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新经济”的理论革命 (2000.08.30)
作者:谢平    发布:2004-04-17    阅读:5626次   

“新经济”的理论革命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谢平

  (50人论坛.北京)一、“新经济”又一次使菲利浦斯曲线失灵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反相关关系,即如果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率就会较高;如果通货膨胀率较低,失业率就会较高。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必须接受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付出高通货膨胀的代价。在70年代“滞胀”时期,高的通货膨胀率和高的失业率并存,这时的菲利浦斯曲线变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这是菲利浦斯曲线第一次失灵,而伴随西方国家缓慢脱离“滞胀”的泥潭,菲利浦斯曲线又重新开始发挥作用。基于此,美国经济学家把2.5%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和5%的失业率作为美国经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并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临界点。而事实上,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至今已连续四年保持在4%左右,失业率从1992年的7.5%降至目前4.1%,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则在3%以下。“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三者之间的兼容度前所未有地增大,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浦斯曲线又一次失灵了。
  二、经济周期理论还起作用吗?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周期,宏观经济在货币冲击、技术冲击或其他外在因素冲击下必然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不可能总是繁荣或总是萧条。但美国长达107个月(至2000年2月)的经济持续增长已使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无法解释。但这是因为经济周期将不存在了呢?还是知识、技术的进步使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大大地延长,而衰退期越来越短或者说已不显著,经济周期已被“熨平”了?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倾向于后者,认为知识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要素报酬递减的作用,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资源利用型经济增长周期性特点不明显。此外,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现象正在消失。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日本经济一直停步不前,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全球网络加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经济周期不同步现象同样引人深思。
  三、“边际效益递减”还是“边际效益递增”?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但是由于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以知识为基础,而知识具有可共享、可重复使用、可低成本复制、可发展等特点,对其使用和改进越多,其创造的价值越大。而且,知识作为资本要素投入,通过与其它要素的有机配比和使用,提高了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最终导致效益递增。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较早地发现了这一规律,他曾指出,“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效益递减规律的工具”。如美国微软公司为开发第一套视窗软件投入了5000万美元,其额外生产上千万套只需复制即可,成本几乎可以不计,但仍能以与第一套同样的价格发行,这样,在新经济部门,就出现了不同于传统产业部门的“边际效益递增”的情况。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据此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丰富且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这一观点是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毁灭性挑战。
  四、 “供给自创需求”?
  新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供给自创需求”,即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或者说是生产可以自行开辟销路。这早已被现今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否定。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兴起,它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产品则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比如如今风靡北京的“跳舞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有人惊呼,萨伊的“供给自创需求”定律又回来了。
  五、知识技术与人力资本成为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
  新古典派在分析经济增长的时候,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力这两个生产要素。本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丹尼森等人对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把知识、技术引起的增长作为一个“增长的余量”,即在经济增长率中扣除劳动增加与资本增加所引起的增长后,总有一个“余量”是无法用劳动与资本的增加来解释的,这就是技术进步的贡献。这种分析把知识技术作为经济增长模式的外生变量,不能说明知识技术与投入增加的内在联系。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默(Romar)对新古典派进行了批评,他在资本和劳力这两个生产要素基础上,又增加了另一个生产要素——知识,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知识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列入增长模式,知识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一国经济要快速增长,就必须像对机器设备投资那样对知识进行投资,实现投资与知识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软件支出在成本中的地位将被视作固定资产投资,而不是“易耗品”,软件也有折旧。由此对GDP的计算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革命,美国商务部已试行。
  六、科技网络股股票的价值如何评估与计算?
  一般而言,股票价格取决于预期股利收益与市场利率之比。由于传统经济部门存在边际收益递减,所以预期股利收益必然有大有小,股票价格必然会有上升或下降的这种周期性震荡。“新经济”的网络业等新经济部门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增,能使预期股利收益可能无限增大。股票市场上关于网络股的IPOs定价(首次公众报价)都不成功,连最知名投资银行所作的定价都低于上市后价格的2-3倍,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科技网络股股票价格“牛气冲天”,这到底是股票真正的价格还是泡沫,很难区分。由此引出的问题就是科技网络股股票如何定价的问题。
  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范畴是“知识的资本化”,如专利、管理技术等。正如格林斯潘1999年8月27日在堪萨斯联储所说:一种新思想也可能是资本,由此这个公司无需投入资本也可能扩大股本,其产出也能增加。
  七、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重新评价
  凯恩斯主义者强调政府着重运用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而货币主义者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主张更多地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70年代的“滞胀“现象使货币学派所宣扬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迅速传播,备受推崇,并荣登“官方经济学”宝座。但目前美国”新经济“的成功,又使各国开始重新重视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手段,在调控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从以上“菲利浦斯曲线失灵”和“周期失灵”的现象看,传统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理论也要修改,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包括宏观科技政策、环保政策、人力资本政策,例如打击电子黑客、控制生物(克隆)等都属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范围。
  八、“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规律”和价格理论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平均劳动决定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由于知识技术本身与其它商品生产相比具有复杂性、突发性和随机性,使得技术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劳动消耗 而非社会平均劳动消耗。从而对传统的“价值规律”理论提出了挑战。
  技术或知识具有唯一性,无论需求有多大,供给只有一个。这样,加入“知识”这一函数后,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理论和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意义。
  九、知识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
  在传统经济时代,人们强调的是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但在“新经济”时代,劳动生产率已经不能够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知识生产率,即生产知识,且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即使劳动生产率再高,在剧烈竞争中仍无法摆脱被动甚至被淘汰的命运。知识生产率替代劳动生产率将是一个客观规律。
  十、“新经济”使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在传统经济时代,人们总是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说是一种向自然掠夺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决定了经济增长不可能持久、稳定,而“新经济”带来了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相对减少,知识可以低成本地复制并且边际收益递增,使经济增长不再是掠夺式的,不再是资源依赖型的,这不仅使长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而且也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经济增长怀疑论、经济增长极限论受到挑战。
  十一、“新经济”对会计与统计方法提出了新要求
  “新经济”导致的无形资产增大、社会财富虚拟化,将使成本核算、传统统计理论出现困难。某些适合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金融、财税规则,已不符合“新经济”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客观规律,例如用信息产品(如软件)中的上游工序的物质投入多寡来计算增殖税,显然就忽视了知识投入应获得的合理收益。
  十二、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挑战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要实行“按劳分配”,“劳”指“物化的劳动”,“潜在的劳动”不应成为直接分配的依据。但“新经济”使知识成为潜在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不可或缺的媒介,不仅如此,离开知识的渗入,劳动的物化效率也将越来越低,如何客观科学地体现知识的贡献与价值,就成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十三、汇率理论需要重新评估
  根据传统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在汇率自由浮动的国家,一国利率的提升通常会带动该国货币的升值,利率的调低会导致该国货币的贬值。但美联储1999年6月开始连续4次提高利率,而日元一直是接近零利率,从1999年5月到现在,美元对日元的比率已由1:124变为1:109。美元相对贬值,日元反而升值了。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反常情况与目前的全球性企业兼并有关,许多跨国公司意欲兼并日本的企业,因此需要大量购进日本公司的股票,促使日元升值。
  十四、电子商务改革了市场结构理论
  人们通过网络买卖商品(目前还不能买卖劳务),打破了商品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搜寻市场信息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这种交易成本下降也就是网络市场的增加值,而且使库存趋向零。电子商务使一般商品市场趋向类似股票市场那样的充分流动性和充分透明度。
  十五、网络垄断新概念
  网络公司之间的垄断与竞争可能与现行市场竞争理论不同。网络公司只有最好的前三名才能活下去,其余97个都会死掉。网络市场永远是寡头垄断市场,不可能有充分竞争。前三名网络公司一旦掌握了市场,且进入成本极高,其他竞争者极难生存,赢者通吃。
                  (孔燕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