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独特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创新向善”。其中,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本质的特征要求,向善是企业家精神最精准的时代内涵。作为动态演进过程,企业家精神从1.0 到4.0,内涵不断深化、层次不断提升。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则是在“创新向善”的基础上,由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所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可从生产要素论、核心能力论、竞争优势论、时代呼唤论四个方面加以考量。打造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个体层面,从先天到后天;企业层面,从个人到团队;社会层面,从制度到文化。 关键词 创新向善 企业家精神 社会责任 作 者 李海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杜爽(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李凌霄(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刊 期 《财经智库》2022年第1期 (一)传统认知 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1755)最早将“企业家”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研究,几百年来,“企业家”历经角色变迁、地位沉浮,对其认知主要聚焦在以下三方面。 企业家是勇于创新和打破均衡的人。Schumpter(1934)首次系统强调了企业家的创新者角色,他认为企业家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通过破坏旧的均衡体系推进经济增长的人。因此,企业家的职能不仅仅是进行常规性管理或决策,经理人员不是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从事创新从而推动生产增长的经理人,才能被称为企业家。Baumol(1993)认为,企业家在整个市场上起到了传播和加速采用新技术及新创意的作用。企业家不断试图偏离公众认识,希望为经济活动带来各种变化,通常这些变化能够改善效率、增加生产并刺激经济增长。 企业家是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人。Marshall(1961)最早指出,作为生产要素卖方和产品买方之间的中间人,企业家“冒着”或“承担”营业的风险,把事业所需的资本和劳动力收集和结合起来,做出完整的一般计划,并对事业的细枝末节部分进行监督。Schultz(1975)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指出,企业家具有规避经济风险和处理非均衡问题的能力,通过发现潜在机会,重新配置资源,使经济恢复正常发展。Knight(1921)将企业家赋予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强调企业家进行管理和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后果的重要职能。Knight 将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推测的不确定性,可称为风险,是可以通过保险来抵消的;另一种是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是不能保险的。他认为,不确定性才是证明企业家作用的依据,正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才需要有人承担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后果,于是那些愿意承担这种后果的人就成了企业家,企业家报酬就是因为其承担不确定性而获得的剔除生产要素后的会计剩余。 企业家是识别和捕捉市场机会的人。Mises(1990)刻画了动态的市场过程理论,对他而言,市场是一个企业家过程而不是固定的状态,市场能够激发企业家对这些变化的觉察能力。同时,他强调企业家的选择完全根植于对消费者偏好进行的预测。Kirzner(1973)从信息不完全和分散知识的视角论证了企业家过程,他认为现实经济中的行为人不能完全掌握所有交易信息,而企业家凭借“企业家要素”迅速发现对买卖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机会,并作为中间人参与并促成交易。他认为这种“企业家要素”就是企业家的警觉,警觉的范围既包括发现现存条件下尚未被利用的机会,也包括发现未来条件所创造出的机会。Casson(1982)认为企业家是对稀缺资源配置作出判断的人,企业家的职能是利用自身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优化稀缺资源的配置,企业家是一个“市场创造者”,通过“创造性判断”实现创新、套利并制造市场。 (二)现代认知 时代发展赋予企业家新的内涵。基于实践概括,企业家是资本家、思想家、革命家、社会家、政治家和战略家。 企业家是资本家。按照传统理念,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现代理念则是没有多少钱也能办多大事,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四两拨千斤”,把一千万做成一个亿、几十亿,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用别人的钱,用明天的钱;一切都是资本,不仅用别人的金钱,还用别人的时间,别人的思想,别人的一切。资本不同于资产,很多企业是有资产无资本,所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资本家,不是拥有多少资源,关键在于能够整合多少资源,整合能力是其核心能力。整合胜于拥有,从追求所有权转向追求使用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使企业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超常规、指数型发展。 企业家是思想家。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表层看来,利润是干出来的;终极层面,利润是想出来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家重在把资源变成财富,有中生有,附之有中生无,即把有形的资源变成有形的利润,变“小有”为“大有”,在此过程中附带产生些许无形的思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重在把思想变成财富,无中生有,加之无中生无;即把无形的思想变成有形的利润,在此过程中思想创造更多思想。有中生有,是下位解;无中生有,是上位解。N 层次的问题要到N+1 层次上求解,即实践层面的问题要在思想层面求解;这样,才有大解、根本之解。出路来自思路,思路来自思想,思想来自思维;只有在终极层面求解,才能一下子看透事物的本质。无形高于有形,无形统治有形,最终无形化为有形。 企业家是革命家。解放思想,黄金万两;思想解放,万两黄金。利润是解放思想解放出来的。昨天的成功思想,可能成为今天的发展障碍,思想需要与时俱进。因此,企业家必须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革命。要想不被别人打倒,首先自己打倒自己;只有内部不断自己打倒自己,到了外部才能永远不被别人打倒。战胜别人的人叫英雄,战胜自己的人叫圣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战胜自己,内圣外王。时代是思想之母,当今时代,世界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国内看,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从非数智化发展转向数智化发展;就全球看,中国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即从过去的跟跑到现在的并跑乃至在部分领域领跑,开始进入“无入区”。这样一来,企业家原有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必须全面、系统更新。今天不换脑袋,明天就要换人。在新时代,革命不是砍脑袋而是“换脑袋”。 企业家是社会家。从经营社会的视角经营企业。做企业有两个层次,一是就企业做企业,重心在内部;二是跳出企业做企业,重心在外部。就后者而言,这是因为更多资源、更低成本、更大利润来自企业外部。从整合内部资源转向整合外部资源(社会资源),从打通“小周天”转向打通“大周天”,以此实现从有限发展转向无限发展。基于需求侧的视角,则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经营企业社会责任、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德鲁克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为社会解决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商业机会。企业就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解决社会问题越多、越大,企业发展就越好、越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就是要为社会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企业家是政治家。天人合一。天是时代,天是大势,天是趋势,天是政治。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大势同一场域,趋势取代优势。聚焦国之大者,包括国之大计、国之大要、国之大局、国之大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企业家要顺应大势、对接大局,围绕人民中心,胸怀“两个大局”,基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企业家要懂政治,讲政治,用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通俗地说,企业家要读《人民日报》、看《新闻联播》,从中发现利润区、培育增长点。没有某一企业家的时代,只有某一时代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战略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先在思想层面完胜,再在实践层面完成;实践未动,思想先行;未战先胜,谋局、做局、布局、破局,用管理学语言讲,“局”就是体系。利润来自思想,把思想物化成体系。因此,利润来自体系。有了体系以后,就可实现:从一次劳动一次收益转向一次劳动多次收益、一次劳动终生收益、一次劳动多代收益。要想打造体系,企业家要有大历史观、大未来观、大大局观、大全球观和大系统观。多维度求解,异质化求解,虚拟化求解,高维度求解,悖论式求解,体系化求解,动态化求解。 (一)企业家精神最本质的特征要求:创新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创新开始从模仿创新转向原始创新,从迭代式创新转向颠覆式创新,伴随更多的“从0 到1”原创成果的涌现,创新进入“无人区”。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家精神最本质的特征要求。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围绕技术、产品、运营管理、组织形态、体制机制、业态模式等多方面、多层次展开。创新1.0,包括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例如,“数智化”条件下,企业家通过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群”的创新应用,实现产品形态从硬件到软件的“去物质化”过程(李海舰、李燕,2020)。创新2.0,包括运营管理创新、组织形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例如,通过将企业融入社会,从经营社会的视角经营企业(李海舰、郭树民,2008);通过对信息技术、虚拟空间、虚拟运作和核心能力的运用,将企业打造成小实体大虚拟、小规模大网络、小核心大外围、小脑袋大躯体的无边界企业(李海舰、陈小勇,2011 ),形成内外部一体化的商业生态系统(李海舰等,2018);通过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的发展演进,将企业打造成内外一体化、虚实一体化、纵横一体化、竞协一体化的智慧型组织;通过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从物联网到智联网的发展应用,将企业打造成生态化共生型组织(李海舰、李燕,2019)。创新3.0,包括产业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例如,“新技术群”驱动下的“数智”产业化和产业“数智化”,以及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尾部经济、体验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全时经济、空间经济、平台经济、生态经济等新形态的涌现(李海舰,2021)。创新4.0,包括思想创新、思维创新等,出路来自思路、思路来自思想、思想来自思维,思想思维创新是企业家最基础、最根源,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一环。企业家认知方式上的错误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有什么样的先进思想思维就有什么样的先进企业,大企业家都是大思想家。 从创新1.0 到创新4.0,企业家创新从微观层面到中观层面再到宏观层面不断延展,创新内涵不断丰富,只有将不同层面的创新融会贯通、协同推进,形成体系化创新,打造系统性竞争优势,才能迸发出更具革命性、创造性和可持续的企业家精神,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创新实践,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的充分转换和有机统一。 (二)企业家精神最精准的时代内涵:向善 向善体现为企业家对行业、社会、国家和全球的责任、使命、胸怀和担当,是对企业逐利的升华与重塑,是企业经营背后的“商业文明”。要将向善作为企业家一切活动的动机和出发点,在发展过程中,基于企业但又跳出企业,站在行业层次、社会层次、国家层次和全球层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为人力资本的企业家精神——创新,可有创新1.0、创新2.0、创新3.0、创新4.0。同样,作为人格资本的企业家精神——向善,也有向善1.0、向善2.0、向善3.0、向善4.0。向善1.0,即企业家诚信守法。诚信意味着内外兼修、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对于企业家而言,诚信守法不仅是一种优秀品质,更是责任担当;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创业准则;不仅是一种社会声誉,更是无形无价的竞争资源。向善2.0,即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资本家是赚钞票的,除了钱就是钱,社会责任很淡;实业家以社会责任为本,向国家上缴税收,为民众解决就业,企业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把解决社会问题和获取经济效益一并打通,把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融为一体,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更好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使财富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向善3.0,即企业家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企业家必须持有的坚定信念,要将企业发展放到国家发展大局和时代发展大势中进行考量,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勇于为国家分担责任,在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向善4.0, 即企业家的国际视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将企业命运和人类命运交织融合,为世界繁荣、人类幸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企业家的“向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行业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企业家向善的层次不断提高,向善的格局不断扩大。 企业家只有将创新和向善打通,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双向赋能,做到“创新向善”,才能使创新更有价值,使向善更有力量。如果创新代表“专”, 向善则代表“红”,创新向善则为“又红又专”;如果创新代表“艺”,向善则代表“德”,创新向善则为“德艺双馨”;如果创新代表硬层次的“能力”,向善则代表软层次的“动力”,创新向善则为“能动合一”。综上,如果创新代表“人力资本”,向善则代表“人格资本”,企业家精神则是人力资本和人格资本的有机统一。 (三)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4.0 版 1. 企业家精神1.0:从性格使然到品格驱动 (1)性格层面。一是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在本质上体现为创新精神,Schumpeter(1934)将企业家界定为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企业家的天职就是创新,创新活动贯穿于企业家的日常经营活动之中,而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策动力量”。Drucker(1985)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思想,他将企业家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首创精神,是一种寻找、创造并开发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出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本能本性本然,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有前瞻性认识,且身上有着永不熄灭的创新激情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永远的自信和乐观,能够把企业打造成一个高通量的创新机器,不断有新的投入、有新的产出,引领企业持续创造价值、创新发展。同时,企业家的创新通常是有准备的,过去所说的“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就是因为创新有着巨大风险,而企业家的创新通常不是盲目创新,而是有效、有目的的创新。二是冒险精神。企业家在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Cantillon(1755)和Knight(1921)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承担联系在一起,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处理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没有敢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就是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的人,所谓企业家精神的本来意义就是率先承担风险的责任,克服不可靠性这一障碍的决心比任何人都坚决果敢(池本正纯,1985),“目光远大的企业家从不畏惧采取大胆的行动来实现其‘宏伟的、大胆的、冒险的目标’”(吉姆·柯林斯,2009)。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的天性,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是企业家的必备素质,不去探索、不去冒险、不去发展,则风险更大,敢于冒险才能化解风险并抓住风险中蕴藏的机遇,企业家通常对市场机会高度警觉,且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善于在不确定性情景下做出正确选择。三是工匠精神。企业家的工匠精神包括敬业、执着等内容。敬业精神是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支柱,创新事业成为企业家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创新事业的忠诚和责任,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杜绝任何细节缺陷的“匠人精神”,是企业家的“顶峰经验”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家获得持续动力和幸福体验的根本,“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人是为了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生存才经营事业”(马克斯·韦伯,2010)。执着精神体现为企业家追求极致、追求卓越,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疯子、傻子、偏执”都是企业家身上的标签,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创新,促进持续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2)品格层面。一是契约精神。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包括诚信、守法等内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发现对交易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机会,并作为中间人参与其中,发挥推动市场过程的作用,在不完全信息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家若缺失契约精神,将引致极大的道德风险,在增加交易成本的同时,浪费社会资源(Kirzner,1973)。正如Freeman(1984)所言,“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的条件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二是合作精神。真正的企业家具有宽容之心、厚德载物,其实质是擅长合作。企业家的合作行为,是企业家和其他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交换和传递资源的过程,通过合作,整合扩大知识和信息的资源规模,提升效率,且合作行为要扩展到企业内部的各个员工、社会层面的各个部门,不断扩大合作网络,最终打破企业组织边界。特别在重大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更需要企业家实行“集体行为”, 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创新合作方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共生共赢,获取生态价值,使企业实现跨越式成长、智慧型发展。三是蜘蛛精神。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超人(Superman),而要成为蜘蛛人(Spiderman), 练就强大的“连接”能力和“织网”能力,在“织网”过程中获取资源支撑、商业机遇等企业发展所需“食物”,打造企业强大的关系网络。企业家的织网意识和织网能力推动企业网络保持动态发展,且呈现较强的网络外部性,随着网络密度的提升和网络规模的扩大,企业家的“织网”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最终形成企业独特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四是革命精神。从系统观看,面对残酷的商业竞争环境,从企业家到每个员工必须全员学习、团队学习、持续学习、终生学习,“企业家精神的首要之处在于公司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也就是要跳出‘思维的框框’”(沙伦·奥斯特,2004),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革命,进而促进全社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加速整个社会的进步。大企业家都是大革命家,能够以坚定的战略意志面对激烈的观念碰撞,以足够的战略定力接受不断的探索试错,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市场洞察能力、战略决断能力、推动执行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2. 企业家精神2.0:从企业层面到社会层面 (1)履行社会责任。从初级社会责任到中级社会责任,再到高级社会责任,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从直接利益相关者到间接利益相关者再到超利益相关者。一是初级社会责任——对股东和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为股东提供回报(利润和非利润),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对员工负责,为员工提供收入保障,使员工收入达到合理水平;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在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保障员工权益;为员工提供福利待遇,全面关心员工生活;为员工提供教育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知识体系,帮助员工挖掘自身潜能;为员工提供休闲时间,充分体恤员工艰辛。二是中级社会责任——对客户、政府、社区、环境等负责。对客户负责,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及时完成客户要求,为客户创造价值、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政府负责,稳定生产,解决就业,依法纳税。对社区负责,投资修路、修桥、建学校等,方便社区居民,促进社区稳定。对环境负责,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三是高级社会责任——从事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初级、中级社会责任更多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体现为企业自身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而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企业必须履行道德、伦理、慈善等社会义务,即服务于与企业利益无关但与社会发展利益相关的超利益相关者,把个人事业、利益、价值上升到社会事业、利益、价值,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伸张社会公平正义,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利益最大化”。 (2)经营社会责任。从承担社会责任到经营社会责任,从响应性社会责任到战略性社会责任。经营社会责任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内涵截然不同,承担社会责任是被动响应,企业仍把获取最大利润作为终极追求,而经营社会责任是战略选择,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企业使命,把履行社会责任视为企业财富,将公司战略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利润只是企业家经营社会责任的“副产品”, 即“跳出利润谈利润”。例如,老牛基金会的“三大使命”为捐助“三农”、捐助教育和捐助医疗。首先是捐助“三农”。通过捐助奶农,使企业和奶农成为利益共同体,获得奶源,“得奶源者得天下”,即通过公益手段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其次是捐助教育。对全国人民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全国人民喝奶,“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即按照政府所鼓励的方向调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从“菜肉乳”到“乳菜肉”,以此做大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后是捐助医疗。如果利益相关者发生重大疾病需要医疗费用,则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手术费用,此为经营人心、锁定人心,可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深度信赖,让他们不仅为企业“卖力”,而且为企业“卖命”。这里,企业通过树立社会战略观,将公司战略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付出潜在成本,将资源、市场、人心牢牢控制,获得长久性、可持续性收益,将自身有形且有价的资本转化为可延展性、可穿透性的无形且无价的资本,如品牌形象、社会关系、企业声誉、企业文化等,在无形资本增长的同时,再通过战略联盟、虚拟运作、资本运作、体系运作等方式实现有形资产更大扩张,提高有形资产的可再生能力,通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本的相互转换,在“有中生无、无再生有......”的循环往复中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李海舰、原磊,2005)。 (3)引领社会责任。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要和新发展紧密结合,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企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一是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叠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如果说40 多年来,企业家在实现高速增长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新时代的企业家更应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正如中化集团提出的“科学至上”原则,企业没有新技术不投资,没有新产品不投资,不再去做无谓的并购和扩大规模,而是以技术进步作为主要发展标准,推动企业向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更有效率的发展。面对当前阶段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局面,除了保持有形要素资源投入之外,更需要激活企业家精神这种十分稀缺且潜力巨大的无形资源要素,通过将企业家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优化企业要素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提升企业创新活力与动能。同时,通过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以创新为动力带动社会广泛就业,重塑行业格局、解决过剩产能等问题,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三是更加公平的发展。企业家在创造财富后,应进一步共享财富、回馈社会,通过公益和慈善手段,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为国家落后地区、发展落后环节、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帮扶,推动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更加平衡地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四是更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家树立绿色生产观,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恪守法律法规,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摒弃为了追求利润不顾资源约束和环境代价的短视行为。同时,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融入更多绿色元素,推出更多绿色产品,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同共进。这样就可在2030 年前碳达峰和2060 年前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五是更为安全的发展。做到对关键技术的把握,为国家“卡脖子”环节提供有力支撑,努力补齐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断点、盲点、堵点,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上述五个方面可能存在矛盾和制约,彼此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均衡,它们不是单选题、多选题,而是全选题,企业家要多维求解、系统求解,通过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将五个方面变对立为统一。 3. 企业家精神3.0:从经济考量到政治考量 企业家精神3.0 进一步将企业家精神的界定从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拓展到政治学领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离不开时代,离不开政治,企业家懂政治、讲政治、用政治成为一种客观必然。因此,新时代的企业家要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政治大局,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企业家所具有的政治思维体现在:一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产品参与全球竞争,应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大企业努力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链主、供应链的纽带、价值链的枢纽、创新链的领头,中小企业努力做到“专精特新”,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是打造时代引领企业。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每个企业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企业家应主动适应时代浪潮、抓住时代机遇,将企业发展与国家繁荣和民族兴盛放在同一场域、同一频道共振共生,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善于从“势”中谋划,敢于从“变”中把握,抢抓发展机遇。放眼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汹涌而至,那些占据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优秀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在所处行业建立起牢固的核心竞争优势,并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带动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也必将是未来中国企业的主题,谁抓住了这个趋势、顺应了这个天时,谁就能够成功抓住未来。三是打造为民服务企业。做企业归根到底为了人,企业是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企业爱人,企业始于人、止于人。企业家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顺应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痛点”问题作为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4. 企业家精神4.0:从一国范围到世界范围 企业家精神4.0 进一步将企业家精神拓展到全球视野和人类发展的层面,这需要企业家具备全球观和未来观。一是把解决中国问题置于全球大背景中加以考量。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各国利益日趋交融、命运更加休戚与共,更需要企业家以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谋划企业发展, 打造全球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立足国内市场,挖掘内需潜力,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在繁荣国内经济的同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同时,通过外循环优化内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二是基于全人类的需求考量企业发展。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全人类的共同企盼,以解决全人类共同的问题为己任是企业家精神的终极体现。企业家要在实现人类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要将企业家精神融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识,做好世界公民,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伟大公司,造福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这应成为企业家孜孜不倦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通过多种形式提到“企业家精神”以及与这一概念相关的内容。本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出2012—2021 年的相关资料,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资料库。采用扎根研究方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相关论述进行译码和分析,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性译码、选择性译码对资料信息进行层层深入地抽象与归纳,发现核心范畴,最终形成理论。 (一)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是现象归纳、概念界定以及发展范畴的过程,即将资料所反映的现象贴上概念化标签,以便明确范畴,实现研究的进一步聚敛(Patton, 1990)。为了不遗漏较为隐蔽的概念,本文首先从资料库中剔除与企业家精神无关的内容,再综合运用逐行、逐句、逐段的译码方式,确保资料中与企业家精神相关的初始概念完整而自然地涌现。经过概念化处理,共抽取出345 个与企业家精神相关的初始概念。为形成能够进行理论研究的范畴,进一步对初始概念进行提炼抽象,将重复的、关联的、无序的初始概念重新组合,聚拢为抽象层次更高的30 个初始范畴。 (二)主轴性译码 通过开放性译码得到的初始范畴只是对资料的初步归纳,初始范畴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尚不明晰,需要进一步进行主轴性译码,通过对初始范畴继续归纳总结,剖析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度提炼出若干个含义更为广泛且聚焦的主范畴。本文沿着Strauss 和Corbin(1998)提出的范式模型,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为/ 互动策略—结果”的分析思路连接各个初始范畴,根据不同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将30 个初始范畴纳入5 个主范畴中,并形成理论逻辑。具体过程见表1。 1. 爱国 爱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也是新时期企业家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所必需的使命担当(因果条件)。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家爱国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内核一致,即企业家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与国家大局和时代大势同频共振(现象)。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家政治思维,传承老一代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发挥党员企业家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对企业家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脉络)。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要发挥核心带头作用,成为爱国爱党的典范(中介)。新时期,企业家要进一步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争创一流企业、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服务和一流文化,不断增强企业自主能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壮大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行为/ 互动策略)。企业家只有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和影响力,才能提升综合国力,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结果)。 2. 创新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和机同生并存,是挑战亦是机遇,企业家若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只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转危为机,抓住时代机遇(因果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现象)。为更好地激发新时代企业家敢闯敢干的创新劲头,要加强对企业家权益的保护,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建立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完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建立鼓励创新的审慎监管方式,健全宽容失败的有效保护机制,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社会舆论氛围,更好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脉络)。在鼓励企业家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创新政府职能,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更好发挥企业家的智慧,同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一企一策”更具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应对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中介)。新时代的企业家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通过多元化创新策略,全方位开展企业创新活动,持续推进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全面增强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强大的创新主体,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效率(行为/ 互动策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只有不断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才能更好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结果)。 3. 诚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调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没有诚信寸步难行,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因果条件)。当前,部分企业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经营不规范、不稳健甚至不合规合法的问题(现象)。要进一步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和警示教育,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倡导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社会风气,督促企业家自觉诚信守法、以信立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脉络)。为更好督促企业家诚信守法经营,优化政商关系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光明磊落、坦荡真诚同企业家交往,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守住交往底线、防范廉政风险,要同企业家建立真诚互信、清白纯洁、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中介)。企业家要增强自律意识,将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融入骨子里,严格规范自身言行,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主动抵制逃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亏心事(行为/ 互动策略)。企业家要在诚信守法方面做社会表率,为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净化社会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多做贡献,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的提升(结果)。 4. 社会责任 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同时,企业家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其特有的社会形象和示范效应,企业家要珍视和维护好自身社会形象,做回报社会的典范(因果条件)。从社会发展现状看,企业家在社会扶贫、改善民生、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公益慈善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值得充分肯定。同时,伴随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部分企业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经营比较粗放,热衷于铺摊子、上规模,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稳健甚至不合规合法的问题,企业家肩上的责任依然很重(现状)。要加大教育培养力度,强化企业家履职尽责意识,总结优秀企业家典型案例,对履行责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优秀企业家,予以表彰和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脉络)。尤其要发扬老一辈企业家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通过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让青年企业家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中介)。新时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具有多层次内涵,首先要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坚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参与光彩事业、精准扶贫和公益慈善事业,克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富而有德、富而有爱、富而有责;同时,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企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地发展(行为/ 互动策略)。通过全面践行企业家社会责任,更好服务社会,更好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结果)。 5. 国际视野 当今世界局势多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只有不断拓展企业家国际视野,才能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更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因果)。从当前形势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只有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自我封闭只会失去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己(现象)。因此,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尊重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以规则为基础,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革过程应充分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脉络)。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支持经济全球化发展,建设更加公平、更富吸引力的市场环境,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施好外商投资法,保护好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构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介)。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具有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行为/ 互动策略)。新时代企业家只有不断提升国际视野,更好适应新发展格局,才能在发展好企业的同时,为推动世界繁荣、增进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结果)。 (三)选择性译码 在主轴性译码阶段,不断搜集和分析文本数据,直到数据无法涌现新的概念和范畴,随后则进入选择性译码阶段。选择性译码的主要任务是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深入分析主范畴之间、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故事线”的方式将它们的关系描绘出来。本文共提炼出5 个主范畴: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译码完成后,并未有剩余范畴,理论饱和度良好。基于5 个主范畴,得到核心范畴: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核心内涵。具体故事线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完整体系,企业家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爱国是对企业家最根本的要求,是企业家内心的本质情操和企业家精神的鲜明底色,新时代企业家要将自身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肩负起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任;打造一流企业需要企业家具备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本质的特征要求,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企业家要通过创新发展在困境中开辟新道路,在危机中创造新机遇;企业家开展一切创新活动都要以诚信为基本准则,诚信是立身之本,守法是底线之规,企业家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企业家不仅要做到诚信守法,还要担负起更重的社会责任,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多层次内涵,努力实现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跨越;相较于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企业家的国际视野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风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企业家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生产要素论 1. 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 自古典经济学派出现以来,经济学界一直把土地、资本和劳动看作对经济增长起支配性作用的三大生产要素。这类要素作用方式和作用范围的时空局限性强,是一类“点要素”。伴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技术、知识、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被大规模应用,极大激活了生产力乘数效应,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是一类“线要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可与其他各类生产要素融合,形成新的要素组合和要素结构,使一切皆可数据化(李海舰、赵丽,2021),是一类具有较强延展性、融合性和渗透性的“面要素”。 2. 体要素 与上述要素相比较,企业家精神不仅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创新的一种极其稀缺的无形资源。企业家精神所特有的创造性、稀缺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对“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高效整合和有效运用的“高维要素”,在释放各类要素本身效能的同时,赋能其他各类生产要素,使其他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效能倍增。因此,是一类“体要素”。 (二)核心能力论 1. 战略资源论 企业家精神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是把资源变成财富,体现的是“有中生有”,变“小有”为“大有”;二是把思想变成利润,体现的是“无中生有”。在地域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浙江经济却取得辉煌成就,没有产业资源,却发展为产业核心,比如海宁没有牛,却成为中国皮革之都;桐乡没有羊,却是中国羊毛之乡;永康没有金属矿产,也没有金属冶炼厂,却是中国的五金之都。浙江的“无中生有”所依靠的就是浙商企业家精神这一战略性资源,企业家的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就是一切资源和竞争力,浙商每到一地,带去的是实干聪明的企业家精神,留下的是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和税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理念和思路,是一颗启蒙的种子,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 人力资本论 企业家精神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一是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作为资源的人力可能贬值,作为资本的人力本性追求增殖,作为人力资本的企业家精神具有更强的创造性,以及高效配置资源、主动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可为企业创造更多核心价值;二是从同质化人力资本到异质化人力资本,作为异质化人力资本,企业家精神难以被模仿,其在创新力、领导力等“个人特质”的驱动下开展不具替代性的创造性工作,且价值创造活动存在边际报酬递增属性,可持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从碎片化人力资本到体系化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是碎片化的,只能发挥有限作用,企业家精神不仅可以激活其他要素,还可通过对其他要素进行连接、集成、整合、配置,使其他要素发挥体系化作用,使要素整体效能大于部分之和。 (三)竞争优势论 1. 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代表企业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能力,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前提。企业家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性、竞争的有限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企业家个人专用性资产,决定了企业家对新的商业机会的探索能力和为风险活动整合资源的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刘志彪,2004)。企业家精神也是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企业家精神所蕴含的创新、冒险、识别把握机会等内涵延伸融合到企业战略管理活动中,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 2. 地区竞争优势 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活动带动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由于大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等方面的优势,既能够培养大量科技和管理人才,又带动当地创新创业活动的发生,进而推动整个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从中国发展实践看,以海尔集团、双星集团、海信集团为核心构成的青岛市大企业群,不仅带动一批配套企业聚集,且有力推动当地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孵化与扩散,激活整个青岛市经济发展活力。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区,在良好营商环境的带动下,发展成为释放企业家精神和科技创新活力的先行者,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塑造了温州企业家敢为人先、善识大势、艰苦奋斗、重诺守信的企业家精神,这些优秀品质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碰撞结合,迸发出蓬勃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 3. 国家竞争优势 企业家精神是推动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原动力。国家竞争优势的强弱依赖于生产要素、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四大关联性要素以及“机会”和政府两个辅助要素(迈克尔·波特,2007)。(1)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改善提升人力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那些最重要的要素是创造得来而不是浑然天成的”,人力资本、知识等正是这种创造得来的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的发挥通过知识溢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增强国家竞争优势。(2)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提高国内同业竞争质量。企业家勇于创新、敢于承担市场风险、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等,有利于形成高水平国内同业竞争优势,并推动企业通过向国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而缺乏企业家精神的激励,国内同业竞争将陷入竞相降价、追求短期收益的低层次竞争格局,制约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提升。(3)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洞察和把握“机会”。“机会”包括科技突破、技术发明、自然灾害、战争等,“机会”常常会打破初始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使竞争者原本的竞争优势顿失,使新竞争者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企业家具备对“机会”的洞察力和把握力,能够洞察先机、抓住时机,进入新产业,创造新产品,塑造新业态,打造新模式,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带动形成国家竞争优势。 (四)时代呼唤论 1. 创新创业经济 在2014 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 年4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双创”经济加速发展,“双创”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再到引领的转变。这一发展目标与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义精准对接,创新创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企业家群体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其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双创”热情,营造活跃的“双创”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只有涌现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质量企业家群体,“双创”经济才能更扎实地发展,才能把“众创”引向深入,才能逐渐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创业经济呼唤企业家精神。 2. 不确定性情景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未来前景更加不确定,局势发展更加复杂化。伴随“数智化”时代到来,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从物联网到智联网,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化将成为常态。所有固化的东西在变局时代,势必无法生存,只有善于挖掘变局中蕴含的发展机遇,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全社会巨大的增长潜能,才能有力应对变局挑战。企业家从创业之初,面对的就是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唯一的不变就是不断变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必须跟上时代发展,以创新应万变,无论是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本身就面临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技术路线、用户选择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而企业家能够对动态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通过资源整合把握和利用机会,以变制变、变中求胜,不断适应新变化、新环境、新形势、新挑战。因此,企业家所具备的过人胆识、魄力、智慧和担当,以及换道超车、灵活应变能力,可以有力应对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VUCA),不确定性情景呼唤企业家精神。 3. 复杂系统思维 中国过去的发展更多采用的是简单思维,讲求线性、非系统性;现在的发展更加需要复杂思维,讲求非线性、系统性。过去的发展是简单系统,现在的发展是多层次、开放性的复杂系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问题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整体发展局势朝着复杂巨系统演进。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复杂系统思维,他们面对巨大的市场规模、多元化的客户群体、复杂的产品种类和工艺技术,需要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予以关注。企业家在应对这些问题时,需要处理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与结果、传统与创新、量变与质变、变革与稳定等多方面的关系。这些都需要企业家采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方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与复杂巨系统的时代特征相一致,复杂系统思维呼唤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固然重要,造就企业家精神的生态系统更为重要,只有打开系统“黑箱”,一切才会迎刃而解。从系统观视角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关联性因素,从个体层面到企业层面,再到社会层面,逐层剖析企业家精神的关联性因素,从专注碎片化核心能力的培育,转向系统性竞争优势的构建,多层面打造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生态系统。 (一)个体层面:从先天到后天 1. 先天生成 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等个人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受个人先天性格与兴趣爱好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无法传授也很难靠后天培养。如冒险精神,有人从小就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乐于且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而有人天生守旧,害怕尝试和改变,习惯默守陈规。再如合作精神,有人天生喜欢与他人分享交流,擅长与他人共事,而有人天生喜欢独处,习惯依靠个人力量解决问题。再如创业活动本身,要求创业者所具有的悟性和感知力也并非人人具备。除先天因素外,家庭是个体性格品质的重要来源,应重视家庭教育对企业家精神培养的作用,尤其注重通过父母有效的家庭沟通来教育和引导孩子,通过父母的的言谈举止和以身作则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 2. 后天教化 先天因素更多对个体的性格特征产生影响,企业家素质、格局和能力的培养更多依靠后天教化,重点要形成更够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连贯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可启动,一直贯穿至中学、大学整个学习过程。二是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能局限短期利益,应体现整体性长远性;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能局限在技能和知识层面,更要包括精神和品质层面。三是要扩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适用性。创业者的专业背景通常具有多样性,应使创业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更好融合,完整构建各个专业、各个领域创新创业者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四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将企业、政府、其他社会组织纳入高校创新创业体系中,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 (二)企业层面:从个体到团队 1. 从个体企业家精神到团队企业家精神 过去,企业家精神汇聚在单个个体身上;现在,企业家精神汇聚在一个团队里面。团队企业家精神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决策与执行系统,是团队成员通过分享认知、合作进取等方式,依托内外资源的整合,创造性地发展与利用新机会,以实现企业创新性成长,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Segerlind,2009)。与个体企业家精神相比,团队企业家精神更加注重系统决策和管理配置,通过对内部成员角色定位与技能搭配、团队制度的约定及特有文化的形成以及信息共享渠道的建设来实现目标。哪些因素影响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团队绩效的提高,研究重点集中在团队规模、团队构成、团队异质性、团队运行过程等方面。陈忠卫和郝喜玲(2012)验证了不同企业规模的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在“协作进取”和“风险共担”维度上存在差异,而在“集体创新”和“分享认知”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Murray(1989)认为,由于稳定的环境下快速反应是关键,而异质团队需要更多时间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在稳定环境中异质性强的创业团队绩效低。而Glick 等(1993)认为,在变化的环境下,异质性强的创业团队绩效更高,因为异质性强的团队能提供更多决策选择以应对环境变化。 2. 从团队企业家精神到公司企业家精神 从团队企业家精神到公司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精神范畴的进一步拓展。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公司创业行动和战略作为建立和重构公司动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重新配置公司有限的资源,拓展公司能力范围和创新边界。Miller(1983)最早提出公司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他将具有公司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描述为“企业家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致力于产品市场的创新,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最先启动超前行动式创新,并对竞争对手致以沉重的打击”。他进一步将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三个基本维度: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Lumpkin 和Dess(1996)在此基础上将其扩展到五个维度:自治性、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和竞争性扩张。如何培育和激发公司的企业家精神,相关研究主要从公司内创业入手,聚焦公司的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因素对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旨在启发和指导企业组织自觉地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的企业文化和制度,进而使之成为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Bass(1985)和Keijzers(2002)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展。Covin 和Slevin (1991)认为,公司组织结构创新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企业家在合理的组织和环境中与组织成员实现开放式互动,更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企业家精神战略。Morris 和Kuratko(2002)则重点关注了企业家的组织管理风格、组织及其环境的开放性互动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 3. 从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到每个人的企业家精神 过去,企业家精神凝聚在少数人或少数群体之中。现在,企业家精神来自每一个人,来自各个群体。要从发挥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到发挥每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从培育少数人的企业家精到鼓励所有人具备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精神“去中心化”。例如,海尔集团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人”是开放的,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不再被动接受任务,而是具备了通过“抢单”主动创造价值的创业者属性,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己的CEO,每个人都可成为一个“创客”,通过自组织直面市场。从全社会范围看,当前涌现出的零工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也是每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的充分释放。只有重个体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使每个人具备独立进行价值创造的能力和意识,使每个人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风险承担意识,提升化解风险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三)社会层面:从制度到文化 1. 产权制度激励 产权保护制度是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保障,能够激励企业家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配置到创新创业活动中,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当前,中国产权保护制度仍不完善,企业家产权保护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利用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违法查封扣押冻结民营企业财产等现象时有发生,侵犯知识产权事件层出不穷,导致企业家无法专心创新、安心经营、放心投资,影响了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制约了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应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法制化的保护产权的制度环境,提高企业家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2. 营商环境影响 激发和培育企业家精神,需要形成以企为本、以人为本的良好营商环境。在良好的营商环境条件下,政策更稳定、司法更公正、政府更有效率、财产更有安全保障,企业家生产性活动的相对报酬更高,更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反之,在一个公平竞争机制缺失的环境中,企业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寻租甚至腐败活动,必然扭曲企业行为,损害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应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营造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 3. 社会文化塑造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其培育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企业家精神不是被管理和设计出来的,而是被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生态能够鼓励个体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激活人文精神和创业热情,形成创新的文化基因,进而启发创业思维,塑造创业品格。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企业家创新活动、珍视企业家社会价值的价值观念,才能更好地从社会层面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同时,培育企业家精神要基于中国情境,立足本土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国社会元素,弘扬新时代理念,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