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刘尚希: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新思维
作者:赵白执南    发布:2021-08-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阅读:1877次   

中证网讯(记者 赵白执南)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8月18日在“成本高企与风险对冲经济形势研讨会暨《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1)》新书发布会”上表示,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新思维。宏观政策应更注重中长期的宏观治理,完善预期管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具体而言,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内在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不仅要考虑短期经济运行的平稳,更多应考虑如何从长期的角度来提升国家竞争力。宏观政策的逻辑应转向公共风险的权衡。在“高风险”的世界中,风险清零是不可能的,只能权衡风险、转化风险、对冲风险、降低风险。

二是宏观政策应对标中长期目标,更为关注战略风险和长期风险。宏观政策理念应从基于短期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转向基于发展后劲增强的宏观治理。在经济复苏中需注意风险防范的力度和监管的“双刃剑”效应,对监管方式和监管会不会带来新的风险都需要深度评估。着眼于中长期持续、深入、全面地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重大经济社会结构性失衡与资源错配的问题。

三是完善预期管理,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宏观经济治理需兼顾长期预期和短期预期的引导,对不同群体、不同主体实行有针对性的预期管理措施。预期管理需要坚持系统论原则,注重部门间的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复苏增长的政策仍需着眼于稳定和改善预期,注重把握好政策方向、手段、步伐和力度的统筹协同。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和对冲发展成本。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所谓的“100-1=0”,即一项改革措施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所有改革措施都不能落地,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当前改革的难度、复杂性和改革成本都在上升,所以需要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形成清晰的多级改革目录和实施方案。

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用市场化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监管的目的不是要把企业“管住”,而是要防范发展风险,所以应尊重金融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利用数字金融来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等历史性难题,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整体上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和发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