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人为涨价治不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本身不是病(2000.10.16)
作者:茅于轼    发布:2004-04-17    阅读:4985次   

人为涨价治不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本身不是病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50人论坛.北京)由于把通货紧缩本身当做是宏观经济的问题,就会用各种方法去搞涨价。认为只要是涨价都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好处。虽然我国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想叫它涨也涨不上去。但是也有不少垄断性的商品价格,以及由政府定价的项目却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名目下提高了收费标准。这些价格提高了,而商品或服务质量并没有改善。人为的价格上调,会进一步压制总需求,使病根恶化,对宏观经济是有弊无利的。现在出现总供给过剩时,应该让价格水平自然地回落,使供给和需求之间恢复均衡。这正是市场机制有自我调整功能的一例。因此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来看,通货紧缩不但不是病,而且是治病的一付良药。搞人为的涨价相当于拒绝服药。结果将是更严重的市场萧条,拖延宏观上需求不足的困难。比较在计划经济时代,物价不能随供求而变化,宏观上的不均衡
  物价水平降低,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中最被大家关注的问题。有人称它为我国经济的第一号问题。近两三个月物价降势趋缓,一些人额手称庆。但依我之所见,通货紧缩本身不是毛病,它只是宏观上总供给超过总需求所造成的结果,病根子在宏观上供需的不均衡。如果宏观的供求形势未变而物价开始上涨,这不但不是好消息,可能还是社会经济效率降低导致国民收入减少造成的。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连续三十年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物价水平降低的事例。此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和欧洲,这种通货紧缩并没有对经济产生坏作用,相反,倒是一个经济的自然过程。它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百姓生活改善的表现。反过来也一样,温和的通货膨胀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这种膨胀也不产生坏作用,至少正作用和负作用抵消后没有明显的危害,所以光看通货紧缩或膨胀,并不能说明经济形势好坏。当前通货紧缩之所以成为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是因为人民要求增加生产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不能通过扩大投资来得到满足。说到底,是投资体制中有问题。
  造成我国通货紧缩趋于缓和的一个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的飞涨,从每桶13美元涨到37美元,折合每吨涨价100多美元。我国一年纯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三四千万吨,因涨价每年要多支付三四十亿美元,或三百多亿人民币。不但如此,我国其它进口品中凡是耗用能源的,也都统统涨了价,而出口品中消耗石油的产品相对比较少。因此由于石油涨价使我国同样购买原来这些进口品每年要多支出大约上千亿人民币的财富。石油是一种基础投入品,它的价格影响电力、交通、化肥以及许多其它石化产品,也包括出租车的价格,因而对物价指数有较为明显的冲击。进口品涨价所形成的通货紧缩趋缓,是削弱了国内的购买力,对平衡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有害无利的。
  上面提到人为的提价是不利于宏观经济的。但是有些政府定价原来就偏低,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中调高,则对经济是有利的。一个例子就是公房房租。这种价格调整虽然从宏观上看不利于恢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但在微观上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配置效率。它可以减少人们由于房租过低而多占房,占了房子空关着不加利用等等现象。而且微观效率的改进有助于改进局部均衡,它释放出的经济利益可以形成新的购买力,从而刺激需求。
  增加货币供应一般认为可以解除通货紧缩。这的确不错。但增加货币供应是否对宏观经济有利,则要看这增加的货币供给是通过什么渠道投放出去的。如果它投给了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它能在短期内增加投资和消费,在长期内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供应,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能通过货币政策的作用而不断增强。但如果货币投放缺乏经济效益,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直升飞机上洒钞票,短期内也能增加消费需求,但从长期来看,它破坏了市场规则,不能增强生产能力,是有害无益的。我国当然没有在直升飞机上洒钞票,但是有些货币投放既无经济效益,而且破坏市场规则,则近于洒钞票。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密切注意。我国改革二十多年,商品市场已经基本上市场化了,但是投资领域还是计划经济起主导作用。要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