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余斌:立足新发展格局重塑东北振兴新优势
作者:段树军 张征    发布:2021-03-0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1495次   

东北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有直接的关系。”在12月19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白沙岛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余斌表示,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余斌说,历史上看,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指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表现为经济增速、经济总量、人均水平等差距扩大。近年来出现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重庆、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加快发展,经济增速领先全国;二是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周年之后,东北地区经济仍然相对低迷。因此,区域发展不平衡日益转变为南北差距。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经济活力不足。

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创新、企业家精神、金融服务等。但从主要原因看,南北差距扩大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有直接的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我国发展格局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主要是国内循环,进出口规模小、占比低。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外循环比重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抓住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形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第三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分水岭。面对严峻的外部冲击,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

我国发展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内循环、外循环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比较优势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价格低廉,形成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工业、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近十年来我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28.1%。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削弱。这也是我国产业向海外转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削弱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提升,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我国实物商品消费额已达到美国现有水平,是全球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近年来,最终消费和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左右,逐步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格局需要从过度依赖国际大循环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以及相关重化工业的依赖程度较高,需求不断增加,在推动这些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能源资源富集、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北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包括东北在内的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经济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消费和服务之后,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以及相关重化工业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需求增长明显放缓,这些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增加,活力和动力衰退。这些产业密集的北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由此扩大。

基于发展格局的演变和南北差距扩大的现实,余斌给出了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三个要点。一是充分发挥东北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