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经济增速何以转正:基于供需的结构分析
作者:杨伟民 王志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发布:2020-09-08    来源: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阅读:3874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本来就面临下行压力的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出现大幅度下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力度较大的对冲政策,二季度经济迅速转正,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1.5%,体现出强劲复苏态势。


一、需求侧:主要是投资拉动


投资重回拉动增长的主动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偏弱。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之后,这种转变十分明显,2011年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消费的贡献率达到了57.8%,大大高于投资31.2%的贡献率。


1.png

图1:2019年4个季度和2020年前两季度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以下若无特别说明,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新冠疫情改变了这一增长格局(见图1)。2020年二季度经济增长3.2%,其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是-73.3%、156.7%、16.6%,投资、净出口分别向上拉动经济增长5个和0.5个百分点,消费向下拉动2.3个百分点。二季度投资贡献率高达156.7%,大大超过了2009年、2010年应对金融危机时85.3%、63.4%的水平。新冠疫情冲击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不同,国际金融危机时,净出口是向下拉动,贡献率是负值,2009年、2010年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是-42.8%和-10.8%,而消费的贡献率是正的,分别是57.6%和47.4%。疫情影响的主要是消费,进出口虽然也受到影响,但由于出口恢复好于进口,净出口的贡献是正的。

(一)消费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十分明显,但老百姓的消费时刻不能中断,既要消费,又要规避疫情风险,因而呈现 “疫情消费”的特征:

一是实物消费恢复好于面对面服务消费。2020年3~6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商品消费增速分别是-12%、-4.6%、-0.8%、-0.2%;同期餐饮收入增速分别是-46.8%、-31.1%、-18.9%、-15.2%,下跌幅度大大高于商品消费。另据猫眼专业版票房数据显示,2020年1~6月我国内地票房收入22.42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同期311亿元的7.2%。说明疫情影响最大的餐饮、文娱等面对面服务消费的恢复尚需时日。

二是必需品恢复好于非必需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除粮油食品外,二季度17类商品的消费额均已高于一季度(见图2),其中粮油食品、日用品、化妆品、汽车、文化办公用品、饮料、体育娱乐用品、烟酒等商品二季度零售额已超过2019年同期。除化妆品和汽车外,其他消费品都属于有没有疫情也要消费的必需品,疫情不会改变对这些商品的消费。文化办公和体育娱乐用品,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一定意义上也变成了长期居家、线上消费的必需品。消费低于去年同期的建筑装潢材料、家具、金银珠宝、中西药、服装、石油及制品等商品,除中西药外,都属于当期可买可不买、可推迟消费的非必需品。


2.png

图2:2019年、2020年一、二季度居民消费支出类别(单位:亿元)

三是线上消费好于线下消费。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为-19%,二季度为-3.8%;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增长为-0.8%,二季度增长13.8%;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网上零售额环比分别增长19.2%、32.3%,线上消费的恢复明显好于线下。同时,二季度包括手机电脑在内的通信器材、文化办公用品消费已高于去年同期,也说明线上消费及其相关产品恢复较快。


四是汽车消费快速恢复。汽车销售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最大的,达近10%,近两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放缓与汽车销售回落有关。汽车虽属非必需品,但2020年4月份开始销售量回暖(见图3),二季度消费额已经超过去年同期,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恢复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说明疫情促使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减少公共交通出行以增强出行安全性。同时,汽车销售回暖,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前两年低速度的补偿性增长。我国家庭汽车普及率仍较低,经历前两年的低增长后,是否意味着重启汽车消费快速增长势头,需继续观察。


3.png

图3:2019年和2020年当月汽车销售量(单位:万辆)数据来源:中汽协


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居民消费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持续降低(见图4),疫情强化了这一趋势。2020年一、二季度全国居民消费率分别为59.4%、65.2%,虽然二季度好于一季度,但仍分别比去年一、二季度低5.8个和5.2个百分点(见图5),且降幅相当大。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下半年会有所改善,但今年消费率继续降低已成定局。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既是疫情影响,更是我国长期性的结构性之殇。


4.png

图4 2013年至2020年二季度全国居民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


5.png

图5:2019年、2020年第一、二季度居民消费率(%)

(二)投资

投资恢复主要靠第三产业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速为-16.1%,二季度转正为3.8%。从三次产业看,2020年一季度三次产业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13.8%、-21.9%、-13.5%;二季度分别为9.3%、-1.0%、5.7%。三次产业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一季度分别为1.6%、43.5%、54.9%,二季度分别为8.1%、-8.8%、100.7%。可见,二季度投资转正的主要因素是第三产业投资,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投资处于拖后腿的状态。

(*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样,这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以下无特别说明均为此口径。这部分三大产业投资数据使用统计局公布的不变价数据,细分行业投资数据用统计局一季度和上半年新闻发布会数据,2019年的不变价数据利用同比增速倒推测算。)


第三产业投资主要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2020年一季度,19个行业对投资的贡献率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制造业(44.6%),房地产业(15%),水利(13.09%),交通(11.4%),批发零售(4.09%)。二季度投资转正,行业投资贡献率也发生了变化,排在前五位的变为:房地产业(53.9%),电热气水(35.86%)、交通(29.12%),农业(17.94%),教育(13.05%)。可见,二季度投资转正首先是靠基建投资,贡献率为48.4%;其次是房地产投资,贡献率为53.9%(见表1)。制造业延续了最近几年投资不振态势,对总投资的贡献率为-53.6%。


6.png


民间投资增长落后于总投资增长。2015年二季度之前,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逐步提高,2015年二季度达到峰值的65%,之后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逐步下降,2019年四季度跌至51%,低于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


2020年一、二季度民间投资跌幅均大于总投资(见图6)。民间投资大都投向制造业,投向基建领域的较少。因此,民间投资不振与制造业投资不振是相互关联的。


7.png

图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投资完成额当季同比增速(%)

制造业投资资金来源机制有待疏通*。2020年上半年市场流动性总体宽裕,且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包括预算资金、国内贷款、企业自筹、利用外资、其他,企业自筹是最主要的投资来源,总体上约占80%左右,其次是国内贷款约占13%左右,各个行业资金来源结构有所不同,但上述二类均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从2008-2017年度的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各类资金来源占比的均值看,排在首位的是自筹资金:制造业(86.1%)、房地产业(42.7%)、老基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4.2%)、新基建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90.6%),其次是国内贷款:制造业(8.5%)、房地产业(15.6%)、老基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基建行业)行业(20.8%)、新基建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4.1%)。)


截至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28万亿,同比增长19.6%,创2011年2月以来新高,而1~5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却为-14.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40.9%,而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2.7%。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信贷投放快而投资增速慢,表明实体经济获得的信贷资源转化为有效投资还存在一些障碍,这种障碍是增加流动性所不能解决的。

(* 2020年1-5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6/t20200614_1760157.html)


基建投资主要靠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PPP项目融资,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近年来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部门加大了对PPP项目的规范管理力度,PPP融资对基建投资的支撑力度不如从前。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PPP管理库中,新入库项目和投资额、净入库项目和投资额、签约落地项目和投资额、开工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分别同比下降32.9%、41%、77%、86.5%,表明PPP不是当前支撑基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2020年一、二季度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分别比2019年同期增长51.1%和53.7%。截至7月31日,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全年计划的60.4%,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已发行完毕。因此,可以判定,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对稳定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房地产业到位资金明显改善。2020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实际到位资金低于去年同期,二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8%(见图7),对房地产投资的快速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无论是企业贷款、个人按揭贷款、企业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均有所改善。此外,房地产销售恢复较快,二季度商品房销售额为去年同期的106.57%,为一季度的128.48%;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从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月度同比与环比数据(见表2)看,绝大多数城市房价上涨。房地产销售的恢复和房价上涨,对保障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8.jpg

图7:2019年和2020年一、二季度房地产业产业资金来源(亿元)

9.png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月度房价指数整理。

(三)、进出口

进出口贸易微弱转正。按美元计算,2006年6月,进出口总值和出口、进口均实现了由负转正,分别同比小幅增长1.5%、0.5%和2.7%。分季度看(见表3),2020年一季度出口、进口、净出口均低于去年同期。二季度出口虽然比一季度大幅增长,但基本上与去年同期持平。二季度进口比一季度微弱增长,但显著低于去年同期。二季度净出口比一季度大幅增长,主要是进口不如去年同期所致。


10.jpg

数据来源:统计局

机械及运输设备和纺织产品对出口的贡献最大。按照海关进出口商品构成表,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其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又各细分为5类。2020年一季度,初级产品中仅有矿物燃料和动植物油两类产品实现正增长,贡献率分别1.02%和0.08%,5类工业制成品中除了未分类的商品外,其余均为负增长,工业制成品出口减少是一季度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2020年二季度,初级产品对出口的贡献率由正转负,为-16.71%。工业制成品的贡献率则升至116.75%,不仅弥补了初级产品的负增长,并带动了整体出口微弱增长


5类工业制成品中,除杂项制品外,其他4类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和原料类制成品的贡献最大,分别为67.93%和61.82%。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中,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贡献率最大,为37.08%。原料制成品类中,纺纱、织物制成品的贡献率最大,为79.42%(见表4)。


可见,二季度出口得以稳定,不是靠多产品遍地开花式的恢复,而是少数产品异军突起式的快速恢复。


11.jpg

12.jpg

13.jpg

注:数据来自于海关总署统计月报中进出口商品构成表(人民币值)数据,下表同。


初级产品进口大幅减少对进口的影响最大。初级产品进口在我国进口中占比较大,大体上占三分之一左右。2020年一季度,初级产品中肉及肉制品、石油两个产品对进口的贡献很大,分别为141.51%和124.11%。工业制成品对进口的贡献率为-337.78%,其中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的进口贡献率高达235.94%,医药品的贡献率是35.81%。反映了在我国疫情严重的一季度,进口呈现大幅波动的不正常状态。2020年二季度,进口产品恢复正常,各类产品的进口贡献率不像一季度那样十分悬殊。但初级产品进口减少,对总出口的贡献率为-89.94%,主要是一季度对进口贡献率高的肉及肉制品、石油的贡献率降低到12.13%和-97.29%。工业制成品进口的贡献率为-10.06%,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进口的贡献率尽管不如一季度,但仍达52.75%,反映了我国对此类产品进口的刚需。

14.jpg

15.png

16.png

注:数据来自于海关总署统计月报中进出口商品构成表(人民币值)数据。

二、供给侧:主要是制造业带动

第二产业重回拉动增长的主动力。2012年之前,除个别年份外,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至2019年,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贡献率大体稳定在60%左右。新冠疫情改变了这一格局。一季度三次产业增速分别为-3.2%、-9.6%、-5.2%,同一般认识的疫情主要影响第三产业不同,第二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二季度三大产业均实现了由负转正,分别增长3.3%、4.7%、1.9%,第二产业增幅最大,成为二季度经济转正的主要拉动力,献率达60.76%,第三产业降到32.68%(见图8)。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消费,而这些行业的供给与需求是在同一时空下完成的,如消费者餐饮的消费过程,就是餐饮企业提供餐饮服务的供给过程。因此,面对面的服务消费尚未恢复直接影响了相应的服务供给。

(*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如果特别说明,我们这里的不变价是2020年为基期计算。)


17.jpg

图8:2020年一季度、二季度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注:本图的贡献率按不变价计算。

(一)主要行业


制造业在供给侧的带动力最大。按照11个大行业分类,2020年一季度,绝大多数行业为负增长,只有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保持了正增长,减低了经济负增长的幅度。二季度,除住宿餐饮、商务服务和其他服务外,其他行业均实现由负转正,呈现多行业均衡恢复态势。其中,制造业对经济转正的贡献率最大,为40.28%,超过了制造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金融业次之,贡献率为19.42%,建筑业为19.13%,信息服务业为17.93%,房地产业为10.11%。农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虽然转正但贡献率不大。可见,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对制造业恢复的作用更大,推动制造业最先恢复。


18.jpg

 图9:2020年一、二季度主要行业贡献率(%)


(四)工业行业


工业绝大多数行业实现转正。因缺乏工业41个细分行业分季度绝对值数据,只有增长速度,无法准确还原基于绝对值的贡献率比较。因此,本文采取上半年增幅与一季度增幅之差来说明工业各行业对二季度工业转正的贡献大小。上半年增幅与一季度增幅之差为零,说明该行业二季度增幅与一季度持平;为正,说明二季度增长快于一季度;为负,说明二季度增长慢于一季度(见图10)。41个工业行业中,除烟草(-3.2)、石油天然气(-3.4%)、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4.5)外,其他38个行业均为正值,说明这些行业二季度的增长均快于一季度。对二季度工业增长转正贡献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汽车(22.9%)、专用设备(16.4%)、仪器仪表(15.4%)、通用设备(14.9)以及非金属矿、电气机械、纺织、金属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等,除纺织外,基本都属于资本品行业。消费品行业虽然也开始恢复,但增幅较小。这与需求恢复的态势完全匹配,由于投资恢复快于消费,因而投资品行业的恢复快于消费品行业。其中汽车的差额最大,既与汽车销售回暖相关,也与一季度下跌幅度较大有关。


19.png

图10:2020年工业:41个行业上半年增幅与一季度增幅之差(%)


(五)工业产品产量


投资品恢复好于消费品。2020年一季度,148种主要工业品中的44种产品同比增产,二季度增产的工业品增加到87种。二季度增产幅度较大的基本上都是投资品,如增产位列前十的产品分别是:水轮发电机组(151.07%)、大型拖拉机(98.03%)、燃料油(73.12%)、挖掘机(68.58%)、挖掘铲土运输机械(59.92%)、中型拖拉机(51.68%)、摩托车(47.25%)、载重汽车(46.5%)、集成电路(43.37%)、减速机(43.26%)。二季度相当一部分消费品及其原料的产量仍为负增长,有些产品减产的幅度仍很大,如葡萄酒(-50.71%)、照相机(-47.80%)、化学药品原药(-35.58%)、中成药(29.29%)、新能源汽车(-29.27%)、移动电话(-25.08%)、布(22.11%)等。


三、结论及经济政策应该关注的重点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第一,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快速恢复,疫情冲击已经得到有效对冲,而且供需两侧及其内部结构性的恢复基础比较扎实,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了,三、四季度将持续恢复,且恢复程度提升,多数领域和行业可以恢复到正常增长,全年实现一定幅度的经济增长可期。

第二,经济恢复并不平衡,这是疫情这种特殊冲击下经济的本能反映。总体上看,供给侧的恢复快于需求侧;需求侧中投资的恢复快于消费,消费中非接触式消费恢复快于面对面消费,需求中进出口的恢复最慢,主要是国际疫情大流行的影响;供给侧中第二产业的恢复快于第三产业,工业行业及其工业品中投资品行业和投资品恢复快于消费品行业及其产品,第三产业中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和信息服务增长快于其他行业,抗疫情冲击的能力最强。

第三,供需及其各领域各行业恢复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但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长期性的结构性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将在后疫情时期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制约。如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制造业和民间投资不振,金融业在各行业中一枝独秀,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等。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促进供需平衡恢复。在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供给先于需求恢复有其必然性,但供需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若需求恢复持续慢于供给,供给的恢复将会失去动力源。今后,既要继续推动复工复产,更要推动复商复市,特别要在“外防输入”的前提下,尽可能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恢复。促进供需良性循环,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第二,推动消费恢复常态。面对外部冲击时,往往会依靠启动投资恢复经济,这在短期是必要的,但投资最终是为最终消费服务的,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不会持久。要汲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教训,不要再出现应对疫情冲击后的“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主要是激励供给和促进投资的,直接用于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的政策相对较少,如金融机构让利主要是对企业让利,还没有多少是对居民让利的。我们要形成的国内循环,主要是靠消费拉动而非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循环,所以财政货币政策应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对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直接发放消费券等,让消费尽快重回正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精准确定疫情防控的高中低风险单元,不应一个行政区出现一两个零星比例,就暂停一切活动。近年来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要深入分析成因,找出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第三,加大对制造业和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短期内靠扩大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以及国有单位投资,对经济恢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会影响未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关系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并不能完全归结于疫情,实际上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要更多放在支持如何有效启动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上,改革政策要重点放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及降低市场主体营商成本上。


第四,保持制造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格局。受全球疫情大流行影响,进出口恢复滞后于内需,虽然这种恢复顺序看起来符合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保持我国制成品出口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十分重要。短期内,要帮助外贸企业通过出口转内销保住外贸企业;长期看,仍要继续支持外贸企业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因为我们必须用制成品的出口换回难以实现进口替代的大豆、石油、铁矿石。要正确理解和解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加强对出口企业的保护和支持。既要重视不断扩大开放的领域,也要同等程度地重视保护现有外资企业,防止外资企业外迁。很多制造业外资企业处于国内产业链的关键,既是参与国内循环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力量。


第五,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市场回暖态势明显,其中以住宅市场景气上升最为明显。但绝不能能把刺激房地产当作经济恢复的手段,要坚持“房住不炒”原则,短期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防止地价房价过快上涨。长期要改革完善住房制度,加大住房短缺城市的住房供给,更多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设低价商品房、共有产权房、公租房等,着力解决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第六,金融业发展要同实体经济相协同。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是2007年的5.1倍,大大快于同期工业2.8倍的增幅。在疫情冲击下,金融业一枝独秀,前两个季度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9.3%,大大高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2009上半年6.68%的水平。要辩证看金融业的这种突出贡献,一方面,金融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转正或降低了负增长的幅度;另一方面,金融业增加值主要来源于企业、居民、政府的负债,上半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既往存量贷款的利息等,如居民按揭贷款的利息不会因疫情冲击就可以不付或缓付了。要切实落实金融机构让利政策,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要忘记降低企业和居民杠杆率的长期性目标。中长期要改善国民收入的行业分配格局,逐步使金融业利润与实体经济的利润趋向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