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稳定宏观经济,协同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作者:王一鸣    发布:2022-02-16    阅读:2493次   



01
2022年经济工作牢牢把握“稳”的基调极其重要

2022年经济工作将把稳定宏观经济放在优先位置。牢牢把握“稳”的基调,是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


是从容应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的需要。当前,新冠疫情仍在持续蔓延,疫情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变量,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疫情再次反弹,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艰难。疫情冲击全球生产和物流体系,产业链供应链紊乱短期内难以缓解,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保持高位,主要国家通胀中枢水平抬升。


美欧主要经济体加快启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步伐,美联储2021年12月5日宣布加倍缩减购债规模,预期从2022年开始加息。美联储加快缩表进程,将加剧基本面比较脆弱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并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疫情冲击的不对称效应和疫情后“双轨复苏”,还将加剧本已上升的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必须牢牢把握“稳”的基调,做好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准备,在风云变幻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需要。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9.8%,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和主要经济体增速,全年经济总体上实现增速较高、通胀较低、就业较多的良好局面。


但也要看到,2021年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这既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因素,更有市场预期变化的影响。内需恢复仍不充分,消费和投资增势减弱。随着外贸出口超预期增长势头减弱,迫切要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供应链受到外部冲击,“缺芯”“缺柜”尚未缓解,保供稳链压力仍然较大。中小微企业受成本和市场的两头挤压,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市场预期不稳。个别大型房企出现债务违约,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压力增大。有效应对三重压力,必须把握“稳”的基调,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改善市场主体预期,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02
稳定宏观经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面政策组合。落实好这一揽子政策,关键是要协同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明确了2022年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提升效能,就是要提升财政政策对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在需求收缩的情况下,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注重精准就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022年要实行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同时,要在政策实施中把握好可持续原则量力而行。此外,会议还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企业和民间投资,就可以在基建投资和其他投资、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在外需扩张放缓的同时,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前不久,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大约1.2万亿元资金,这个政策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


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我们也要看到,在市场预期弱化的情况下,企业融资需求有所下降。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有效稳定市场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扩大、产业体系更趋完备,经济运行的系统性、复杂性大幅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避免局部政策叠加造成负面效应。


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避免用行政性办法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搞运动式、“一刀切”。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不把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只有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遵循经济规律,才能更好地稳中求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作者: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