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利用比较优势与利用“适当的技术”(2000.11.29)
作者:樊纲    发布:2004-04-17    阅读:4494次   

利用比较优势与利用“适当的技术”

--新阶段中国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三

樊纲

  (50人论坛·北京)1、为了将来的发展,我们今天必须从现实出发,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赚钱!
  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收入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赶上和超过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步,必须能够在今天的国际市场(包括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中国本土市场)上“卖得出东西”,我们的企业必须从现在就能赢利,从而能有资本的积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加强,使经济能持续发展下去。总之,我们现在就得有“竞争力”,而且是国际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必须认真思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竞争力,而不是仅仅设想我们将来“应该有”怎样的竞争力,因为我们现在就必须“挣钱”!而且,为了能够更快地拥有更高级的、“应该有”的竞争力,我们现在必须依靠我们已经拥有的竞争力,因为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挣钱,将来的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仅管我们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在资本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强国、成为高新科技和领先者,我们现在却还必须依靠我们的资源比较优势(以及其它一些相对优势〕,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穷的优势”),还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进行竞争,也包括在我们自己的市场上(它已经是、更将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事实上,现在我们能在国际市场上卖得出去(同时能赢利)的东西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或者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上的产品(组装、来料加工等等)。这并不象有人认为的那样是我们的“悲哀”,而是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我们正确地利用了我们的比较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将会仍然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许多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企业来说,就更是这样。
  这丝毫不否定我们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也不否定我们今后要逐步发展这样的企业和产业。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就大部分地区、产业和企业来说,我们还必须从现实出发,想想我们干什么才能不亏损,而是能赚钱?!
  2、有竞争力的技术不一定是“高新技术”,而是“适当的技术”
  如果说以上这一点还比较容易认识到的话,下面一点则需要较深入的分析和阐发,那就是:在“高新科技”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情况下,我们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用“高新科技”,特别是那些本身不需要利用许多劳动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新科技,我们的企业往往就会亏损,我们就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这里的基本道理就在于:一种“高新科技”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而是由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发明的(据统计世界上92%的最新科技发明发生在发达国家),我们要利用它就要比发达国家或发明它的那个公司至少多支付两笔费用,一是新技术的“专利费”。发明新技术的企业除了要收回它的研发成本之外,还要获取高额的创新利润。它有时体现在先进机器设备的高额创新利润之中。第二,在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购买技术所需资金的成本也会比别人更高。这样,我们利用这一技术的资本、技术成本就要比别人高。而如果这一技术本身并不需要利用许多劳动力,我们不能在劳动成本这一项使总成本有所降低、我们就会要么生产同样的产品而成本比人家高、甚至成本高于市场竞争价格,导致企业亏损;要么售价比人家高而卖不出东西,还是亏损。我们许多企业引进了世界顶尖的高新科技之后陷入长期亏损,其实是必然的;一些企业买进了高新的设备最后也只好闲置不用,可能反倒是对的,因为可能越用越亏损,闲置不用可能还亏得少一些。这些我们长期、反复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其经济规律的背景和原因的。
  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利用高新科技的问题上还应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作为发展中国家,能使这种技术具有经济可行性即能够赢利的各种条件可能还不具备。一国的经济体制、教育水平,职工的技术熟练程度等等,都会构成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正因如此,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适当的技术”(Proper Technology),其涵义主要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技术越“高新”越好;在一定的阶段上,由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结构和各方面条件所决定,只有某些技术和某些技术构成的产业,对于这个国家或这个企业来说是能够赢利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简而言之,“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而不是使其亏损的技术。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根本的问题都在于:如果不追求技术进步,就没有明天;而若不能赢利,就连今天也没有,更不用说还有什么明天。如果片面地、绝对地、盲目地去追求“高新技术”,甚至以“高新技术”作为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实事求是分析我们的具体条件,并且坚持企业必须以赢利为目的这一基本的经济原则,我们就迟早会陷入困境,引发出企业亏损、不良债务增多、金融风险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企业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大量企业在盲目追求高新科技和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长期亏损,我们的银行体系就会被坏账拖垮,我们早晚会陷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所揭示出来的某些国家(比如韩国)的教训,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适当的技术”的概念的优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条件发生变化时,什么是“适当的”本身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技术构成的提高、产业技术结构的提升,都是一个过程,而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我们的梦想。但是当我们有了赢利,资本积累增多,同时开始有钱搞教育,搞研发,同时随着各种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的发展,使得工人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我们的“适当的技术”的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我们自己也能创造出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水平。
  3、为了9亿农村人口,也不要排拆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于象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那就是扩大就业,早日使我们的5亿农业劳动者的绝大部分吸纳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来,提高这一大人群的收入水平,以扩大国内市场,使整个国家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既不因市场需要不能尽快扩大而限制增长的速度,更不因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引发的社会不稳定打断我们的发展进程。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把有限的资源都去用于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或许少数企业能够成长,少数科技人才的收入能够迅速提高,但若多数劳动力长期不能获得收入较高的就业机会而处于贫困状态,我们就会陷入社会危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进程就会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怎么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不过份的,包括引进外资发展来料加工业。就许多来料加工业来说,我们的确不能获得与技术、资本相联系的高附加值,但我们(从国家整体或GNP的角度看)至少能获得一定额的地租、税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大批工人的工资收入。一个农民工由过去的每月100元收入增加到每月500元收入,的确还不多,但已经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这样的就业越多越好,我们有什么理由制定出一些政策去限制其发展呢?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果不欢迎来料加工型的外来投资,结果就是把这些投资驱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到它们那里去创造就业。这正是在这个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上我们的竞争对手热烈欢迎的事情。
  在我们中国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下,增加就业可能也不是个人和企业的首要任务,它无论如何应该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政府要为“乡下人”的就业和失业者的再就业负社会和政治的责任。而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各种人才都有,我们至少可以同时既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两条腿走路”,在一切可创造就业的地方创造就业,在一切可以赚钱的地方赚钱,特别是不能放弃、拒绝、排斥我们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不能忘记我们几亿农民要改善就业、加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
  以上的这一切都说明,对于“提升产业结构”这件事,我们必须有一全面的、现实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