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王一鸣: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
作者:马玉荣    发布:2021-03-26    来源:中国智库    阅读:2419次   

“在经历了过去一年疫情的冲击后,进入2021年,全球对经济复苏充满期待。但复苏仍然不稳定不平衡,各类潜在风险不容小觑。”3月2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表示。


王一鸣说,疫苗加快投放和接种率持续上升,点燃了人们的希望。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的政策支持,为经济步入稳定复苏轨道增添了动力。国际机构和主要经济体普遍调高了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乐观者预期,2022年将迎来“新的世界”。但仍要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不稳定不平衡,各类潜在风险存在,给经济复苏带来诸多挑战。


他分析,这些风险挑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复苏仍受到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随着疫苗覆盖范围扩大,经济加快复苏将是大概率事件。但复苏进程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疫苗接种率和有效性的影响。若疫苗接种率不如预期,或者病毒变种使疫苗有效性降低,经济复苏仍将面临疫情的困扰。从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重新采取封闭隔离措施的情形看,疫情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复苏进程还将一波三折。


第二,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加剧。疫情期间,发达国家采取极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兴市场国家迫于自身财力或债务压力,政策空间明显受限,经济复苏更为缓慢。即便在发达国家,疫情冲击的不对称和再分配效应,加剧了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平等加剧,“K型复苏”态势更趋明显,有可能强化本已上升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第三,债务高企增大潜在风险。为应对疫情冲击,主要经济体推出空前规模的财政政策,债务水平已突破历史高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20年9月底,世界各国共推出财政计划11.7万亿美元,超过全年世界GDP的12%。一些国家还在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如美国国会通过了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这些措施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将增大后期的债务风险压力。


第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风险。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美联储的零利率和无限量宽松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并推升本币升值。如果美国经济超预期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又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大规模流出,甚至引发资产价格大幅下挫和金融市场动荡。


第五,大宗商品上涨推升通胀预期。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需求的恢复性增长,叠加宽松的流动性,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油价格指数已接近一年前高点,有色金属,比如铜价格快速攀升。与此同时,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明显上升。一旦通胀预期得到确认,货币政策开启逆向调整,有可能使潜在风险加速暴露。


王一鸣表示,面对复苏进程中的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在疫苗分配、宏观政策协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绿色复苏等领域加强多边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两国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21年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去年中国经济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王一鸣认为,今年我国设定6%以上的预期增长目标,体现了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增长,也为应对不确定性、防范风险和结构性改革预留了空间。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宏观政策正常化也被提上议程。考虑到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差异,中小微企业仍面临困难,宏观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求急转弯,并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好平衡。


他进一步指出,从更长期看,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拓展内需市场,既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也为各国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大市场空间。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要扩大开放,以国际循环来倒逼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体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展望未来,王一鸣说,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特别是继续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