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准确把握塑造新优势的战略重点
作者:隆国强    发布:2021-07-05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阅读:3585次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塑造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突出重点。

首先,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已经大大减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对我国而言,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直接和间接贡献了众多工作岗位,绝不能轻言放弃。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传统优势出口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价值链升级。从当前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前端的设计、研发、复杂部件生产环节,后端的品牌、营销、生产性服务和售后等高增值环节。二是要做好产业梯度转移工作。引导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从较高成本的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尽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留在国内。三是要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把握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机遇,主动推进机器替人,把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继续保持这些产品面向世界的出口基地地位。四是要构建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分工新网络。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对外转移,努力在我国与转入国之间形成垂直分工的区域生产网络,倒逼我国向产业链上游升级,增强中间投资品的出口竞争力,构建以我国为主的国际产业分工网络。

其次,加快培育资本与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汽车、石化等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过去这类产业大多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压力与动力不足。随着我国比较优势加速转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有所削弱。要保持出口的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必然要求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尽快成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如果不能顺利实现这种国际竞争优势的升级,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可能将面临严重挑战,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可见,加快培育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尽快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从进口替代战略向开放发展战略的转变。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如有序取消外资在新能源汽车、商用车、乘用车整车生产上的合资要求、股比限制,迈出了向开放发展战略转型的坚实步伐,必将有力地促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要大力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要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增强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加快培育其国际竞争力。

再次,加快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世界经济与贸易呈现出三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新趋势:一是制造业服务化不断深化,制造业中的服务增值占比持续提升,服务业效率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服务数字化快速推进,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巨大新动力,跨境电子商务、数字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等新的服务贸易方式快速发展。三是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货物贸易增速,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持续提升。我国具有发展服务贸易的优势与潜力,但由于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的原因,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服务业效率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虽然是服务贸易大国,但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逆差较大。服务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不到10%,比全球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结构也有待优化,金融、电信、计算机和相关服务、会计、文化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出口占比逐年提高,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仍有较明显差距。充分发挥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潜力,尽快提升我国服务业效率,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增强服务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不仅将使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增长点,而且将形成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要总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成功经验,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增强服务出口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有些服务部门“对外开放不足、对内管制过度”的状况,为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