里面有一定的原因,比如我们不是经济本身出了问题,是非经济因素导致的;同时,新冠疫情没有冲垮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这是我们保证中长期不衰退的基础。真正要做到中长期不衰退的话要做好这三件事儿,修复经济、刺激经济、深化改革,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治久安。所以,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中长期衰退,我们结论是不会。但真正做到中国经济的长久地持续增长,必须做好这三件事。 大家看到,我们正在按照这个路子在走的,从修复经济到刺激经济,到深化改革,实际在不断地朝前推动,这样一来,我估计世界的经济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我觉得世界格局本来就要变化,新冠疫情加速了。如果中国在稳住、修复经济之后很快能够全面实现复工复产复业,再加上投资得当,再加上深化改革,中国经济一定会快速超过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会发生变化。再加上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比较慎重,所以,和世界货币体系也会发生变革。确实是百年不遇的格局变动,但中国必须想办法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行。 所以,对于第三个问题,大家关注会不会中长期衰退,应该告诉大家,不会,但我们要做好一些事情才行,最起码要做好这三件事儿,这三件事儿做好的话,中国不会出现中长期衰退,而且中国经济在2021年将进入常规性的增长,而且未来维系这个增长一定会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去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金,有14个城市超过2万美金,2万美金是发达国家的概念,所以,中国可能将很有意思,整个中国就像世界一样,不同的地方出现不同的情况,可能有的地方会率先实现有的地方可能会慢一点,但我们整个是统一的。未来,只要我们这三件事儿做好,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中衰退。 讲到这个地方,讲到这个地方是不是让大家讨论的后疫情时代的所谓大家关注的三大问题基本和大家做了大致的沟通。 一是新冠疫情不会引发金融危机。但是会带来两大问题,我们未来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所谓后遗症;解决后遗症过程,你怎么办。 二是这次出现的新冠疫情不会出现打断中国全球化进程。但短期压力很大,中国要真正走过这个困境必须坚持一条:互利共赢原则,不能和世界脱钩。 三是会不会出现中长期衰退?不会。但要真正做到,要做好三件事儿。这样我们对后疫情的中国经济,大家最关注的三件事儿也做了一个分析。 谢谢大家!
四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