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理解市场的逻辑
作者:张维迎    发布:2020-10-19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阅读:10891次   

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更通俗地讲,利已先利人。比如说,生产者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企业家想要有雇员追随,成为他人的老板,就必须给雇员提供足够好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并对后者的行为承当连带责任;工人要得到能维持家庭生计和改善生活的工作机会,就必须生产出客户愿意购买的产品。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竞争。不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企业,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由此,才有了西方世界过去200多年的崛起,也才有了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市场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且是一双隐形的眼睛。看不见的手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情,隐形的眼睛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声誉。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这双隐形的眼睛,使得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可以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提供服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私有产权,自由价格,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是市场得以有效、有序运行的基本制度安排。正是这些制度安排保证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满足别人的利益成为追求自己幸福的前提,不能干损人利已的事情。

当然,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市场赖以运行的法律环境常常是不完善的,市场也会受到各种各样反市场力量的干扰,特别是既得利益者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干扰。由于这个原因,市场经常受到批评和质疑,人们习惯于把现实中遇到的麻烦归罪于市场的失灵。比如说,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替罪羊,政府救助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择。

市场不是经济学家的发明,而是普通人的创造,是无数芸芸众生自发行为的结果。但创造市场和在市场中生活的普通人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容易受到反市场言论的蛊惑。理解市场如何运行需要科学、理性思维,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这就是经济学家的基本责任。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如果我们不需要市场经济,就不需要经济学家。

当然,理解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亚当.斯密以来,即使在经济学家内部,有关市场经济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试图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给出一个完美的理论构造,但追求数学上的完美性使他们做出一些非常不现实的假设,反倒为市场的批评者提供了口实,甚至为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的目的是证明市场能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市场失灵理论”,因为它把既不现实、也不可欲的想象的“完全竞争”当标杆,把任何对“完全竞争”的背离当作市场的失灵。新古典经济学完全忽略了企业家精神,扭曲了对真实市场的理解。即使像约瑟夫.斯蒂格勒教授这样的经济学家,虽然因对信息经济学做出重要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市场的理解也很不到位,误把新古典市场理论的缺陷当作市场本身的缺陷。这是令人遗憾的!

事实上,所谓市场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批评者的臆想和政府不当干预的结果。特别是由于政府或者某种强权的不恰当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市场本身的毛病。这就像人一样,本来没病,但有人不断说他有病,非给他吃药不可,最后就吃出病来。这也是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告诉我们的真理。现在好多人都在“卖拐”,本来你的腿不坏,他一定说是坏的,说到最后,你自己也认为自己的腿不行了,只好买他的拐。大量所谓市场的毛病,都是被“卖拐”的人卖出来的。

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最初来自书本上的知识。1982年在西北大学上研究生期间我第一次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产生了对市场经济的信念。1984年我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提出如何通过双轨制逐步实现价格自由化,另一篇讨论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从那时起,我将市场经济归纳成这样一个公式:市场=价格+企业家。应该说,这是经我思考后的书本知识的演绎,但我随后的研究都是沿着这个思路展开的,使得我对市场有了与主流经济学理论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国家体改委工作,直接参与了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后来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我试图从所有制与企业家的关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给出一个理论解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我将自己所学到的和所发展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应用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研究。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市场经济的信念不断强化。国内外理论界和现实中提出的各种对市场的质疑和中国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我研究问题的灵感之源。可以说,过去30多年里我所发表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帮助人们理解市场经济和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自本书首次出版以来,时间过了已近十年。此间,无论中国的国内政策,还是面临的国际环境,都发生了一些不曾预料到的变化。这些变化告诉我们,虽然已走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仍然任重道远。我仍然坚信不移的是,唯有遵循市场的逻辑,人类才能享受合作互利的成果,并避免相互伤害。这个道理既适用于个人之间,也适用于国家之间。唯有遵循市场的逻辑,我们才能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本书本次修订增加了《从套利到创新: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章。这一章既是对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解释,也是对中国未来增长前景的展望,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套利和创新是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中国过去四十年的高增长主要来自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企业家套利活动;随着套利空间的减少,未来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企业家的创新。但创新比套利难得多,不仅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需要更长的周期,因而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要求也更高。总体上讲,我们目前的体制虽然能刺激企业家套利,但严重不利于企业家创新。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继续深化改革。

贯穿于本书的基本理念是:市场经济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制度;中国过去40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市场逻辑的胜利。

只有坚持这样的理念,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

    (《市场的逻辑》(第三版)已经正式上市。本文根据作者《市场的逻辑》序言修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