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崩溃论”为何挥之不去?
作者:林毅夫    发布:2021-11-1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阅读:2755次   

1978年以后,我们改变了发展思路,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可是为什么这40多年当中老是听到“中国崩溃论”的声音?老是在讲中国经济即将崩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呢?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转型的思路跟当时国际上主流的转型思路不一样。

我们1978年开始改革。到了80年代,基本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在进行改革。对于当时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国际上的主流认识(我们现在称为“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好,是因为政府对市场进行了太多的干预、扭曲,导致了资源的错误配置。政府的干预、扭曲形成了租金,用经济学的话来讲就是会有寻租的行为,会有各种腐败现象,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既然要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就要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转变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就是说,这些发展中国家如果要把经济搞好,政府就应该退出市场,就应该建立一套像发达国家一样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怎么样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呢?当时提出的就是要私有化、市场化、政府财政预算平衡、自由化。当时为什么是这样的看法呢?因为你要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这就是市场化的含义。各种产品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当时的看法是:如果企业是国有的,国有企业亏了本,国家会给补贴,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对价格信号不起反应:一方面,如果用的生产要素价格高,国有企业不会在乎,因为即便生产要素价格高、企业亏损,政府也会给补贴;另一方面,即使产品价格高,企业也不见得会多生产,因为他们认为赚的钱再多,也要交给国家,厂长和经理没有得到更多的收益。只有私有企业,老板为了多赚钱,才会根据价格信号作出准确的决定。所以当时的第二种思路就是必须要私有化。

同时,宏观的价格必须稳定,如果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价格就会失掉配置资源的功效。稳定物价,前提就是政府的财政预算必须要保持平衡。因为如果政府的预算有很大的赤字,必然用货币化的方式增发货币,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如果增发货币,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高了以后,价格就失掉了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

当时的这些改革思路好像是一环扣一环:要建立市场经济的制度机制,就要由价格决定资源配置。但是必须要有私有产权的制度安排,这样企业才会按照价格信号来决策,资源才会由市场来配置。同时,必须要由政府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价格信号才会起作用。这些后来被大家称为“华盛顿共识”。

中国在1978年以后开始改革,并没有用当时被认为最好的办法,中国是按照一个渐进的、双轨的方式来转型。所谓渐进的、双轨的方式,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有很多资本很密集的大型的国有企业,当时如果不给这些国有企业保护补贴,它们是活不了的,因为资本非常密集,违反我们的比较优势。所以当时的转型方式基本上就是老人老办法—继续给这些企业必要的保护补贴,新人新办法—对那些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这些传统上受到抑制的、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开放准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可以进入。而且不仅是开放准入,同时还积极地因势利导它们发展,包括设立工业园、加工出口区、经济特区,招商引资,给予各种的优惠政策,把那些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发展起来。

当时国际上还有一个共识,就是像中国那样渐进的、双轨的方式的改革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转型,中国经济会比在计划经济的时候还要糟。他们的看法是这样的: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政府无非就是把资源提供给自己的国有企业。但如果像中国那样推行渐进的、双轨的方式转型,一方面,政府的保护和对市场的干预会造成市场扭曲,另一方面,放开了一些市场的准入,就会出现很多腐败现象。因为在政府控制的价格跟市场价格之间有一个价差,就会有人去寻租。在座的同学们可能没有听过“倒爷”这个词。在座的老师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有很多所谓的“倒爷”,政府规定的价格低、市场价格高,“倒爷”就到政府那边去批条子,把政府廉价的产品倒到市场上去卖,转手之间就能赚钱。这样就有了腐败,就会有很多的贿赂现象出现。所以他们认为这时候的中国经济比计划经济更糟。

这个现象在中国确实是出现了。可是我们现在看到,当时认为最好的转型方式是“华盛顿共识”所讲的“休克疗法”,但是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结果怎么样呢?结果经济都崩溃了、停滞了,危机不断。而且出现在我国的腐败和收入分配问题他们也遇到了,并且比我国还严重。

为什么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听起来好像非常清晰,好像在逻辑上一环扣一环,但是推行以后的结果却跟原来预期的效果正好相反呢?为什么按照“休克疗法”这种被认为最好的方式转型,结果经济却崩溃了、停滞了,危机不断,而且腐败问题还更严重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理论忽略了原来对经济干预、扭曲的目的是什么。干预、扭曲的目的是为了对资本非常密集、规模非常大的国有企业进行保护补贴。那些国有企业违反了比较优势,私有化以后,不给保护补贴,还是活不了。活不了会有什么结果?一方面是规模很大,雇了很多人,让它破产,就会有大量的失业,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政治不稳定。另一方面,这其中的一些企业的产品跟国防安全有关,如果没有这个产业,没有这些产品,就没有国防安全。

现在,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了,随着资本的积累,许多老产业已经从违反比较优势变成了符合比较优势。既然符合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只要管理好,就应该能赚钱,就应该能够面对市场竞争。在这种状况下,保护补贴就失掉意义了。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肯定是保护补贴越多越好;从国家的角度来讲,给保护补贴就会有寻租、腐败的问题,会有社会代价、政治代价。

因此,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主要内涵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怎么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就是要把政府的保护补贴取消掉,现在取消是水到渠成。很多过去没有保护补贴就活不了的产业,现在很有竞争力了。比如装备制造业,像三一重工,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又比如徐州工程机械,是国有的,同样可以在国际上竞争。还有汽车产业,我们现在汽车产业年产3000万辆,全世界最多,产品可以跟进口汽车竞争,有一些汽车也可以到国际上竞争,有比较优势了。所以就可以把在20世纪80 年代、90年代为了帮助企业生存所给予的保护补贴取消了。取消了以后,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政府还要发挥政府好的作用。

这个渐进式的改革,实际上是给我们后面的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如果把各种保护补贴都取消掉,也可以对腐败现象产生釜底抽薪的作用,因为所有腐败就是因为政府的干预产生的寻租行为。如果说价格都由市场决定了,资源都由市场配置了,一般人就不用找市长了,就要找市场。我们现在有政府干预,所以要找市长,不找市场,那就有腐败了。如果各种资源都由市场配置,你找市长也没有用,只好找市场了。你不去找市长,当然就不会有腐败了。所以说,取消保护补贴对腐败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很多国家采取了错误的转型方式,结果导致了失败。我们采取的实际上是最好的转型方式,但是当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是最糟的方式,所以只要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一点,就认为中国经济快崩溃了,因为他们认为你既然采取了最糟糕的方式,经济怎么能够持续发展呢?所以我们讲,从1978年到现在,我们的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5%,但是并不是每年都增长9.5%,高一点可以达到11%、12%,低一点可以到8%。那么只要出现了增速放缓,就马上说你经济要崩溃了。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认识错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