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能够自动优化资源配置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50人论坛·北京)斯密曾经说过,个人追求利润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甚至大于他专心为社会做事作成的贡献.起初,我对这一点不大理解,以为是斯密故意夸大市场的作用.经过多年对于市场经济的观察和思考,我逐渐明白斯密的话是对的,而且并不夸大.
市场太复杂了.一个人究竟做什么事对国家和社会有利,实在是极难判断的.计划经济时代以为只要出力干活,为社会主义加砖添瓦,总是对国家有利的.其实不然.比如说,胶鞋已经生产得太多了(据说1979年时库存的胶鞋够全国用五年),再花人力物力去生产胶鞋明显是一种浪费.所以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创造财富的,有时劳动反而消灭了财富.那时还搞了许多无效投资项目,虽然经过层层审批,最后还是上了马.那些经办人员也都是有爱国心,一心想把国家建设好的正常人.为什么会出错?因为市场太复杂了,什么项目该批什么不该批,没有人说得清.再比如计划经济时代进出口十分混乱,该进口的商品在出口,该出口的又在进口.原因何在?因为没有市场价格,无法衡量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市场价格是唯一能够衡量比较优势的尺度.计划经济是一个有分工而没有价格的经济(计划价格是主观决定的,不能反映一物的稀缺性),必然发生分工的混乱,也就是叫一个人去做他不该做的事.不但国际分工错误,国内分工也处处出问题.各省粮食自给的政策限制了产粮大省的优势,逼迫没有产粮优势的省去生产粮食,又是一例.
市场经济居然把这个极难解决的问题毫不费劲地解决了.办法很简单,怎么能赚钱就怎么干.所以企业要利润极大化,而且个人也要利润极大化(单纯从财富生产的角度看).所以才有上面介绍的斯密的一段话.什么东西该进口,什么东西该出口,只要看做什么能赚钱.微观经济学证明了一条极其重要的规律∶当价格正确时,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是一致的(有一定的前提,如没有外部性).就是说,人们按照价格去追求利润时的行为,符合全社会生产更多财富的目标.所以市场经济要求人们追求利润,这成为判断在市场中人们行为的是非标准.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极大化,个人要为企业保值增值,这已经为大家所承认.但市场经济的这一规律也造成了道德标准的混乱.从财富生产的角度看,一切市场行为必须追求利润,但是钱决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目标,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我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他人和自己创造更多的快乐.
个人选择和社会选择具有一致性.这一结论有着根本的重要性.它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野之所在.计划经济认为个人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要使经济得到发展,必须限制个人利益,代之以统一的经济计划.而市场经济则认为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可以形成市场价格,人们按照市场价格去追求利润,恰好符合社会对每个人所提出的要求.正是这一为微观经济学所证明了的道理,使得全世界的市场经济在过去的二三百年中得到飞速发展.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物质文明,基本上是人们追求利益的结果,而不是对某个主义或信仰的追求.
有一个例子说明市场判断如何不同于普通的常识判断,而市场判断比常识判断更合理.前几年鼓励农民直接进城卖菜,减少中间环节,认为这样可以降低城市里的菜价.因而取缔了从事蔬菜贩运的商人,还建了许多方便农民进城卖菜的设施.但是这样的政策并不受欢迎,菜价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还升了.过了一阵蔬菜贩运重新活跃起来,菜价也恢复了正常.这个故事说明了社会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各方发挥比较优势的结果.菜农长于种菜,而拙于卖菜,这是勉强不得的.
再一个例子是买飞机票的事.在美国飞机票都在旅行社买,而不在航空公司买.照常识判断,在航空公司买应该比在旅行社买更便宜,因为少了一道中间手续.然而事实上在旅行社买的票反而比较便宜.原因是旅行社了解各个航空公司的航班座位的利用情况,他能通过机票打折引导旅客到有空座位加以利用的航班上去.换句话讲,旅行社重新配置了资源,提高了航班的座位利用率.其实蔬菜的配送中心同样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它能避免把同一种蔬菜集中发送到同一个零售点,造成烂菜.凡是有浪费存在的地方,消灭浪费就能产生利润,赢利的机会就会在市场上出现,就会有人利用这种机会.它往往比一般计划人员所能想到的更为实际.
2001.1.3
(中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