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一个忧虑、一个观点(2001.01.20)
作者:易纲    发布:2004-04-17    阅读:5274次   

一个忧虑、一个观点

易纲

  (50人论坛·北京)忧虑:减税还是增发国债?
  这个忧虑是对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这样一个政策组合的一点看法。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家依据最多的就是1996年日本的例子。1996年日本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当时日本增加了消费税,结果把日本的经济拉下来了,1997年底就不得不重新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的经济刚刚复苏,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继续,就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但是我要举一个相反的例子,这就是80年代初的美国。时值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的物价指数比较高,失业也比较严重,美国政府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在解决这个压力的时候,美国有两种选择。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多搞一些财政扩张性的项目;二是通过减税来减少财政支出。当时里根政府接受了供给学派的观点,采取了第二种思路,实行减税。当然,供给学派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受到很多批评,但现在美国经济的活力,美国企业的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里根政府80年代初期的这个减税计划。这个减税计划事实上相当成功。财政赤字在1981-1983年,连续三年都在增加,但是到了1984年,也就是竞选这一年,就业情况和经济情况都有好转,赤字相对缩小了一点。里根在他执政的最后一年,特别是最后11个月,经济好转得很快,所以他又连任了。
  我们面临这样两个例子。现在中国更多地是在讲日本的例子。我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在1998年是非常支持的,但现在有一点点忧虑。1998年以来我国每年税收增长1000亿,今年则增长了2000亿。如果看这些年的实际税收,相对于实际GDP则增长得更快。这样一个快速的税收增长和我们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是不协调的,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实际税收的负担使整个经济的负担在加重,另外一方面又花很多钱在财政支出上。你每收一元钱税收对社会财富所造成的损失是大于一元钱的,为什么?因为有一个税收成本,还有一个对企业在激励制度上的损失。你每收一元钱对社会的总体成本是大于一块钱的,而你每花一元钱所造成的财富效应和生产力的结果是大大小于一块钱的。那么在这么一个困难时期,长期这样不断地提高税收的比重,同时又加大增发国债,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有忧虑的。
  
  观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已经到达了最高点
  怎样看待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我最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接触了大量的案例,银行的不良资产可以说是过去十年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过去几年不良资产一直在上升的。我现在觉得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时点,就是我们的不良资产已经达到了最高点,如果政策得当,不良资产有可能从明年开始就会下降。
  有什么数据支持这个观点呢?这主要是商业银行过去一年来的变化。过去一年银行不再惜贷,整个贷款的增长非常快,1至11月份比去年同期多增3500亿。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主要是来自内部的动力。银行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贷款积极性,一方面是不良资产的划拨,特别是打消了商业银行1700多亿元的呆帐,实际上等于为其注入了相应的资金,流动性增强了;另一方面是抓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指标,使得各级银行有了贷款的积极性。当流动性宽裕的时候,发放贷款比上存到总行更划算。另外,贷款的增加主要投向在消费信贷领域,各个银行,不管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在发放消费信贷上都有很多金融创新。到今年年底,我估计消费信贷的余额会超过4000亿。如果按照10万亿元这个基数来计算,到今年年底我们的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是4%。美国相应的比例为40%左右,香港是55%左右。这样看来,在未来几年我们消费信贷的增长会更加的快。这个贷款投向的转变有深刻的贷款质量的含义,因为过去我们的呆帐主要发生在对工商企业的贷款上,它们都是法人。
  那么,个人消费信贷有没有风险呢?我想这个风险是有的,而且我们在强调各个银行怎样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但是我讲一个我们调查的结果。过去中国只是农村信用社向农民自然人发放贷款。最近18个月以来,我一直在研究农村信用社对农民贷款的呆帐有多高。研究的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对农村个人发放的贷款不管有没有抵押的,不良资产率较低。按时还本付息的占80%。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对乡镇企业、对人民公社过去遗留下来的贷款。对个人贷款,只要是他个人签字,按了手印,还款率是很高的。就是在最贫困的地区,我们的农民父债子还,欠债还钱这个概念是很清楚的。因此可以推论,虽然在消费信贷上也有风险,但是风险是比较低的。我们现在办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它的抵押担保手续都是相当健全。我保守估计,到“十五”末期,我们的个人消费信贷将超过贷款余额的12%,将来还会有增加。银行信贷结构的转变,为中国将来资产质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今年这一年里,中央银行在吞吐基础货币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的三个渠道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外汇贷款和政策性银行的粮食收购贷款。这三个渠道今年都在萎缩,今年用的最大的吞吐货币渠道是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渠道的市场化的自主性不断加强和刚性的不断减弱,也为商业银行将来不良资产的下降提供了一个外部条件  

(中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