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2021年中国经济怎么看?
作者:夏斌    发布:2021-06-08    来源:国务院参事室    阅读:4510次   

中国经济未来是激动人心的

今年全国两会上,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纲要提出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或者人均收入要翻一番。

去年主要的经济体,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体的GDP都是在负增长,唯独中国去年GDP增长2.3%。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中国政府留有余地地提出了今年增长要达到6%以上的预计目标。而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到底能达到多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的相关机构,以及很多海外机构,都纷纷预计中国经济增长能到8%以上。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中国过去多年经济增长的数据来看,或者从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说“四小龙”)过去经济赶超、经济起飞时的经济数据做推论,我们说中国要实现我们上面说的预计目标,应该是可能的。

我们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看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基本条件能否满足增长需要。从未来增长的供给看,中国在主要大国经济体中,拥有最高的国民储蓄率。与此同时,中国又是第二大吸引外资的国家,并且中国具备了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本。就是说,中国的发展有钱有人,那么就要有需求、有市场。

从需求上看,中国存在最多人口的中产阶级,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主体,消费零售总额是世界第一,有巨大的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发展,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有差别就说明有的地方很落后,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我们既有消费的大市场,同时还存在巨大的投资市场。中国的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要走全球化道路,开拓全球市场。

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具有相当高的潜在增长率。五年前,我们的GDP不到70万亿,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已经增加到100万亿,实现了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因此,透过过去的数据看未来,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是有希望的,是激动人心的。

中国经济的卡脖子问题

中国怎么看、怎么走?

我们不从日常经济增长宏观分析角度进行预测,从经济运行的问题、困难着手,通过寻找经济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来看经济发展的趋势。

国内经济循环实际上讲的国内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描述,就它的实质而言,就是追求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如果从可计量、可比较、可操作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GDP的持续增长问题。那么,按照GDP来计算,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要看投资、出口、消费。

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消费、投资、出口三方面的工作内容,就是解决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先看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

第一个问题是有一部分居民有钱不敢花,因此首先要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所以说让大多数居民有钱敢消费,就必须在教育、医疗、住房服务方面深化改革,提高民生的保障标准、保障水平。

要扩大消费,必须解决后顾之忧。比如养老问题,很多城镇老人有钱不敢花,一听说去养老院,公立的进不去,私立的害怕钱不够。在农村也还有部分农民没有上养老保险,即便是有保险的老人,60岁以后所得到的养老金依然有提升空间。农村虽然有新农合医疗,但遇到大问题,还是有因病返贫的风险。

教育方面,农村的留守儿童就学率仍然值得关注,城市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的大笔开支,使得我们在座的一部分人“压力山大”。住房方面,农民工在外劳动一辈子,大多选择回到老家县城安置买房,他也要抑制很多年的消费才能存钱买房。

第二个问题,没钱消费。要进一步扩大消费,还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简而言之,有些居民是没有更多的钱去扩大消费,怎么提高?

在城市,国家提出了“控高、扩中、扶贫”,但这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当前经济不景气,疫情影响下,很多小微企业生存都有问题,有的居民的收入不但没有提高,还在下降,特别是“控高”与“扩中”而言,这是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任务非常艰巨,涉及到方方面面。

在农村,纯靠务农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报告,提出要适度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但是靠这样的政策让农民一下子富起来很难。

在今后几年内要让农民的收入上个台阶,土地的收益、红利不仅要向农村农业倾斜,还要更多向农民倾斜,这是从构建可持续循环高度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中一项最大的改革制度红利。

第三个问题,有钱没地方消费。比如部分居民境外体检、境外旅游,以及典型的事件是到日本去买马桶盖,说明什么?说明国内的消费供给存在梗阻,这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相关领域里改革制度,对内要改革开放,放松管制,激励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大方面,从扩大投资的角度说,哪些问题现在最重大、最有关要害的?第一个是国企要深化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份报告显示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近300万亿元,如果包括没有开发的一些资源型资产,高达500万亿元。因此,要提高全国的投资效率,必须要提高国企的投资效率,这就要靠深化改革。

其次,是供应链补短板。面对外部市场的遏制,维持中国正常的经济循环,尽快补上生产链、供应链的短板,这个问题国人都已经很清楚了。问题是怎么办?我们的科技靠自主创新,而创新怎么搞?我们的财政预算中对科研经费的支出其实并不少。

关键是要把第一线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把钱用在刀刃上,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是创新体制的改革,不改革就有问题了。

再次,稳住房市。讲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不能不讲稳住房市的问题,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更多的钱、多余的钱进入实体经济,再也不要引导老百姓把更多的钱投向房地产市场,把房子当作股票这样的资产来炒作。

而是要集中更多的资金,扩大实体经济的投资,同时又能守住系统性风险不爆发的底线。房地产市场十几年积累的泡沫已经相当大了,一下子刺破也有风险,我们要做的是慢慢消化,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守住系统性风险不爆发,同时慢慢让房市稳下来。具体怎么办?一城一策。

第四,保护民营企业合法利益。中国整个全年投资中,60%的投资不是国企,是民企,最高的时候达到65.4%。其中制造业的民企投资达到80%,所以民企投资是中国投资的主力军。我们要实现良性循环,新发展格局,投资要进一步扩大,必须保护好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从外需出口角度看,我们要牢牢关注外部市场的各种遏制行为。包括税收、贸易、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很多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需要时刻关注、及时应对。

关注改革动态、关注金融风险、关注国际动荡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要干很多实事。要解决每一个“卡脖子”问题,最后都指向改革。不改革没出路,唯一的手段是改革。

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关注三点:

第一点,关注政策制度的调整。包括进一步扩大消费,对于部分居民不敢消费的,需要医疗、教育、养老的改革,需要对低收入的农民进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对于部分有钱没地方消费的人群,需要鼓励他们在境内消费,企业要创新,政府要放松管制,这一切大家都看到,各种各样都需要改革。在投资领域,要解决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投资水平,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毫不动摇支持和保护民营经济的利益。要稳住房价,支持实体发展,就要加快保障房的建设,建立房住不炒的长效机制,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短板,要创新就要激发、激励第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稳定外资方面,要在信贷、出口信用、跨境电商、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做进一步的政策调整,更重要的正如总书记讲的,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在国内,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东盟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中欧投资协定之后,国内更大的政策改革。

此外,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改革,要鼓励在“一带一路”合作中使用人民币。这是战略方向,是长期战略,眼前要讲究策略,尽可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相反,对于今后10年、20年怎么走,倒是要在行动上有前瞻性的策略安排。

第二点,要关注发展、改革和金融风险的关系。4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和风险。我们国家在1997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倒下,迄今没有爆发系统性危机。

但是没有爆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目前房地产泡沫压力还在,中国的宏观杠杆率2020年上升了23.6个百分点,达到了270.1%,涨幅仅次于2009年的31.8%,相当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保持6%的增长,宏观政策必须保持连续性,还要保持稳定性。央行的货币政策很清醒,要保持宏观政策的基本稳定,就要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综合融资的比例不能低于去年,还要高,绿色金融还要支持,都有定量定性的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四五”规划中布置的100个重大工程项目,今年有的已经起步,需要一大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那么资金从哪里来?夏斌要关注经济发展中项目的金融风险、处置以及未来要爆发之间的动态关系。

第三点,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于每个关心中国经济的人来说,正确预判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是中国经济形势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难以琢磨的,又是不得不充分关注的大问题,一旦爆发,对汇率、对利率、对资产价格、对股市的冲击,以及对整个经济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尽管这个动荡还没有到来,实际上已经悄然无声地在影响着中国的每个企业家。

最后,分析经济形势,要从不确定性出发,关注改革动态,关注金融风险,关注国际动荡这三个重要维度。只有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形势看得更清楚。

(本文系作者日前在杭州工商信托创立35周年纪念活动暨2021(第九届)西湖金融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