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2021年工业和服务业形势回顾与2022年展望
作者:《经济研究》智库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发布:2022-02-15    阅读:1445次   


社科院经济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22-02-11 18:56


《经济研究》智库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反复等多重考验,工业和服务业继续稳定复苏,转型升级迈上快车道,新动能引领之势愈加清晰,出口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明显缓解。2022年,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工业和服务业复苏趋势将更加稳固,支撑国民经济高确定性恢复。

一、2021年工业经济形势回顾及2022年展望

  虽然受到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局地极端天气、芯片短缺、缺电限电等因素干扰,但在国家减税降费、保供稳价等措施的强有力推进下,2021年工业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复苏,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有调、调中显异”的态势。其中,“稳中有进”体现在“数量上有增”,总体、门类、行业和产品生产四个层面均实现较快增长;“进中有调”体现在“结构上有变”,表现为新旧动能之间新动能引领加强、内外需求之间出口带动增强、上下游之间下游利润回升;“调中有异”体现在“趋势上有异”,表现为在结构调整下,短期内工业复苏在行业、区域、企业之间出现明显差异化趋势。


  (一)“稳中有进”:总体、门类、行业和产品生产四个层面均实现较快增长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较2020年也加快6.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快于GDP两年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增速接近正常年份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长9.8%,占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是2011年开始制造业占GDP比重连续十年下降以来的首次回升。分季度看,受高基数、国内外疫情反复、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趋势。四个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4.5%、8.8%、4.9%和3.8%,虽然四季度同比增速继续下降,但当季两年平均增长5.5%,较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四个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7.3%、9.2%、4.6%和3.1%。从月度数据来看,工业复苏趋势在四季度其实是逐月回升的。10月、11月、12月当月增速分别达到3.5%、3.8%、4.3%,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5.4%、5.8%,保持了稳定恢复态势。


  从三大门类来看,均出现较快增长。2021年,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3%、9.8%、11.4%,后两者分别快于工业总体增速0.2和1.8个百分点,三大门类较2020年分别加快4.8、6.4和9.4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看,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6.6%、6.6%,后两者均快于工业总体水平0.5个百分点。

1.jpg

  从行业和产品生产来看,多数行业增加值和产品产量较2020年,甚至是疫情出现前的2019年有所增长。2021年,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增加值较2020年出现增长,增长面达95.1%;36个行业增加值较2019年增长,增长面达87.8%。其中,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10%的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4.8%、16.8%、16.0%、15.7%、12.6%、12.4%和10.9%。在统计的612种工业产品中,450种产品产量较2020年有所增长,占73.5%;409种产品产量较2019年有所增长,占66.8%。其中,产量同比增长超过10%的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风力发电量、金属切削机床、微型计算机设备、乙烯、太阳能发电量、核能发电量,产量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45.6%、44.9%、33.3%、29.8%、29.2%、22.3%、18.3%、14.1%和11.3%。


  同时,2021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也实现了近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77.5%,较2020年和2019年分别提升3.0个和0.9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2021年,采矿业产能利用率为76.2%,较2020年上升4.0个百分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8%,较2020年上升2.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产能利用率为75.0%,较2020年上升3.5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来看,化纤、石油加工、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

2.jpg

  (二)“进中有调”:新动能引领加强、出口带动增强、下游利润回升


  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动能引领作用不断加强。2021年工业复苏中的一大突出特征是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以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对工业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始终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全年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18.2%,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6%,自2020年11月份以来,连续1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分行业来看,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8%、18.3%、18.0%;分产品来看,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集成电路分别增长37.5%、37.0%、33.3%。同时,装备制造业同样稳中有升,全年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12.9%,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5.0%,为工业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分行业来看,装备制造业中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年平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且明显高于2019年水平;分产品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量各月均保持成倍增长,全年产量较2020年增长145.6%,而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微型计算机设备等主要产品也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44.9%、42.1%、22.3%。


  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完善,出口增长对工业复苏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随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完善,工业品出口持续较快增长,尤其在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我国工业品出口保证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同时,在国内需求走弱的情况下,工业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了工业持续稳定复苏的重要保障。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较2020年增长17.7%,而2020年该值为下降0.3%;两年平均增速为8.3%,即使在疫情前的正常年份也属于较高水平。分月度来看,1-6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处于较高水平,7月份虽有下降,但在8月份迅速回升,尤其是增速在四季度逐月加快,对工业复苏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分行业来看,2021年,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出口增长较快,分别较2021年增长64.6%、40.3%、40.3%、39.9%。另一方面,从PMI中的新订单指数的走势来看,虽然在2021年二季度和三季度新出口订单有所下降,但四季度重新回升,并且其仍位于收缩区间,也表明出口对工业复苏的拉动效应仍有较大潜力。

3.jpg

  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措施强有力推进,下游行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上下游利润结构有所改善。2021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0%,比2019年同期增长41.3%,两年平均增长18.9%。在41个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化工和石油加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以及医药、电子等行业是拉动工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力量;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制造业等下游消费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分别达到20.9%、12.6%、10.9%和17.3%。进入四季度后,随着国家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措施的相继出台和推进落地,下游行业成本压力继续得到缓解,行业间利润结构持续改善。11月份,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减轻了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利润的贡献开始增加,利润占规上工业比重合计达到57.4%,占比明显上升,结构趋向改善。分行业来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利润在11月份实现同比增长,较10月份增加3个,增长面有所扩大;有22个行业利润状况较10月份改善,其中中下游行业占比超过八成。


  (三)“调中有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展现出差异性趋势


  传统动能低位缓慢复苏,新动能高速增长的态势愈发明显。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工业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传统动能复苏步伐较为缓慢,但同时新动能对工业增长的重要性则愈发凸显。在传统动能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在2021年的增加值同比增速要低于2020年,分别下降0.4、4.4、2.6个百分点,更是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与此同时,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代表新动能的行业则不仅延续了2020年的快速复苏势头,同比增速在2021年均有所加快,2021年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4.8%、12.4%、12.6%、8.4%、16.8%、15.7%,增速较2020年分别加快8.7、4.0、2.8、0.5、3.0、3.1个百分点。虽然汽车制造业在2021年同比增长仅为5.5%,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45.6%,明显快于2020年17.3%的同比增速,也要远高于同期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产量的增长,后两者在2021年产量同比增长仅为5.7%和6.2%。同时,新能源汽车月销售量占比升至20%左右,带动国产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快速提高至44.43%。


  东部和西南省市工业增长势头强劲,西北东北地区复苏节奏慢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工业基础、行业结构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国内需求走弱、出口增长加快的背景下,各省市之间工业复苏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基本都位于东部和西南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其中增速前五位的北京、湖北、浙江、贵州、江苏分别达到31%、14.8%、12.9%、12.9%和12.8%,而山西和福建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要快于全国全年增速。同时,西北和东北地区所有省份在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都要慢于全国水平的9.6%,其中辽宁和吉林(1-11月)仅有4.6%和4.3%。从行业来看,根据已公布数据,北京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10%和89.2%,远高于其他地区。


5.jpg

  私营和小型企业经营压力有所缓解,恢复速度明显加快,但仍面临突出困难。2021年,规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不仅快于2020年6.5个百分点,也要高于同期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时,随着政府助企纾困力度加大,针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金融扶持、清理拖欠应收账款等政策显效,加之近期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有所缓解,小微企业在四季度的表现有了明显改善。据小微企业问卷调查显示,2021年四季度,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和一般的小微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例合计达到81.7%,较2020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比例为26.5%,比2020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显示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恢复。但也应该看到,相比于大型和中型企业,当前小型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12月份小型企业PMI未能延续11月份上升势头,再次下降2个百分点至46.5%,为年内最低水平,而同期大中型企业PMI则出现上涨,表明12月份多地疫情反复对于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负面冲击,小型企业复苏基础并未牢固。同时,分项指数表明,小型企业除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外,其余PMI指数均低于50%,位于收缩区间,景气水平依然偏弱。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12月份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8%和51.7%,高于11月份1.2和1.3个百分点,表明近期大、中型企业市场需求恢复有所加快,也凸显出小型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最为突出。

6.jpg

  (四)2022年工业经济展望


  2021年,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转型升级加快,企业生产经营得到明显改善。2022年,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保供稳价、减税降费等保障措施扎实推进,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的趋势将不会改变。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先行指数反映出2021年四季度以来工业复苏的市场预期持续改善,供需两侧压力进一步得到缓解,制造业PMI在扩张区间继续上涨,新订单指数也持续回升;二是随着芯片短缺问题的缓解,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继续加快,新动能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为工业复苏提供强劲支撑;三是受替代效应与海外出口订单转移等因素带动,工业出口将表现出强劲增长,出口交货值增长继续保持韧性,维持在相对高位水平。


  从不利因素看,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将对工业生产带来明显波动,不仅造成国内消费增速持续走弱,无法有力推动工业恢复,也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多环节受阻,一些堵点卡点仍较明显,同时部分下游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市场预期趋弱。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疫情逐渐恢复,一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生产订单可能会逐渐流回印度、东南亚等地,2022年出口交货值增速较2021年可能会有所下降。


  因此,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和支撑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稳增长、促发展政策的持续发力,2022年工业复苏稳中有进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工业生产强度将继续提升,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应高于2021和2020年两年平均增速,但考虑到疫情影响、基数效应以及消费和投资需求依然偏弱等问题,预计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7%左右,尤其是2022年一季度工业经济仍然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国内供需两端约束仍在。若国内外疫情的负面影响能够在上半年减退,工业复苏或将迎来更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速将达到7.5%左右。

二、2021年服务业经济形势回顾及2022年展望

  2021年,面对国内多轮疫情反复、局地雨水灾害等极端天气挑战,服务业仍然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尽显强大韧性,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从总体来看,服务业始终保持稳定恢复,表现在增长快、出口多、贡献大;从结构来看,服务业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表现在新动能持续激发、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两业融合继续深化;从趋势来看,服务业继续复苏的动力和阻力并存,表现在预期好、潜力大、信心足,但也面临着波动大、恢复难的问题。


  (一)保持稳定复苏:增长快、出口多、贡献大


  增长快:服务业增加值逐季度递增,同比增速与全国GDP增速持平。2021年,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并未停止,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多地多轮疫情散发多发,对服务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干扰尤为明显,但服务业展现出了十足韧性,始终保持稳定复苏态势。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609680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5.0%,两项数据与全国GDP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分季度来看,按照不变价计算,服务业增加值延续了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的增长趋势,2021年一季度至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逐季度增加,分别为143162.1、146637.5、149524.1和157800.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6%、8.3%、5.4%和4.6%,环比增速分别为8.1%、2.4%、2.0%和5.5%。同时,在微观层面,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也保持稳定恢复。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0.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3.9%,10个行业门类均实现盈利。

7.jpg

  出口多: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且服务业出口增速快于进口,贸易逆差大幅减少。1—11月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6767.8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服务出口22364.4亿元,同比增长达到31.5%;服务进口24403.4亿元,同比增速则只有2.6%;此消彼长,贸易逆差同比下降69.9%,大幅减少4731.2亿元。同时,服务业全年实际使用外资9064.9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78.9%,较202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表现亮眼,贸易量快速增长。1—11月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总额20428.3亿元,同比增长13.5%。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也呈现较快增长,而金融服务的进口也出现快速增长。


  贡献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稳定器”作用明显。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二产业13.9、16.5和1.4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一季度至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8.5%、54.8%、53.8%和51.6%。分行业来看,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1.3%、12.1%、14.5%、17.2%,也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5、2.3、4.7、7.4个百分点。


  (二)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激发、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两业融合继续深化


  新动能持续激发:高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快速增长,相关企业稳步成长。疫情防控下线上服务需求增加,加速服务业信息化转型,激发服务业新动能快速增长,尤其是非接触型服务业表现亮眼。分行业来看,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较2020年分别增长17.2%和4.8%,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7.7%和5.3%。在微观层面,从企业营收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1-11月份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6%、18.1%和17.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4.8%、14.5%和13.1%,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两年平均增速4.0、3.7和2.3个百分点。

8.jpg

  新兴领域不断涌现:新业态蓬勃发展,冬奥会推动相关产业增速加快。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实践中与更多服务业场景加速融合,新需求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助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较2020年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13.4%,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快递市场规模也加速扩张,行业发展迈上千亿新台阶。2021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083亿件,较2020年增长29.9%,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对全球市场增长的贡献率超50%。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引燃冰雪运动热情,冰雪产业发展明显提速,1-11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1个百分点。


  两业融合继续深化: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服务业与制造业持续融合、互促共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高效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在2021年的年均值位于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1-11月份,工业软件发展迅速,相关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0.1%,较2020年同期加快7.6个百分点,占软件产品收入比重达9.7%,较2020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同时,1-11月份,规模以上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5.6个百分点。


  (三)复苏的信心和阻力并存:一方面预期好、潜力大,另一方面波动大、恢复难


  复苏的信心:预期好、潜力大。服务业经营活动恢复步伐有所加快,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在2021年12月份上涨至52.0%,较11月份上升0.9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临界点,航空运输、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保持在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继续快速增长。同时,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远高于全部服务业投资增速,表明市场对于服务业新动能的发展具有较高预期。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较2020年增长7.9%,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5%,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8个百分点。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2%。

9.jpg

  复苏的阻力:波动大、恢复难。下半年,疫情散发多发,打乱服务业复苏节奏,复苏难度和不确定性随着疫情反复不断增加,尤其年末奥密克戎变种毒株在国外的传播对国内疫情防控带来较大压力。在此背景下,随着疫情持续越久、反复次数越多,每次疫情结束后服务业复苏难度都将加大,服务业复苏表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2021年7-8月份多地出现疫情后,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明显下降,由6月份的10.9%下降至8月份的4.8%,9月份虽有所恢复但也只是略高于5%。即便考虑去年同期基数影响,疫情多次反复也明显增加了服务业复苏的难度,9月份以后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要明显低于上半年,而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在进入四季度后更是降至4%以下,远低于前三季度水平,表明疫情反复导致短期内服务业复苏难度不断加大。


  (四)2022年服务业经济展望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冲击减弱,内需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服务业将继续稳定复苏。从短期来看,一是先行指数反映出服务业复苏的市场预期有所改善,2021年9月份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始终位于扩张区间,且12月份出现明显上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也表明多数企业对2022年初服务业市场发展预期有所改善;二是分行业来看,金融业、铁路运输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和邮政业等行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高于60%,尤其是金融业活动保持活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也在不断增强;三是在更加严格的疫情防控下,接触型服务业有所恢复,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在12月份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服务业的平稳恢复;四是近期保供稳价政策推动投入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成本压力明显缓解。但也应该看到,疫情依然对服务业供需两端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疫情散发多发导致部分服务业需求相对偏弱,服务业整体复苏基础仍待进一步巩固。2022年,虽然仍不能完全排除疫情对部分服务业的干扰,但随着疫苗接种持续推进和防疫措施更加精准,疫情对相关服务行业的干扰将逐步趋弱。


  因此,综合上述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随着扩内需、稳预期、转动力政策的持续发力,2022年服务业复苏基础将更加牢固,稳定复苏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也会高于前两年平均增速,但考虑到疫情影响和基数效应,预计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6.5%左右。相对于工业来说,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更加明显,潜力也更大,若疫情能够更早得到控制,负面影响在上半年减退,服务业供需两端压力将得到较大缓解,尤其是被抑制的市场需求得以释放,将助推服务业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速达到8%左右。(参考文献略)


  课题负责人:黄群慧

  执行负责人:杨耀武

  课题组成员:刘洪愧、李天健、孙小雨、贺 颖、周慧珺

  本报告执笔:李天健

(编辑:刘益建、张佶烨;责任编辑: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