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压力。” 7月2日,在由阿拉丁控股集团发起的第三届雁栖湖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说。他解释,以上效率指的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压力指的是一批落后淘汰的传统企业带来的不良贷款的压力。银行一方面要支持相关绿色产业,一方面要想办法转变经营思路。
夏斌指出,当资金涌进创新企业,金融机构把控风险的同时,如何实现更加有效的配置的问题值得深思。
二氧化碳定价影响企业成本
《21世纪》:近期,全国碳交易市场即将启动,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形成,这对于市场而言意味着什么?
夏斌:对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它的意义在于赋予二氧化碳一定的价格和成本,从而影响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和运营的成本。
碳交易市场上线后,企业可能要重新进行资产评估。一部分高碳排放的企业生产成本会提高。市场倒逼这部分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技术的同时,融资需求也会提升。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过程中,有些企业会在有效竞争中败下来,这意味着企业将输掉钱,意味着银行贷款还不了,也意味着可能有些投资进去的钱就回不来了。当资金涌进创新企业,金融机构把控风险的同时,如何实现更加有效的配置的问题值得深思。
合理配置资金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
《21世纪》: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夏斌:按照2035年远景战略目标和翻番目标,中国每年的GDP增速需要保持在4.7%。国家经济发展同企业发展一样需要人、钱、市场,需要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平衡。中国经济从长期可持续增长看,在供给方面,我们有相对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数量众多的优质的劳动力资源,还有不断释放的改革与开放的制度红利。简而言之,从供给方面说,有钱、有人、有制度红利。在需求方面,我们有4亿人口中产阶层组成的国内大消费市场,预计今年的消费额总量会超美国。当然,我们人均收入还较低,这也是不可忽视的。
尽管依然存在严重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但意味着在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存在很大的空间。若排除意外因素,从经济逻辑看,中国未来要保持可持续增长没有问题。
《21世纪》:在新起点以及新发展格局下,什么样的资金配置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夏斌:如果资金配置问题没有处理好,或者总体资金配置处理好了,结构资金配置没处理好,经济同样不能持续增长。
比如:虽然每年的经济增长多少,货币控制总量应该增长多少,能够根据历史经验把总量控制住,但是在结构上,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传统行业,新兴行业,贷款等等方面来看,如果政策没引导好,市场没引导好,我们即使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有较高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水平,同样不可能指望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总量没处理好,结构问题没处理好,照样国民经济不可持续增长。
投资者要学会用穿透管理原则
《21世纪》: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应当如何防范风险?
夏斌:从数据看,去年国家GDP总产出约100万亿人民币,通过股票、债券、贷款等手段进入实体经济的社会融资总量约285万亿人民币,其中真正不用偿还的是6000多亿人民币的中央财政预算。
这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大量的投资资金用款是通过金融手段筹集,是从老百姓手中拿钱放到实体经济中,不用偿还的财政资金微乎其微。经济建设中,如果总投资收益不能基本覆盖借贷成本、利息,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表现为新的资金筹集不到。如果局部、个别投资收益不能覆盖借贷成本,同样会引起局部危机,影响总体增长。
《21世纪》:从近几年金融秩序整顿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夏斌:经过近几年整顿,我国守住了在全国没有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国的经济已基本稳住、安全。启示是:
第一,市场经济中资金配置是个动态的市场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很理想的发展规划和工程规划。我们没有资金总量规划和配置规划,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容易发生局部性金融风险或系统性金融风险。
不管发生多大风险,要处理,结果一般有几种:一种是央行多发货币,以货币贬值解决;一种是以消耗过去几十年积累的财富为代价,宣布机构破产等;一种是增加新负债,抵消旧风险,通过后代的增长消化债务。不管是何种方式,都会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
第二,在全社会资金已基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要实现有效的资金配置,企业特别是规模大的国有企业是主体,它的活动原则必须坚持市场准则。在中国目前,更需要呼吁加快国企改革与创新,相对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是慢了,而是快了。
第三,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要坚持穿透管理的金融创新原则,确保金融产品透明,让人看得懂,在推销金融产品中也必须把风险原则控制好。
第四,针对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而言,在琳琅满目的金融世界里要做一个清醒的投资者。首先要看产品是否符合金融监管规定,如果风险偏好不大,情愿谨慎一点,避免犯大错误。此外,投资者也要学会使用穿透管理原则,面对眼花缭乱的金融理财产品,学会分析所筹集资金的最后使用者是谁?最后使用者的经营状况如何?能否承担投资回报的承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