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数字技术推动金融业的变革
作者:黄益平    发布:2020-12-1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阅读:7798次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今天来参加数字金融的峰会,我想借这个机会分享我对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现在转眼2020年就将过去,在我们过去这一年,应该说是经历了很大的风浪,我们的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始料未及的冲击,新冠肺炎的冲击,经济几乎已经停顿,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与此同时,我们知道在经济学里有一个“破窗理论”,所谓的“破窗理论”是玻璃打碎了,它造成了对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损害,但与此同时它可能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和经济活动的一些机会。我觉得这次新冠疫情可能也是同样,一方面使得我们的投资消费甚至贸易活动停顿下来,而起码是明显地减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个新冠疫情期间看到了经济的亮点,就是数字技术在经济和金融应用当中的优势明显地体现,尤其是我们所说的无接触交易。我们看到当隔离和封城成为控制疫情传播最主要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很多线下的活动一下子就减少了,但线上的活动很明显就开始活跃起来。比如说我们的网购、我们的线上教育,还有其它一系列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线上活动的活跃起到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因为线下活动一减少,线上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在新冠疫情刚刚开始头一个月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组数据,当时线下的餐饮业大概是减少了70%,但我们同时看到线上这一块也是在减少,因为快递、外卖也是受到了很多的冲击,但是减少了40%,也就是说减少的这个幅度远远低于线下减少的幅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把线上这一块经济活动称之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应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很多其它的线上的经济活动,比如说我们上半年北大就没有进行线下的教育。我讲的两门课都是在线上完成的,使得我们的教学和其它的经济活动可以延续下去。

  现在我们都知道,世界各国的很多经济活动也还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国际的旅行。但客观地来说,在过去这一年我所参与的国际的交流活动,线上的讨论,远远超过往年同期的数量,现在几乎每周、每个月都会有很多次的线上讨论,这也是因为我们的数字技术带给了我们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继续交流。

  这是我觉得数字技术确实是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无接触交易,就避免了在疫情期间仍然需要见面来做交易所带来的很多的不方便。但是我们知道无接触交易其实仅仅是一个方面,事实上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金融的发展应该已经是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现在一个说法,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当中。

  第四次工业革命什么时候开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致是说在过去7到10年以前开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实讲的主要就是数字技术的大力发展,我们一般讲的数字技术就是大科技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样的一些工具当然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很多事情不需要线下接触就可以完成。我们原来需要到超市、百货商店买东西,现在直接在线上下单,直接就送到家门口了,这是无接触交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但是数字技术对于经济活动的改进,对于经济活动的支持,不仅仅是无接触交易,无接触交易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我刚才说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科技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它结合起来在很多方面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过去经济活动当中的一个限制。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一般说在经济学里头讲规模报酬递减,也就是说我们同样生产一个东西,如果我们不断地增加投入品,一开始可能回报会增加,但过了一定的规模以后,边际回报就开始下降。所以,并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规模太大,有的时候会影响投资回报的问题。

  数字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有可能克服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知道,在数字经济当中有很多大科技平台,在国内比如说我们有淘宝,有微信,有京东,有美团,甚至有抖音等等,这样的一些大科技平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所谓的长尾效应,也就是说平台建立起来了以后,多增加几个用户,我们一般来说增加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对我们成本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小的。比如说腾讯的微信,现在全世界有12亿的人在用,大概10亿人在国内,2亿在国外,这样一种服务的规模,我们把它称之为“国民级的app”,在传统的领域里是很难想象的,它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因为大科技平台长尾效应。平台一旦增加新的用户,一般来说它的边际成本就非常低,甚至可以说为零。即便不是零,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经济活动当中非常明显的报酬递减的定律已经被很大程度上被缓解了,这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大科技平台的用户的数量都非常大(的原因),这是数字技术反映出来的可以突破我们传统经济当中对规模的一个限制。但是它的好处可能还远远不只这些,它可以突破我们过去对经济服务的规模的局限,可以更好地改善我们用户的体验,我们每一个人上去,因为它效率比较高、速度比较快,而且是很多个性化的服务,所以用户的体验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当然效率也就同时提高了。另外一方面,它可以降低成本,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风险。

  所以,数字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经济活动当中去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如果简单地总结一下,就是可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率、改善体验、降低成本,甚至控制住风险。这是我们在经济和金融活动当中已经看到的很多很明显的好处。

  如果拿数字金融为例,我在过去这五年一直在跟踪学习我们国内的数字金融的发展,当然数字金融发展的业务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我就以金融科技信贷作为例子。

  过去银行做信贷都是在线下进行,谁想要贷款,到银行做一个申请,银行的信贷员专门对你进行风险评估,通得过,给你贷款,通不过,不能给你贷款。它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当面见面,要尽职调查,要深入地了解。一般来说我们看到银行对于企业或者个人做信贷,它需要做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传统的方法无非就是三条:第一条,看你的财务数据,一般是历史的财务数据,通常是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损益表或者是现金流表。

  当然大多数大型企业没有问题,有这些信息,但是很多中小微企业没有这些信息,所以银行转而用抵押贷款的这个方法,也就是你把房地产抵押给我,我给你发放贷款。当然很多中小微企业也没有这个房地产做抵押。所以,银行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叫关系型贷款,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线下软信息,就是银行的信贷员对企业主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它的人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能力,了解它创业的前景。根据这些软信息来做一个信贷决策,效果也不错,实际上我们看到像这样的一些关系型贷款,它的不良率往往是比一般银行的平均的不良率要低一些。说明它的风险控制效果还不错。但是这样的做法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很高。因为信贷员要了解每一个可能来借钱的这些企业主的情况,全方位地了解、长期地跟踪,成本就比较高。所以,要规模做起来也确实非常难。

  数字技术运用到金融里,实际上是可以有一些新的突破。我以信贷为例,我们国内过去这几年发展,应该是有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模式。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太好。

  第一个模式,从2007年开始,国内叫“个体网络借贷平台”,或者我们叫P2P。P2P平台实际上就是搭一个平台让大家都来借贷,有钱的人到这个上面来出借,需要钱的人到平台上来借。应该说它作为一种信贷的补充形式,它是有一定的价值,这个模式最早是在美国和英国开始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个模式有一个比较大的短板,大家都知道任何的信贷都是需要做信用风险的评估,但我们做这样的一个P2P的平台,从定义上来说它是一个信息中介,也就是说平台不能在中间做征信,不能做担保,不能做资金池等等。这样的一个业务模式在我们国家可能运行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这些平台既不能用央行的征信系统,而且在上面借贷的双方从来没有见过面,也缺乏很好地评估对方信誉的方法。我们一般说评估信用风险,其实看的是能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就是要充分地了解对方。因为如果不能了解对方,可能会引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叫逆向选择,你把钱借给了不合适的对手。另外一种做法,就是你把钱借出去了之后,他可能钱不还回来,这就是一个道德风险的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从2007年开始的P2P平台这样一套业务,其实在我们国家当前的信用文化的背景下,其实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但是因为我们过去在长时间没有去管理它,野蛮生长最多的时候有6000多家平台,但最后实际上是做了各种的征信,实际上都变成了金融中介。但是到了2016年,监管部门出台,说只能做信息中介,实际上这样的一个商业模式其实是持续不下去,现在基本上这个平台已经清零了。应该说第一个P2P平台的尝试,在我们国家基本上是失败了。它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其实是虽然有了数字技术来支持金融的形式,但它没有实质,没有真正地能帮助你来做信用风险评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训,我们需要吸取。

  第二个信贷比较普遍的是大科技信贷,就是这些大科技公司利用它的大科技平台和大数据对信用风险分析模型,决定要不要做贷款。我们国内的三家新型互联网银行,在这方面都做得不错,腾讯支持的微众银行,蚂蚁支持的网商银行,新希望和小米支持的新网银行,这几家其实做得都不错,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还在持续地发放贷款,实际上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一些关注。这样的一些业务模式,它从本质上来说,第一是利用大科技平台来获客。大科技平台有一个长尾效应,它可以通过平台的建立吸引很多用户到它的平台上,比如说微信和淘宝,包括像支付宝,都是十亿以上的用户。所以,它首先解决了一个获客的问题。第二,既然用户在平台上活动,他会留下数字足迹,这个数字足迹可以支持下一步大数据对信用风险的评估,我们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了研究,我们发现用大数据来做信用风险评估的效果,尤其是对这些中小微企业,对规模特别小的这些企业,效果不比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模型效果差。当然它有一些条件,你既有大科技平台,同时你还有很多的大数据来做分析,最终的效果不错。应该说开通了一条用数字技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新的道路。当然它服务的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而且贷款的数量和期限也是比较小,它其实和传统银行的服务还不太一样,但它也是服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第三个模型将来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把它称之为“数字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其实在线下有很多,传统银行已经在做。但是数字技术应用到数字供应链金融里,它起的一个作用是什么作用?其实是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的作用就是验真,就是你的很多供应链金融,因为你需要利用供应链上的信息来支持你的信贷决策,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要利用这个供应链上的一些信息来做判断。但是这个信息是不是准确的?有没有被多次使用?中间有没有出现调整等等,这些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一些预付款的利用和应收账款的使用,来支持信贷决策,就有一个交易是真的,而且这个交易没有到其它地方去获得融资。

  还有一种就是动产质押,你这个货物在我的这个系统里,我知道是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价格、什么时间在我的这个系统里,它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有一点类似于抵押贷款,但它是动产质押。

  这样就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的技术,把供应链上的信息给调整了,然后提供新的决策。这样的一些信贷模式应该说是大有可为的,甚至它们服务的对象其实是企业的规模会更大,而且是直接支持我们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我简单地做一个总结,我觉得数字技术支持经济活动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有很大的发展,现在正处在我们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中,同时在这中间我们看到我们政府在做新基建的投资,5G通信网络在全国铺开,再加上央行的数字货币马上就要推出,我们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一套技术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再加上今年经过新冠疫情的洗礼,我相信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都会大幅度地发展。

  我刚才给大家讲用数字技术来支持信贷这样的一些模式,我们有做得很成功的业务模式,也有做得非常不成功的模式,事实上它说明这样的一种应用最终关键还是看你有没有实实在在地帮助、改善我们的金融服务的效率,突破我们过去的一些门槛,最关键的是我们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很好地控制住了风险。

(本文系作者2月11日在出席智慧金融峰会时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