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着眼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一个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专门就“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阐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为了使总体经济运行均衡顺畅起来,我们在强调供给侧生产能力的恢复和增长,强调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收入分配对社会生产的重要作用。在社会生产四个环节循环全过程中,生产和消费无疑可以是重要的启动点或切入点。同样,分配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启动点或者切入点。一方面,我们分析和寻求解决当前经济发展困难的思路,可以从分配环节入手,从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入手。只有实现居民收入才能实现消费,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消费。另一方面,要实现消费的扩大就要增加消费品的供给,就要有新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在国民收入使用中保持适度的储蓄或投资份额,通过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才能实现供给的增加。因此,从居民收入到消费,到投资,再到供给增加这样一个思路,是解决疫情冲击下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线索。
当前强调收入分配的重要性,第一是可以找到启动经济、保持经济均衡平稳增长的切入点;第二是收入分配结构实际上决定着整个经济运行的结构特征,不同的收入分配结构会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结构改变。党中央提出“六稳”“六保”任务,就是把保就业作为切入点,只有保就业才能有效保证居民收入。在疫情暴发的特殊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只有保住了民生就业和生产能力,才能实现供给和消费需求的稳定。现在讲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是因为将分配环节作为切入点,既可以保障启动经济的基础,又有利于解决宏观经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是落实“六稳”“六保”的关键之一。
收入分配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收入分配结构问题。GDP统计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算法。收入法中GDP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公共收入之和构成的,按照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企业收入最终可以分解为居民收入和公共收入。因此在宏观层次上,居民收入与公共收入的结构关系成为收入分配环节的关键内容。按照目前我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推算,居民可支配收入约占GDP的43%,即居民收入与公共收入的比例大致是43∶57。这样的比例关系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是合适的,是否有利于居民和国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均衡等问题,都是需要根据规划《建议》认真科学地进行深入研究的。收入分配结构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而言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不过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一样。在改革开放之前,表现为积累率的问题。现在表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处理好了,才更有利于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处理这个比例关系,至少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按照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尽快形成和扩大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二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阐明的“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兼顾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的要求,要有利于国家短期与长期利益兼顾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收入分配问题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居民收入的差距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在《说明》中将这个问题作为七个需要说明的重点问题之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居民收入贫富差距一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我们基本扭转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但是目前仍然有大量的居民收入偏低,继续缩小差距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的制度因素,有受教育水平差距的因素,有市场竞争的因素,还有一些倾斜性(非中性)优惠政策也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甚至有研究表明技术进步都可能对居民收入差距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经济从疫情中恢复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由于不同居民群体的固有差距造成的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例如,由于受教育程度差距产生的“数字能力”差距而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又例如,国外提出的所谓“K形复苏”,即富裕群体保住工作较快复苏,同时拥有的资产价格上涨,而低收入群体承受失业冲击,并面临持续的财务困境。处理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实际上是效率和公平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如何平衡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是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工作的重要成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分配原则,把培育和扩大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收入分配工作的一个重点。规划《建议》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中,明确了落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大举措。一是初次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按要素分配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三是财产性收入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再分配要“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五是第三次分配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这些政策宣示充分显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的基本原则的坚定性和一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