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李晓西说“十五”计划中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是一个认识很高的提法 (2000.11.30)
作者:李晓西    发布:2004-04-17    阅读:4632次   

李晓西说“十五”计划中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是一个认识很高的提法

 

  (专家访谈·北京)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并指出这是制定“十五”计划的主线。为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论断,《中国新闻60分》“中经点评”栏目组走访了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李晓西博士。

  中央台《中国新闻60分》栏目 记者(周丽芳):李老师,您好。在这次的“十五”计划中我们国家把经济结构调整提到了一个主线的高度,那么您认为应该怎么理解这个主线呢?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 李晓西博士:这次提到经济结构调整是主线,应该说这是一个认识很高的提法。那么,怎么理解这个主线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个方面是从它的重要性上来讲。大家都知道,我们多少年都在盼望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劳体差别、城乡差别,那么,在这一次的经济结构调整中,一个很直接的调整就是对城乡差别的调整,要城乡互动,在对工农差别调整的同时也涉及到劳体差别,这显然要从一个历史的很高的角度来看,它对实现我们这个目标是很重要的,也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第二个方面,就是它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在这五年期间国家都会连续去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主线。第三个方面,就是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和辅线相比,用它在经济活动中与别的经济活动来相比的话,它会影响别的经济活动,它是别的经济活动的一个纲,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在整个计划《建议》中,它就好象是一个纲,他贯串在其他经济活动中就是个主线。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理解主线这个概念。

  记:经济结构调整在咱们国家经济建设中曾多次提出过,那么,这次经济结构的调整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李:这次确实有很多不同点。一个方面,就是现在调整的大背景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它是在全球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以前我们在进行结构调整时,主要是自己在调整,那么现在全世界由于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崛起了一批新兴的产业,同时对传统产业有很大的冲击,发达国家也在重组。新经济的到来对整个经济的整体结构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震荡,在全世界都在改造重组的过程中,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和他们同步地进行。因此,我想这个背景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我想是它的深度不一样,这次我们所做的调整实质上已经介入了国际分工的这样一个深度了,也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间我们的开放实际上已经使得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了,也使得国际市场国内化了,加入WTO后,则在法规上和行政管理上就会有更大的变化,实际上现在这个进程已经是进展得相当成功了。这次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国内外的需求去作考虑。很多产业哪些要发展,那些要尽快发展,比如说高新技术要尽快发展;哪些不要发展,就在传统上改造,这些很多都是从国际性的一种大的角度上来考虑的,深度是不一样。还有一个方面,我想就是基础不一样,现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体制基础上发展经济,和以前在传统体制下,或者说是在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这几块和以前是不一样的。

  记:那么在这次调整中咱们国家的经济结构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李:的确,经济结构要进行调整,首先是要准确地提出经济结构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对于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我想已经在咱们“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三点:第一点,就指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点,是讲我们的城乡结构有问题,城市化水平不高;第三点,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三个问题在这次经济结构调整中是作为最突出的三个方面提出来的,而且在《建议》中提得非常明确。

  记:您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对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理解呢?

  李:比如说在产业结构中,我们现在一个就是你生产的产品是不是符合市场需求,也就是你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能不能对称,能不能配合,能不能跟上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还达不到。再一个,就是我们在产业结构中,一产、二产、三产,也就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来讲,我们的服务业发展还很不行,整个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来讲不高,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再有,从城镇化的水平来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如果以人口来计算,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大概是百分之三十几,世界平均水平在50%左右,发达国家比我们高出更多。很显然,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和世界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而城镇化现在已经对我们整个经济起到非常关键的一个作用了。就象我们现在讲要提高消费,为什么提不上去呢?最后大家发现了,之所以提不高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农民收入不高,因此,占人口多数的农民买不起东西,怎么能把消费需求提起来?因此,我们现在提高农民收入不是恩赐农民,而是农民收入的提高也是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这是个良性循环的概念。这点怎么解决呢?仅靠提高农产品价格不行,城市化是必经之路。因此,这一次把城乡结构调整及提高城市化水平问题提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除了刚才谈的两块,还有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现在的发展情况是东部和西部的差距从“九五”初到“九五”末应该说是拉大了,因为东部得到了很强劲的改革,尤其是它的创新等各方面都走在了西部的前面。当然,在这一个阶段中,东部还有比西部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多的体制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从这几年看,原来我们的人均GDP,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九五”初大概每人是3000多元,现在东部人均大概增加到5000多元,但西部现在是人均仅为3000多元,很显然,现在这个差距拉得更大了。这就意味着西部的人的生活水平、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都不平衡,因此,这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得到进一步地解决。人均GDP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可比的指标,此外,还可以比较很多方面。

  记:那么,您认为在这次的经济结构调整当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李:现在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应该遵循的原则大家已经总结了很多了,很多专家,包括咱们这个《建议》中也是有共识的。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这些原则,大概是这几个方面:一个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那么,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都涉及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在这个里面,政府就应该考虑怎么样顺应市场的需求,怎样来支持企业的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帮助企业去制定很多东西,不是这样,这点很重要。政府有很多间接调控的办法,通过很多别的方法,比如贴息、利率以及财政和信贷等方面政策来进行调控,很多事情上都会以企业为主体。

  第二个,我想就是以科技为支撑,再有,就是要以改革为动力。为什么要以改革为动力呢,我想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改革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需求,来促进它的改造,使生产关系更能够促进生产力,这就使得我们的经济主体向前发展的时候障碍就少;另一方面,它本身对企业这个主体,也就是对经济主体进行了改造,使得这些没有活力的主体更有活力,更有冲劲,更有创新精神,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是动力了。

  同时,我想还要有一个法规保障。我们的这次结构调整当中是尽量依靠法规来做事的,比如说,在对企业的调整中的很多事情,怎么样能够保证企业合法的权益,而不是以行政手段去调整要求他如何去做,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依靠法律、法规去进行结构调整才能减少“后遗症”,才能使得我们这个调整沿着一个正确的轨道去发展。所以,我想这几个方面都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记: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李:谢谢。

(中经网·电视媒体部徐剑、雷蕾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