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解读“十四五”规划——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的预判
作者:魏杰    发布:2021-08-25    来源: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    阅读:4338次   

“对于“十四五”规划中,我就我知道的学术界讨论的两个大类问题的情况,与大家沟通。”

(一)对”十四五”经济做一个预判,即“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讨论最后大致形成了5个大家共识的观点。
1.第一个是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从温饱时代到小康时代。小康社会的核心是现代化,温饱的核心是解决贫困问题,新阶段就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一个经济发展时期,现代化到底有哪些指标需要量化?
比如说城市化率、人均收入、民生指标等等,后来有相关研究者细化此方面研究,将新阶段体现在“十四五”规划中。标志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既告别了温饱时代,进入所谓的小康社会。
2.第二个是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可能以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为特定的新技术会得以快速发展,所以这一次科技浪潮会影响中国,会使中国的产业发生新的变革,形成新格局,即是一些新兴产业会大规模的产生,另外一方面传统产业会出现更绿色更智能的变革,所以出现新格局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新的产业格局,新兴产业贡献的占比可能远远超过传统产业了,那么传统产业必须全面升级换代,升级的方向一个是更绿色、一个是更智能,所以这种产业格局即新格局提法“十四五”规划中得以体现。
3.第三个判断就是”十四五”时期美国可能与中国进行长期战略竞争,中国经济必须适应这个变革——新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后来大家看到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理念。这种新发展理念是因为从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预判。
4.第四个共识就是碳排放问题作为新事物成为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当时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导致生态环境经济在贡献中比例会大幅度提升。当然有人提出来说能不能称为绿色经济,有人认为这个提法还有点超前,但是达成的共识是生态环境的贡献在增长的比例会大幅度提升,估计GDP总量50%以上的占比都与碳排放有关。
5.第五个共识就是“十四五”时期要推动以化解和防范经营风险为基础的金融改革。针对去年的新冠疫情期间我们使用了三个政策,一个是财政政策,一个货币政策,一个金融政策,导致金融风险几率的压力形成了。在“十四五”时期基本要化解和防范经营风险,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到所谓金融创新,这是和“十三五”时期明显的区别。
以上就是我遇到的关于第一类大的问题,对中国未来经济整体实施预判的过程中的5个理论特征的讨论,实际上基本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规划中。
(二)第二类问题就是“十四五”规划反映出的战略性做法
一共涉及6大类问题。
首先,第一个基本内容是提出要全面提升和启动消费。
因为“十四五”时期中国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消费启动不起来,难以实现此目标;所以提出要全面提升启动消费,怎么启动消费,要以小康社会为指标来启动消费。
所以最近许多研究报告大致是把中国消费分6个组成部分来讨论。
1.吃穿用,即础性消费。 “用”主要讨论五种,家电、家居家具、信息用品、日用品。伴随着新理念吃出健康、穿出时尚、用出现代,有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比较细的统计,而且推算出它在我们整个需求中占的比重。
2.住房与出行。之前住房支出还是占消费的大部分,伴随着房地产强化消费本性后,虽然实际上还是占消费的大头,但比例有所降低。小汽车、高铁、飞机涉及到制造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问题,所以对这部分消费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
3.医疗与健康。医疗与健康是现代化消费的重要的内容。有人推测,这方面的消费增长速度可能最快,人对生命健康的价值越来越看重了,所以大健康大医疗成为消费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4.文化与教育。“十四五”期间文化教育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十三五”时期的贡献。文化涵盖了一个更宽的概念,根据文旅部公布的定义包括影视、音乐、戏剧、收藏、非遗、博物馆、出版、旅游、休闲、娱乐、传媒、广告创意等更为广泛的内容。教育方面,此前估计义务教育的比重可能会收缩,因为人们生育孩子的意愿降低,但是非义务教育的比例会大幅度提高;前不久三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可能会对这个说法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5.生态环境。现代化强调了消费中对生态环境的支持会大幅度增加,所以对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构成消费的第五个组成部分。
6.人际交往与防风险。这是一个新的社会消费的组成部分。因为人民富有之后,将更加关注人际交往,也更加关注风险的防范,所以推测未来保险业会有较大的发展原因就是人们既要保命还要保财,那么有关方面对此需求预期占的比重很高。
总体来讲关于全面提升和启动消费大致上就以上六大组成部分的课题都做了研究,“十四五”规划基本把研究的基本成果都吸纳进去了。
其次,第二个主要战略的做法——全面提升和启动投资。
投资分为两部分: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已经明确政府投资未来主要是公共产品投资,重点不再是产业投资了,企业投资是产业投资,这个是“十四五”时期和”十三五”时期不同的地方。
1.政府投资这部分。
“十四五”规划主要提及五个重点。
第一个是传统基础设施。包括三个:交通、能源、水利,估计匡算5年投资额在10万亿元左右。
第二个是新基建。新基建的提法是”十四五”期间新提出的,包括了信息类、融合类、科创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匡算的投资总量在15万亿元左右,其中科创类包括大科学装置、现代化实验室、课程中心等等,所以投入量比较大。新基建是这次“十四五”规划中公共产品的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个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目标是65%,重点讨论和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四大都市圈,就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经济圈这四大都市圈,在“十四五”规划里用的笔墨比较多的可能就是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
后来大家看推进四大交通设施建设方案正式公布了,这个可能就是中国的样板性的一个所谓城市化的目标。
第四个是公共卫生体系。投资公共卫生投资在”十三五”规划里没有提的,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及。因为新冠病毒,所以对构造一些应急的专用设施做了明确的界定,包括关键时期启用的关键医院,还有一些物质方面的储备等。
第五个是生态环境投资。生态环境投资是一个重要提法,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体系,但具体到以哪些,因为投资量大目前为止并未公布这个目录。
大致上政府投资主要就是以上五大类公共产品。
2.企业投资部分。
因为作为国家的规划,对企业投资不可能过于详细,从“十四五”规划方向上大致讨论企业投资的4个特征,也就是所谓的不同点。
第一个就是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面临升级换代,一个更绿色,一个更智能。因为对碳排放的要求,对环境要求,对企业开放的重点要求是更绿色,更智能,就“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会很快,对企业来讲成本压力很大,唯一发展方向就是更智能。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美的公司,美的公司通过建造一百亿的人工智能车间将每台空调的人力成本压至10元,成功向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转变。所以就把它列到传统产业升级方向,更绿色更智能。
第二个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得以较快的发展,主要提了8个要点: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与新一代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等。
第三个企业投资方向是现代制造业。定了6个重点:大飞机、高铁、数控机床、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船舶与海洋装备,是现代制造业的重点。
第四个就是所谓的服务业。服务业是企业投资的一个重点方向,因为就业的原因,提出来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等等服务业是一大特点。
所以“十四五”规划中深入到企业投资,大致上涉及到的4个要点。
第三个战略性做法——尽快补短板,推动科技创新。
“十四五”规划中看到这个要点更加突出了。因为国际关系愈发严峻,发现我们经济有5大短板越来越暴露出来了。
1. 高端发动机不行。大到飞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船舶的柴油发动机,小到呼吸发动机,整个发动机领域是一大短板,我们要依赖进口,所以第一个短板高端发动机。
2. 短板是材料不行。我们关键性材料大量生产不出来,57%关键材料要靠进口。
3.数控机床不行。现在许多零部件精密到人工生产不出来了,精密度高到需要数控才能完成,我们的数控机床达不到要求。
4.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不行。我们一些大众用药目前研究不出,例如常见病高血压病,我们受限于生物制造高血压等比较自然药物的原材料;另外我们医疗设备的95%生产不出。
5.信息硬件不行。比如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所以单向发展5G技术效用并不高。
反观“十四五”规划,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已经清晰达成共识,进一步怎么解决?因为短板的关键是技术约束,因此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尽快解决短板,所以科技创新成了 “十四五”规划篇幅最大的一部分。
关于科技创新这部分主要提出了4个重点任务。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十四五””规划中取消很多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具体指标,但针对科技创新要求科研经费年增7%以上,一个方面是政府财政投资,另外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本。
第二,要构造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包括大设备装置、现代化实验室和课程中心。“十四五”规划里提及三大国家战略性发展的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姬朔怀柔科学城需要5万名高端人才实现对未来科学城的建设,因此把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立在怀柔,一年批准招近万人研究生,为科学城服务,一旦建成之后将为全国的企业服务,对未来为科学城运转服务,所以要解决这项重大投资的物质基础问题。
第三,调动人积极性,将知识产权和物质产权结合讨论。这次的改革强调量化经济激励,任何创造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的人都能享受它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创新的积极性。
第四,加大基础研究投资对指标,提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8%以上的明确指标。
第四个战略性的问题——推进体制改革。
中国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未来,中国将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以及法治经济三方面进行改革。
其中,法治经济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的刑法、宪法、民法已经健全,但是在实践上落实困难重重,说明在体系中潜藏腐败分子,阻碍法律体系的公正实施,因而要全面整顿政法委体系。
第五个战略性的问题——推进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化解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包括三个层次问题:财政、货币、金融。
财政政策有两个关键数据:一是赤字率,二是负债率。对于负债率的监控可以防止债务风险演化为经济风险。原则上规定赤字率原则上不能超过3%,宏观负债率不能超过250%。而这一历史规范在去年均被打破——2020年,我国赤字率达到3.6%,宏观负债率达到279%。我国主要目标是在三年内将赤字率恢复到3%以下,并调整宏观负债率,稳定杠杆率。
货币政策具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稳定币值,二是保障就业。货币的增长速度不能过度地超过GDP增长速度。但是去年我国GDP增速为2.3%,M2增长速度达到10.2%。因此未来我国需要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使得GDP增速和货币增长速度趋稳。
金融政策可以分别从以下七个方面理解:
一是银行体系。目前一些中小银行贷款率太高,面临破产风险。对于银行体系中央提出三个任务:降低呆坏账率,提高资本金率,完善银行治理制度。
二是保险公司、信托、债券以及期货市场。近日,四川信托爆出几百个亿的资金漏洞,体现了我国信托以及相关产业的漏洞较大,需要政府介入,严格监管。
三是我国债券市场余额约为110万亿元,其中政府债约为40万亿元,公司债约30万亿元,金融债约40万亿元,其中主要风险集中在公司债。“十四五”期间,债券市场要全面提高门槛和监管力度。同时,中央也在推进地方解决隐形债务问题从而释放我国积聚的金融风险。
四是股市。政府提出了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间接融资比例的目标和规划。
五是外汇,主要体现为外汇储备量和汇率。中国外汇储备量压力并不大,但是前期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受到美元大幅贬值的影响而显著增加,但中央及时做出了中美不打货币战,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因此在出口产品全面涨价时并未大量印发人民币。最近,人民币开始贬值,也证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总的来说,中国外汇市场虽然有压力,但是没有严重问题。
六是房地产。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被纳入金融范围,这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和金融牵连过深,房地产出现问题一定会引发金融危机。政府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大对房地产监管,严守开发商负债率红线,管理监督经营机构对开发商贷款,全面监控开发商资金流动。五大部委同时发布房地产税试点也释放了对于房地产市场强监管的信号。
七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互联网技术方便了消费和支付,但是对于防风险和投资作用不大。因此政府目前的关注点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监管上,要求平台明晰经营范围和经营性质,规范利率和贷款模式,健全防范风险的制度设计。在虚拟货币问题上,中央也明确表示虚拟货币是法律问题,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交易和挖矿。魏杰教授认为,在法定货币制度没有变革的情况下,虚拟货币不过是高科技游戏,对于当前的货币制度并无影响。
第六个战略性的问题——在坚持双循环格局的基础上坚持开放。
尽管提出了双循环,但中国仍然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并用这种态度在国际舞台上论证互利共赢的发展逻辑。中国应该利用好自身三个优势——制造优势、市场优势以及服务贸易优势。只要中国能够用强大的制造能力满足国际的商品需求、搞活市场,中国和国际贸易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就不可能和国际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