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怎么看?专访杨伟民、王一鸣、林毅夫、白重恩
发布:2022-03-07    来源:新华视点    阅读:1979次   



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围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报告中一系列指标和部署引人关注。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怎么看?政策部署有“加”有“减”,如何发力?民生保障如何落实?

  

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请这四位全国政协委员解读报告里的经济工作热点。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5.5%左右,怎么看?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历来备受关注,今年这一目标调整为5.5%左右,如何看?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委员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不能只看眼下这一年,要考虑前一年的基数,也要考虑往后的可持续发展,尽力避免年度之间忽高忽低。“前年的GDP增速为2.3%,去年为8.1%,面对这样的高基数,今年适当调低增速目标符合实际。”




微信图片_20220307153552.gif
  



“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更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委员表示,我国GDP已突破114万亿元,在这样的体量上能保持5.5%左右的增速非常了不起,这也有利于我们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更好把握发展主动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委员强调,在保持一定增速下,应更注重发展质量,比如就业是否充分、物价是否稳定、企业感受如何等等。报告对这些指标也作了设定,让经济“成色”不会因增速变化而减弱。




微信图片_20220307153556.gif
  



“设定经济增速目标相当于有一个发展的‘指挥棒’,能更好引导经济发展方向,释放增长潜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委员说,“今年稳信心、稳预期是重中之重,只要把信心稳住,挖掘好增长潜力,中国经济就能继续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微信图片_20220307153600.gif

稳增长重磅政策如何发力?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

  

林毅夫认为,今年经济增长大概率会“前低后高”,我们仍有很大的财政空间,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新基建、绿色发展、城市内部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领域,进一步释放潜力需求。这些领域投资既能满足短期稳增长需求,也能兼顾中长期发展目标。

  

杨伟民强调,扩大支出应选准切入点,除精准选择投资领域外,也要更加聚焦扩大居民消费,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


有“加”也有“减”。稳住市场主体,减税降费政策备受期待。“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为助企纾困带来好消息。

  

王一鸣说,报告中的减税降费举措,阶段性政策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将大大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压力。“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经历疫情能够存续下来,相信疫情后就会迎来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白重恩指出,减税降费的新举措体现了更大力度和更加精准,特别是报告提出的留抵退税政策,将能给小微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林毅夫认为,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企业,应有进一步减税降费空间。报告中“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的表述,将有助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民生如何更好保障?



“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就业、收入、住房,到教育、医疗、养老,报告的部署民生指向更加鲜明。

  

杨伟民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要摆上更重要位置。要继续放宽不同行业的市场准入,并用好新经济的力量,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报告提出的这一目标与去年的5.5%左右略有不同。对此,王一鸣说,这表明就业优先政策将进一步强化。稳住中小企业就稳住了就业基本面,报告里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的一系列举措,这将助力更好实现今年稳就业目标。

  

报告还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白重恩指出,追求“双碳”目标也可以帮助更好实现共同富裕。“当前,碳排放权分配给了发电企业,未来可考虑将该要素分配给居民,激励其减少能源使用,并将多余的碳排放权用于交易,提高其收入水平。”






策划:赵承
监制:张旭东
统筹:邱红杰、林晖、黄全权
视频记者:杨牧、武思宇、蒋志强、张嘉琪、张文、张侨、陈舒
文字记者:于佳欣、任沁沁、王鹏
海报制作:苗夏阳
编辑:初杭
新华社国内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