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我几年前曾讲过一次,非常高兴今天再次受50人论坛邀请来到长安讲坛。因为疫情我们只能做线上交流,可能效果要打一点折扣,希望听讲的同学们能从中有所启发。
今天我想首先讲一下今年的经济形势,然后讲讲中国经济过去十年以来的调整以及未来10-20年的发展前景,最后再讲一下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增长态势。
一、今年的经济形势
7月30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的经济给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会议预计中国的经济复苏会减缓,下半年经济增长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去年中国抗疫非常成功,我们首先进入经济复苏的窗口期。这次政治局会议没有再提经济复苏的窗口期,看来全世界已经开始一起复苏了。会议强调了政策的自主性。下半年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增长,货币政策要有自己的自主性。会议最后也谈到要纠正“运动式减碳”,这是给下半年的经济定了一个调。
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的数字也出来了,同比增长4.9%,能看到经济增速的确在下降。上半年的经济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GDP总体同比增长12.7%,固定资产出口零售都增长很快。唯一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没有赶上GDP的增长速度,恐怕主要原因是因为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非常大。尽管从数字上来看就业是恢复了,但是从就业质量来看,恐怕没有以前好。有些工作失去之后,你要想重新恢复比较难,特别是服务业的工作,这个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消费物价并没有太大的上升,只上升0.5%。网上很多人说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滞胀期,这没有任何根据,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经济有很多过剩的产能,现在企业开工率都在80%左右,过剩产能可以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吸收掉。制造业在强劲复苏,特别是制造业投资的增速同比增长19.2%,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有7%,还算是比较快的增长速度。
下半年最大的挑战还是在消费端。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速只有4.4%,今年“十一”长假人流和支出不是太旺,按照可比口径,比去年出行人数减少1.5%。按照2019年统计数字看,我们只恢复到了70%。从支出来说,比去年减少4.7%,只达到了2019年的60%。
制造业增速在放缓,房地产也在降速,很多企业拿地的意愿在下降。近期又发生限煤限电,主要原因是用电的增长比较快,上半年增长16.2%,和2019年相比仍然增长了15.6%。用电量增长快,说明经济复苏比较快,但是这个复苏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带动的,国内的消费还是没有起来。另一个原因是还有减排的任务,进口煤炭配额,都是限煤限电产生的原因。现在政府已经开始积极采取措施,能源紧张一定是一个短期的事情,不会维持很长时间。
最近一个月左右,房地产政策开始有所松动。因为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压力非常大。国家正在采取措施解决限煤限电的问题,有关货币政策当局释放的消息还是比较积极的。还有一个利好消息,就是发达经济体复苏非常强劲,西方国家圣诞节假期要来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会上去。
这是二季度主要发达国家GDP的同比增长,增速都非常快。经济关系是水涨船高,一个国家好了,另外的国家都会跟着好。美国好了,中国就好;中国好了,美国就好。中国和欧盟、东盟都是这样的关系。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2.7%,对全年的增长贡献就是6.35%。三季度大概是5%,又增加了2.4%、2.5%,即使四季度没有任何增长,我们已经有了7.55%的增长。哪怕四季度只增长2%,全年的经济增速超过8%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二、2010年-2020年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中国经济是有长周期的,过去40年基本上是十年一个周期。上世纪80年代是高速增长时期,主要是农村改革带动的;上世纪90年代进入艰苦调整时期,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社保改革、银行改革、加入WTO等等,好多改革混合叠加在一起,那时候是最困难的。当时银行的坏账率是30%,坏账占GDP的比例是1/4,如果要去清算,银行都该破产。但是经过艰苦的调整,特别是当年国务院总理、清华经管学院非常重要的老院长朱镕基先生真是非常有魄力的一个人,他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能够把中国经济带出来,奠定了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所推动的各项改革,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
我们的本世纪头十年是超常增长,如今过去这十年又是一个调整的十年。如果能够调整到位,再加上技术的发展,我们再次进入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较高速增长的时期,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想和大家谈一下过去十年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发生了哪些事情?
第一,再平衡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在2008年,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之所以发生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中国人的储蓄太多,输出储蓄,结果造成流动性过剩。美国的利率太低,加上美国人乱借债,最后产生金融危机。这是美国人的逻辑,他把某些国家储蓄太多,某些国家储蓄太少、借钱太多这样一种现象,叫做全球失衡。中国和美国刚好是镜像对称的关系,中国储蓄太多,美国消费太多。
我们不去讲背后大的逻辑。如果说在本世纪头十年有失衡的话,过去十年就是一个再平衡的过程。
1、投资、储蓄和消费
这是GDP支出法构成,消费占比,投资,进出口。进出口一段时间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将近10%。从2000年到2010年,我们的消费占比下降非常快,下降14个百分点,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反面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储蓄率上升了14个百分点。储蓄上升了,投资就要上升,那段时间我们叫“投资驱动的经济”,这是没有问题的。从2010年之后,我们开始了再平衡,消费占比上升,储蓄占比下降,投资占比也下降。
当储蓄占比上升,消费占比下降的时候,我们的进出口也是上升的。我们的储蓄非常多,一部分用在国内投资了,但还有一部分我们没有花掉,变成了外汇储备,变成了进出口。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储蓄过多,特别是用我们储蓄去养活美国人,我们其实是比较亏的。存那么多钱,自己没花掉,反而让美国人花了。美国人花了那么多钱,他不仅不感谢我们,还要到处抱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过去这十年消费占比上升的的确确是一个好事情。
消费占比上升也不能太快了,因为你的反面就是储蓄占比下降,我们的储蓄也不能下降得太快。顺便说一下,所谓的“双循环”即国内循环叠加国际大循环,如果双循环里面的内循环主要指消费的增长,事实上这个从2010年就开始了。主要的变化是居民消费的变化,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几乎没有变化。
居民和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
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按照会计准则是没有消费的,这当然完全是会计准则的问题,对我们的GDP核算影响比较大。核算GDP的时候,只有最终消费、最终投资还有进出口才算GDP里面,我们的企业比如说请客吃饭,按照会计准则算他的成本项扣减掉了,没有反映到最终消费上去。这些到底有多大呢?不知道,恐怕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国家的会计准则,允许你拿出销售额的千分之二搞接待,光接待就是了不得的数字,我们的GDP是低估的,人均GDP是低估的。
扣除新购住房之后的居民储蓄率
这张图是扣除了新购住房之后的居民储蓄率,变化也是非常剧烈的。为什么要扣除新购住房?因为新购住房是自动的储蓄,中国的老百姓爱买房子,储蓄里面有40%花在新建住房上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波动呢?我觉得经济增长率是最重要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增长率下来了,储蓄率就下来了;本世纪头十年,经济增长率上去了,储蓄率就上去了。这十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又下来了,储蓄率也下来了。
这是经常项目盈余占GDP总量的变化。最高峰应该是在2014、2015年,之后有一个很大的下降。现在基本上稳定在3万亿,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国民收入构成
随着经济的调整,我们的劳动收入占比上升了。关注劳动收入是因为我们搞经济增长,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只让少数人富裕,只让资本拥有者富裕。在金融危机之前,劳动者收入占比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这是很大的下降,之后又开始上升。因为政府收入占比没有太大变化,主要的变化就是劳动和资本之间收入的此起彼伏。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个U型的倒转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增长模式的变化。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主要是靠出口和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危机之后,出口的增速下降,我国也进入一个所谓的去工业化的过程。去工业化不是不搞工业,而是说我们的工业占比在下降。
就业构成的变化
过去劳动力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现在则是从农业和工业流向服务业。服务业劳动收入占比很高,比如说外卖企业美团,它的主要成本就是几百万外卖小哥,外卖小哥的收入在整个外卖企业占的比重非常大。随着服务业占比的上升,自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基尼系数
好处就是收入分配改善了。这是统计局发布的基尼系数,我们北大的数据会比这个略高0.1。数据的最高峰是金融危机前后0.49,然后开始下降。说明随着我们经济结构的变化,我们的收入分配也开始改善。
去工业化
去工业化一般的规律是农业份额下降,服务业份额上升,工业份额先上升后下降,其实上升最快的就是加入WTO之后的这十年。在此之前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我们还略有下降然后再上升。从工业发展来看,本世纪头十年工业化的成就基本上相当于2000年之前40年的成就,对中国经济来说真是无与伦比。这么大的国家增长这么快,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2010年之后,这个占比开始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去工业化。从经济结构角度来说,这是我国过去十年发生的最大变化。现在工业就业大概占27%、2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28%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占全世界制造业的增加值大概是28%,美国、日本、德国加起来,只比中国高一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是排在我们后面三个国家的总和,你就知道中国的制造业有多么的庞大。
经济增长换挡:科技投入加大力度
有人说你光大不强不行,但事实上“大”本身就是“强”的一部分。即便从“强”的方面来说,中国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十三五”期间按照我们自己的统计,从1.56万亿涨到2.44万亿,增加一万多亿。请大家注意,我们没有达到“十三五”规划所要求的科技投入占GDP的2.5%目标,事实上我们差了0.1个百分点。这是我们自己的统计,如果按照OECD的统计,中国R&D投入比这个统计要大得多。从各个国家R&D投入占全世界的比重来看,美国占了大概29%,中国23%,中国大概是美国70%。如果按这样来统计,美国大概是6000多亿美元,中国是4000多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应该是2.6万亿左右,比我们自己统计要大一些。全世界R&D就两个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只占到全世界的8.5%,大概是中国的1/3强一点;德国1/3还不到,韩国只占到全世界的4.9%;法国就更少了,3.4%。也就是说把后面这五个国家都加起来大概跟中国差不多一样。其实这就形成了美国和中国还有the rest of the world,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情形。所以说GDP总量大了,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科技投入跟人均GDP当然有关系,但是和你的GDP总量更有关系。
我们再看一下细项。基础投入占6%,研发实验占82.7%,应用占11.3%,最大头还是实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中、美主要的差距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美国的基础研究占到所有R&D的12%,中国只有它的一半。但是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因为美国已经在技术前沿上了,它要再有这个技术进步,它的投入量就非常大,而且要投到基础研究上去。我国总体而言还是处在一个追赶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基础研发投入花的比较少一些还是可以理解的。
实验发展投资非常大,就是搞产品的实验,这个东西极其烧钱。发达国家的技术在前沿比较远的地方很多都是在材料领域。为什么我国在材料领域的差距这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没有人家投的那么多,搞研发实验没有他们搞的时间长。这是完全靠经验、靠金钱砸出来的,没有别的办法,也没有捷径。所以张忠谋就直接说,我告诉你大陆企业怎么去造7纳米的芯片你也造不出来。因为他知道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才能把芯片做好。你搞小规模的生产,可以保证它的成品率,但是芯片不是一个一个做出来的,它是个印刷电路板,一做就是一张,我的印象中它要来回印七八十次,到了7纳米、5纳米,基本上就是在原子上印,要保证一次都不出错,一旦出错整张就废掉了。所以,这个难度是极其高的。
我看了一家隐性冠军企业,它是我们一位校友在山东做玻尿酸,玻尿酸是一种能让你皮肤紧致的物质。他的企业玻尿酸不仅产量世界第一,而且效率世界第一。我问他你们这个技术改进是怎么做的?他说完全靠摸索,就是经验。他那个工厂里的生产技术就在两个人的脑子里,一个是他的总工程师懂理论,懂技术;还有一个是车间主任,管生产。我问那个管生产的车间主任你怎么搞技术进步的?他说我就是每天都观察,每天调一调配方,不断地调,不断地调,调的时间长了,它的效率就变成世界第一了。以前还有德国企业跟它竞争,现在德国的企业全死掉了。原来有四个日本企业也干这个,结果已经有两个死掉了,还剩下两个在硬撑着。它的生产效率是日本企业的两倍。当然,我们在那些高精尖的材料领域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按照机构来看,企业占大头,全世界都是这样的。我们基本上跟全世界差不多。研究机构14%。高校8%。这个和美国不太一样,美国高校很多,占得比重比较高。因为我们有中科院这个系统,所以我们的研究机构比大学要多一些。
我这里列出了中国2019年研发投入前5名的,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中兴,下面四个企业加起来还没有华为多,华为能成为世界第一,是用1300多个亿砸出来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日本几乎每年都有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年又有一个,虽然他没生活在日本,但是他仍然是日本人,90多岁了,获了气候模型奖。我相信在清华大学现有的理科老师里头,20年之后一定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因为这些日本的获奖人,他们的工作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做的。今年获奖的这位老先生他的工作是上世纪60年代做的,他要不是活得长,也得不了这个奖。诺贝尔奖有时候也赶个风潮,刚好今年全世界要开气候峰会,它要应个景,配合格拉斯哥气候峰会,所以它才发给了这样一个做气候模型的科学家,否则老先生也得不了奖。现在的诺贝尔科学奖就是用钱砸出来的。钱砸够了,你又有聪明人,你一定就能得奖。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正在进步,20年之后应该是中国诺贝尔奖开花结果的时候。
去产能
主要针对华北地区,包括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煤炭、钢铁、化工、有色金属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去产能配合环境整治,获得更洁净的空气是应该的,但是这种行政性地去产能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可能去过头了。
南北人均收入(元) 第二产业占比
我们看一下这两张图。南方的GDP总量早就超过北方了,但是北方的人均收入一直高于南方,主要是因为南方有些穷省。但是2016年之后,南方的人均收入开始超过北方,而且这个差距越来越大。
再看第二产业占比。早期北方工业占比远远高于南方。大概在2010年左右,南方、北方都开始去工业化,但是北方去得比南方还要快。南方工业占比原来就低一些,但2016年之后南方的工业占比反倒高于了北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所谓南北差距的拉大包括许多原因,比如北方市场化程度低,南北方文化、传统差异等等,这些都可能起作用。但是,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北方去工业化速度太快。南方有些地方反倒还在再工业化,比如江西、安徽等省的再工业化速度还很快,相对减弱了南方去工业化的速度。
当然,通过这一轮去产能,好多低效的特别不环保的企业被淘汰掉,一些更加先进的产能被建设起来了。我们去山东看过,山东国营的莱芜钢厂、济南钢厂,大约三四个钢厂合并整体搬迁到日照去,因为日照有一个很好的港口,铁矿石很容易运进来,钢材很容易运出去。以前那里有一个民营企业日照钢铁公司,现在它正在重新建一个国营的极其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厂。在它还没有完全发挥产能的时候,北方的工业显然就不会那么高。但是,总体而言,去产能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有好处的。
4、去杠杆
去杠杆是2018、2019年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宏观杠杆率比较高,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2018年4月27号政府发布了所谓的资管新政,初衷是很好的,就是要管控风险。所以,银行的资管业务转至表类管理,理财和投资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清理通道和多层签到业务。要切断银行违规操作,清除股权、债权投资产品之间的期限错配。管控风险,你就不能借钱投资股权了,这个风险就不匹配了。
但是,一个政策一旦下来了,它可能会倾向于过渡执行,这也是我们这些年的一个老问题。去杠杆的过渡执行,叠加贸易战,导致股市出现振荡。有一段时间股市市值下降了30%,有些民营企业的市值下降得很多,尤其是那些高负债、比较激进的民营企业下降更多。民营企业当时发明了一个新的所谓融资工具,就是股票质押,它质押了大量的股票。他们打的如意算盘是,只要我的股价不跌破40%、50%就是安全的。结果,很多企业的股价下了70%甚至90%,爆仓了很多企业。A股市场上几十家民营企业爆仓,最后都被国有企业给收购了。
这不是说政府的政策有了很大的转变,而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执行过快、过猛,结果出现了国进民退。当然这个国进民退不是由于政策变化,而是我们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有偏差。去杠杆好的结果是,首先民营企业学会了要管控风险,不能随便高负债,一定要有一个谨慎的态度;再就是把一些低效的企业淘汰掉了。
总结起来,我认为在过去10年间,通过一系列经济结构的调整,如同上世纪90年代一样我们把很多僵尸企业清理掉了,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下一个10年我们就会迎来一个较高速的增长时期。
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展望
(一)、新的技术长周期
过去200年间,世界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几波大的技术发明推动的。首先是蒸汽机,然后是铁路,然后是电等等,再到后面的计算机,一波又一波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一个新技术要想带动经济的全面增长需要一些条件。第一个是要新,新才能吸引投资,才会有高回报。正因为新,它吸引了很多投资,就可能会出现过渡投资。但是我们不要怕,在19世纪、20世纪交界的时候还有过自行车泡沫,好多企业投资自行车,结果绝大多数都死掉了。现在想想真是匪夷所思,自行车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在那个年代它就是高科技产品。现代高科技产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新颖。今天的中国已经慢慢地走到了世界科技的前沿,我们要想持续维持技术进步,就一定要容忍在新技术领域所谓的过渡投资。相关的例子就是股市也要允许一定的泡沫存在。因为在现代社会、现代经济领域,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灵活的资本市场,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你可以抱怨资本太逐利了,它没有长期性,但是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这个游戏你不跟着玩儿,就可能跟不上趟。我们追赶的目标是美国,美国的资本市场是极其高效的。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有很多很多的泡沫。但是你没有泡沫,大概就不会有很多的投资涌入这个领域,你就可能无法成功。
第二个是成熟。成熟之后成本要降低,稳定性增加。比如说蒸汽机。当年瓦特只是格拉斯哥大学的一个教授的实验助理,他们师生二人发现有人在用蒸汽机,但是当时的蒸汽机效率很低,做一次功要半个小时,于是瓦特就开始琢磨怎样让它更加有效地运转起来。经过3年的反复实验,有一天下午他在散步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我再增加一个缸嘛,这个活塞做功把空气压到旁边的缸里,旁边的缸给它加热之后又回来,做功就快多了。1776年他宣布发明了现代的蒸汽机,这也是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的一年。直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才开始在西方完全代替风能、人力、畜力。说明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第三个就是应用广泛。比如蒸汽机、汽车、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等应用都非常广泛。
按照这三个技术特点,我们来看下一代或者是全世界正在经历的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技术有哪些。我个人判断是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目前中国都领先于世界,所以我说千年以来中国再一次站到了世界前沿。千年以来的意思是指上一次我们站到世界技术前沿是北宋时期。北宋是中华文明的高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我的标准就是我们要复兴到北宋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水平。
第一个领域是AI和机器人。AI和机器人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首先是新,其次是已经变得很成熟。比如下左图里的波士顿机器人,按照网络语言来说,细思极恐,它比人还要能干,已经超过了99.99%的人。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后空翻,但是它也能做。我相信10年之内很多艰苦的工作,包括到危险的战场去侦察作战恐怕都是让机器人先上。
中国AI和自动化也是非常成熟的。右上图是洋山港无人码头,事实上在黄岛码头也是无人码头,也就是说这个技术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你采用不采用的问题。什么时候采用?一旦人工成本太贵了,就要采用了。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业机器人。为什么我们能在AI领域走到前列?一是我们有海量的数据,二是我们有巨大的市场来消化创新的成本,三是我们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技术人员非常非常多。
靠脑力的这个东西中国走得比较快,AI就是一个例子。中国、美国和日本在这个领域基本上是并驾齐驱,领先世界的。有人说AI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核心算法还是在硅谷。我相信因为中国的这个应用太广泛了,这个算法最后一定就会出来。现在任正非老先生正在投资中国的基础数学,就是想让年轻人去研究基础数学,然后去写code。我们不用担心中国不会有核心技术。
第二个领域是新能源。太阳能大概是从20年前开始做的,2006年政府开始大规模地补贴光伏产业,各个地方纷纷上马,浪费性的投资的确很多。当时经济学家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反对,说这是国家补贴推动的,这个产业政策不行,太浪费了。但是现在你回头一看,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一,绝对地领先世界。我们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占到全世界三分之一,全世界的装机容量80%用的都是中国的产品,因为世界的光伏组件75%在中国生产。
我们有没有浪费?有没有失败?当然有,像无锡尚德就亏损好几百亿。但是,一批企业死掉了,一批企业活下来了,甚至还有新的企业发展起来了,而且这些企业开始掌握了核心技术。太阳能的成本一直是在下降,现在已经跟火电一样的价格了。当前火电涨价,太阳能还更便宜了。未来太阳能的成本还要下降,火电的成本基本上没有下降的空间了。
发展太阳能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只能白天发电,晚上不能发电。所以你必须要把电能储存起来。储能是发展太阳能的瓶颈,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有人在构想,全世界都在变得一体化,能不能把全世界电网都并在一张网里面?中国人敢讲要搞欧亚大陆桥,把全世界用铁路连起来,下一步能不能把全世界的电网连起来?中国的电网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电网,超高压电网加上智能化,全世界和我们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没有人能赶得上。所以在这些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风能更洁净,但是它更不稳定,大规模应用不太现实。有人问为什么不搞核能?核能其实是很安全的。但是,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全世界搞核电的积极性都下降了,因为老百姓心理上感觉不太舒服,在我的城市建一个核电站,总觉得不太安全。所以,核电恐怕短时间内不会再用。除非我们能把核聚变变得更商业化,那大概是一个所谓的终极能源。
我们正面临碳达峰的挑战,到2030年中国要实现碳达峰。估计未来这些年我们保持5.5%的增长速度应该是问题不大。但是,“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实现每年能源效率提高3%,单位能耗要下降3%,这还远远不够。你的经济增长速度是5.5,还差2.5个百分点,怎么办?你就要改变能源结构。不光是用能的效率要提高,而且能源结构也要变化。
煤炭消耗占到我们全部能源的60%,但排放占了80%,煤炭是极其污染环境的一个能源。“十四五”期间,煤炭占比要下降10个百分点,可以带来8个百分点排放的下降。平均到每年就1.6个百分点。能源效率加上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带来每年4.6%的排放的下降,这样仍然赶不上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所以我们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今年马上就过去了,由于电荒我们不得不又重新用煤炭,所以任重道远。
格拉斯哥世界气候峰会,如果谈成了将是全世界一个里程碑的事件,这个事件可以和当年成立联合国相媲美。这是全世界人民又一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未来几十年减排一定是全世界的头等大事。
中国刚好赶上这一波,以后搞能源就是太阳能。特别是在非洲,我们已经不在非洲造火电站了,非洲缺乏电力,就给它造太阳能电站。所以我一直在国际上呼吁,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非洲计划,就是全世界来出钱,中国贡献产能帮非洲进行能源转型。否则全世界马上要碳价统一,欧洲还要收碳税,非洲怎么发展起来?中国这次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个领域是电动车。2012、2013年中国开始搞电动车,当时减排未必是一个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中国石油消耗80%都是进口,当时的油价实在是太高了,我们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中国的汽车业也要发展,如果还是搞燃油汽车恐怕永远追不上人家。因为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实在太精巧了,我们暂时还赶不上去,所以我们要弯道超车,要搞电动汽车。不少经济学家表示反对,说政府又要补贴,大概补贴了1600多亿还是多少,这也是一个巨大数字,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骗补的问题。
但是,我们搞电动车补贴比光伏补贴要更理性一些。从2018年开始我们让补贴退出,到明年补贴完全退掉。总共只补了5年就开始退补,这是比较理性的。
中国的电动车发展是飞速的。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占到世界30%到40%,燃油车只占到世界10%。因为我国的锂电池技术领先世界,有70%的锂电池是在中国生产,宁德时代、比亚迪都是世界级的企业,他们的技术都在世界上领先。
比亚迪的市值是中国汽车市值里最大的,为什么市值最高?因为他掌握了电池的核心技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可以极快的充电。宁德时代锂电池技术世界领先,现在正在发展钠电池。因为锂是稀有金属,而钠随处都能找到。钠电池密度小,意味着你的续航能力低,但没关系。所谓里程焦虑都是说出来的,你只在城市里开车,干吗非要续航500公里?我看200公里足够了,100公里也没事。我们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大楼下面有个停车场,准备建20个充电桩,而且充电是免费的。大家买一辆电动车不用花很多钱,日常维护维护也很简单。我们还有成本优势。
同等质量的汽车我们要比欧洲成本低20%到60%,这是以前没发生过的。说起续航里程,我们领先型的电动汽车就是“蔚小理”,最高档次的汽车最高续航能力在700多公里,甚至超出了传统汽车的续航能力。
特斯拉在中国打价格战,把高档电动车的价格拉低到20万以内。“蔚小理”能吃得住劲吗?“蔚小理”价格很贵,没有一辆车低于30万。像蔚来,它的车价都40多万,甚至50万。我们一开始很担心,但事实上我们看一下,整个电动车行业造车新势力增长都非常快。
在南方城市,新车很大一部分是电动车。海南新车超过一半都是电动车,而且电动车都是在北京看不到的牌子,属于比较低档的车,因为海南没有冬天不掉电,买个续航200公里的它能就跑200公里,而且现在充电都很便宜。
特别要说“蔚小理”。“蔚小理”今年7月销售量超过了8000辆。什么概念呢?就是它一年的销售量要超过10万辆。汽车行业就是以10万辆作为一个门槛,超过10万辆你这个企业即使不盈利也死不了。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开始偏好本国造的豪华汽车,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太太到深圳去出差,她叫了一辆专车,她坐进去就说这是特斯拉啊,我今天坐了特斯拉了。那司机很气愤,说什么特斯拉,我这是小鹏。我太太从此就看上小鹏这辆车了,我们正在排队摇新能源汽车的牌号,说摇到了就买小鹏。按照级别来说小鹏应该属于高档车,很贵,但是它现在卖的非常好,这个变化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我以前也认为这些造车新势力干不过传统车企。我说你们这些造车新势力先别高兴,等人家传统车企开始造电动车之后,你们肯定就不行了。结果传统车企就是干不过他们,因为电动车是换了一个赛道来跟你竞争。传统车企底盘好、内饰炫,我不跟你竞争这些,我竞争的是智能化,在车前面搞一个大屏,里头啥都有,非常智能。所以“蔚小理”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技术,它有一套智能系统。传统车企如果不推倒重来,要想把这套系统做出来难度是极高的。这就是一个时间差,传统车企业要想赶上来难度很大。奥迪、奔驰、宝马也开始在中国卖全电动汽车,但是卖的都不好,我们这些造车新势力反倒卖的很好。
我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十年之内中国的电动车将重复日本汽车在上世纪80年代所走过的路,就是大规模的出口。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低档的电动车将由中国企业来生产。而且我们的高档电动车仍然会有市场份额。这是先进技术支撑我们经济增长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城市化
过去城市化是人口跳跃式的转移,从中西部农村直接跳到一、二线城市,进城的农村青年变成了产业工人。但是,这种现象到2010年特别是2014年以后改变了。我把这种新的城市化叫城市化2.0。人口开始梯度转移了,农村人口到县城或者中心城市,三、四线城市人口向一、二线城市转移。2014年以后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基本不再增长。
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百万)
习近平主席在谈“十四五”规划的时候,用很大的篇幅讲到城市化,说要完善城市化战略。以前官方文件都叫城镇化,和城市化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其背后的思想是天壤之别。城镇化的意思是不要发展大城市,而城市化的意思就是大城市是可以发展的。
2020年8月24号习近平主席召开学者座谈会,我也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陆鸣老师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的城市还不够大,还要发展大城市。能让他讲这个观点说明,我们的城市化战略有了一个大的改变。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和以前的说法很不一样。以前我们都说要控制大城市,现在我们承认人口的集中是合理的。其实这种观点对于经济学家,特别是像我这种以前学地理的人来说,完全不是一个新的观点。
美国城市人口分布
这里给大家看的是美国和日本,美国的人口首先集中在懂东海岸,十三个老殖民地,然后中西部地区、五大湖地区、原来老工业带。然后西海岸然后佛罗里达,西海洋是新发展起来的,佛罗里达是养老圣地。
日本城市人口分布
日本国土面积极其狭窄,人口有1亿2千万。它的60%以上人口集中在从东京到大板大概500公里的路径上面,非常集中,而且仍然在向这里集中。新泻地图上看是一个大城市,但是如果不是周末,你走到新泻的街上一个人都看不到。在那里的医院每天却有不少老人在看病,甚至把那里当成了他们聚会聊天的场所。我们总在担心,说我们每天有300个村庄在死掉,其实日本也是这样。这是全世界一个有规律性的现象。
城市规模有边界吗?生物个体的体重是有极限值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蓝鲸,它的体重最高可达200吨,有些可以活到上百岁。为什么生命个体体重有极值呢?因为它的能量产生符合三分之二幂律,你的体重增加一倍,能量只是2个2/3次方,没达到2倍。所以最后你的能量不够了,体重就不增长了。
企业和生命个体很像,企业的诞生和消亡是很正常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就3、4年。企业没有死就没有生,企业寿命短,说明社会科技进步速度比较快。日本的一个小餐馆摆两张桌子,一百年来餐谱都没变过,因为他没有什么技术进步,所以生意就停滞在那儿。所谓的百年企业不可追求,因为只有少于2%的企业才能变成百年老店,绝大多数企业能活个三、四十年都不错了。比如摩托罗拉当年风光无限,如日中天,但是智能手机一问世,它一夜之间就倒掉了。就连IBM这样一个科技巨人也倒掉了。
但是城市不一样,它的产出服从1.15幂律,能源消耗只服从0.85幂律。随着人口的增加它的产出会超常增加,所以城市没有边界。
在任何国家都会形成这样的一个线性分布,叫七步五法则。横轴是城市人口取对数,纵轴是城市人口排序取对数,拉出来就是一条直线,而且中国这条直线比美国还好。它基本是一个均匀分布。
我们看一下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中国人口的变化,这是省级层面的数据。东北三省、华北、西北的一些省份人口在流失。除了新疆和西藏比较特殊之外,增加人口的省份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省级人口变动 地市人口变动
我们再按照城市层面来看,很有意思。流失人口的地方是以西安为中心的一个X字。这条线叫做胡焕庸线,是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分界线。这条线西北东南走向看得出来是山区比较穷,人口在流失。这些深颜色地方,主要是中心城市的人口在增加。
中国的城市化区域
国家已经制定了建设九个中心城市的名单,围绕这九个城市会形成七个中心城市区域。就是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地区、四川盆地、西安咸阳、郑州、京津冀这七个地方。到2035年我们的城市化率超过75%,这七个地区集中全部人口的60%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在于,人口集聚会带来更大的效应,1+1大于2,可以对冲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认为老龄化是有负面影响,但是也别夸大,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提高城市化就是一个。人口集聚会带来更高的产出,国内消费就会提高,都会对老龄化的冲击有所缓冲。
当然也有不好一面,就是经济会分化。城市化区域经济占比越来越高,而那些人口流出的省份经济就要走下坡路。但是这个选择权应该留给老百姓,由他们自己来选择。东北人口十年间净流出1000多万,但是留下来的人能享有更好的资源,山清水秀,房价也便宜。而且地区经济会有一个循环发展。
比方说美国的匹兹堡,原来是个钢铁之都,上世纪70、80年代衰落的一塌糊涂。但是时隔20多年匹兹堡又活过来了,成了美国的制药中心和保险业中心。因为这里的地价太便宜了,还有工业基础,很多厂房设施都可以利用,所以很多企业又搬到那去了。所以,我们不用去担心一个地区会永远衰落下去。美国的纽约也曾经衰落过,过去三十年它又活过来了。
成渝地区:2020年人口和人均GDP分布
人口分布 人均GDP
我们来看一下城市区域内部,成渝地区比较典型,它有两个巨型城市:成都、重庆。论人口总量和人均GDP,成都最富裕,重庆次之。由于成都和重庆的存在,围绕这两个城市周边的城市人口都在下降,而且GDP总量增长也不快。这条走廊成了整个四川盆地增长最慢的地方。靠近中心城市,的确会对周边三、四线城市有打击。
四川、重庆地市2010-2020年人口变动
在这个区域内,人口流动有一般规律。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各个城市都发展,那时候他们说我们挺好,成都发展我们也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成都经济活动变得高级化,先修高速路,再修高铁,交通变得非常便利,人流动变得很容易,所以人口都集中起来了。所以一些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高铁,未必对所有的地区都是有好处。因为一旦通了高速公路,沿线县城的经济发展就要受影响。一旦通了高铁,沿线的三、四线城市就要受影响,人口就要流失。第三阶段又是重新分散的阶段,目前中国还没到达。
三、四线城市应该怎么办?要发展产业,有了产业才能留住人,同时还要提高生活品质。计划经济时代,西安的经济水平远高于成都,这两个城市老在竞争。过去四十年西安在下降,成都在往上走。成都为什么能吸引人?因为成都很浪漫,生活品质高,一提成都马上就想起赵雷的那首歌《成都》,非常吸引年轻人,成都每年外来的大学生是10万。很多高科技企业跳过西安直接跑成都去了,现在成都拥有好多高科技企业和脑力密集型的企业。按理说西安的大学数量、质量和大学生数量都优于成都,人才储备远远高于成都,但是吸引人才上就竞争不过成都。
实在不行怎么办?你就要向中心城市靠拢,这就是开封的策略。它跟郑州搞在一起,所以郑州和开封已经同城化了。
2010-2020年人口变化 2010-2020年GDP增长
我们再看广东的情况。人口也是向珠三角集中。但是像揭阳、惠州等一些城市的GDP增长还不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在那里有产业,产业还是很重要的。
与美国的对比一下。过去十年,我们的GDP总量从只有美国的39%,2020年增长到71%,上升了30个百分点,相对追赶速度还是非常非常快的。
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年美国的增长是7%点几,中国是8%点几。假设美国经济增长速度2.2%,通胀率2%,中国用三个预测,高预测、中预测、低预测,通胀率包含了人民币的升值。如果高预测是6.5%,到2028年中国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按中预测,到2028年也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按低预测,到2030年就会非常接近美国GDP总量。
所以,如果中国以5%的速度增长,美国2.2%的速度增长,中国比美国高2.8个百分点,我们基本可以肯定中国在2030年之前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GDP总量超越美国将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意味着中国在很多方面可以直接和美国展开竞争。比如中国的科研投入总量恐怕要赶上美国,在科技领域创新也有会突出的表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