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
梁优彩
(50人论坛·北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内消费需求回升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间,若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扭转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的局面,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就难以真正启动,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会回落,国民经济稳定回升的局面将难以持续。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估计,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4.0%,比1979-1996年年均增长16.0%的升幅回落了12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1997年以来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仅很低,而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为8.5%,1998年3.4%,1999年2.2%,2000年进一步降到了2.1%。进入21世纪以来,增加农民收入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农民收入增长放慢的原因,提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本文试图利用相关分析和模型方法,从分析农民纯收入构成的变化出发,探讨农民收入增长放慢的原因,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
一、农民收入构成的变化
因1979-1984年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统计细目与1985年以后不尽相同,本文取1985-1999年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农民纯收入来源分三大项:家庭经营活动、劳动者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来自农业(农林牧副渔业)、工业、服务业和其他收入。从总体上看,过去14年来,来自家庭经营活动的纯收入所占比重稳定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稳中趋降。(见表1、2)
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26.1元,是1985年的4.84倍,年均增加139元,而1997-2000年间,年均仅增加82元。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率大幅度下降是农民纯收入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1996年,家庭经营收入为1362.5元,是1985年的4.60倍,年均增加97元,所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74.44%下降到1996年的70.74%,年均下降0.34个百分点。而1997-1999年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仅增加了28.6元,1999年其比重下降到了65.53%,实际上,1998、1999年来自家庭经营活动的纯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减少6.7元和17.6元。目前,农业生产依然是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活动,1999年其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仍高达78.6%,因此,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下降是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1986-1996年,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年均增加80元,而1997-1999年间年均减少2.8元,其中1998年比1997年减少27.6元,1999年又比1998年减少53.4元。
由于广大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农村第三产业很不发达,1999年来自服务业的纯收入226.7元,只占总纯收入的10.26%。但是,从趋势看,来自服务业的纯收入呈现上升势头,1999年比1985 年上升了3.9个百分点。尽管来自工业和其他项目的纯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其比重仍然很低。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即从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1985年为71.7元,1999年上升到630.3元,所占比重由18.04%上升到28.51%。其中,1986-1996年年均增加34.5元,1997-1999年年均增加了59.8元。工资性收入已逐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已由1985年的7.52%降到了1999年的5.96%,表明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大。
表1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元)
1985 | 1990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
总纯收入 | 397.6 | 686.3 | 1577.7 | 1926.1 | 2090.1 | 2162.0 | 2210.3 |
家庭经营 农业活动 工业 服务 其他 |
296.0 263.8 2.2 25.3 4.7 |
518.6 465.0 9.2 36.1 8.3 |
1125.8 956.5 13.6 113.7 42.0 |
1362.5 1147.3 19.8 146.9 48.5 |
1472.7 1220.0 24.5 180.2 48.0 |
1466.0 1192.4 27.3 195.4 50.9 |
1448.4 1139.0 30.0 226.7 52.7 |
劳动者收入 | 71.7 | 138.8 | 353.7 | 450.8 | 514.6 | 573.6 | 630.3 |
转移和财产性 | 29.9 | 29.0 | 98.3 | 112.8 | 102.9 | 122.4 | 131.7 |
表2 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1985 | 1990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总纯收入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家庭经营 74.44 农业活动 66.34 工业 0.55 服务 6.36 其他 1.19 |
75.56 66.45 1.33 6.57 1.21 |
71.35 60.62 0.86 7.21 2.66 |
70.74 59.57 1.03 7.63 2.52 |
70.46 58.37 1.17 8.62 2.30 |
67.81 55.15 1.26 9.05 2.35 |
65.53 51.53 1.36 10.26 2.38 |
劳动者收入 18.04 | 20.22 | 22.42 | 23.40 | 24.62 | 26.53 | 28.51 |
转移和财产性 7.52 | 4.22 | 6.23 | 5.86 | 4.92 | 5.66 | 5.96 |
二、农民收入增长放慢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20多年里,由于生产关系严重制约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发展十分缓慢。1953-1978年,农业增加值(不变价)年均仅增长2.1%,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大部分农产品实行定量供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严格控制价格,使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1953-1978年间农产品平均价格年均仅上涨了2.1%左右。很低的农业增长率和过低的农产品价格是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79-1996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不变价)年均增长了5.1%,同期农村人口年均增长了0.5%,人均农业增加值增长率约5.05%,是我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改变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达到了供求基本平衡。由于我国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太大,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政府有计划地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使价格趋于合理水平,1979-1996年我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年均上升了9.9%。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是这个时期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但是,1996年以后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农产品价格回落,农业增长幅度也有所下降。近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正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阶段性变化的综合反映。主要原因:
一是农产品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跌。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已由总量不足的短缺型转变成供过于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疲软,使得农民增加农产品供给不但不增收反而会减收。由于信息不对称,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很难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理性地调整自己的生产,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而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例如,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市场供给充足,导致城镇居民改变了在家存粮的习惯,加剧了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其它大多数农产品也呈现供过于求、价格疲软的局面。
二是农民负担过重。减轻农民负担年年讲,减负文件年年发,农民负担不但不减,反而增加,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和众多的办事人员基本上都靠农民养活。有资料表明,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70.9万人,每乡平均200人,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困难,但是许多地区农民缴税任务却未减少,一些浮夸风比较严重的地区农民税收不减反增,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一些地区无法无天的乱收费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三是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生产成本高。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的1/4。农民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 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例如,我国每吨谷物所消耗的劳动量是美国的540倍,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3倍,再加上灌溉的费用,使得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国际水平。
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资金积累不多, 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市场不发达,小的集贸市场多、上规模的市场少。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流通不畅。与此同时,由于农民依然是重农轻商,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多,从事流通的农民,尤其是比较了解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人太少,农民难以按照市场供求状况组织生产,从流通领域赚钱也太少。另外,资金短缺也制约了农民开拓非农产业的能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积累资金不多,没有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投资其他生产领域。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底我国乡村两级实际承担的净债务为3259亿元。其中,乡级1776亿元,每乡平均408万元;村级1483万元,每村平均21万元,农民人均净债务374元。最新资料显示,近两年来乡镇两级债务依然呈现增长态势。
五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既影响了科学种田,也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科技进步是农业增产、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科技素质低,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同时水资源和化肥的利用效率低, 浪费很严重。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农民因文化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困难。
三、农民增收的途径
最近,专家、学者提出的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建议包括: 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坚持按保护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扩大农民劳务收入的渠道;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等。这些政策建议是完全正确的,近期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长期看,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即迅速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并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断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办事人员。
1981-1996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3.9%,模型分析表明,价格上涨的贡献率约为2/3,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为1/3。而1997-1999年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年均下降了0.24%,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是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年均下降了8.3%,而1981-1996年价格年均上升了9.4%。今后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而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产值(不变价)年均增长4%左右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本身也说明了农业增加值增长率要明显低于GDP的增长率。农产品供给增长过快必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滑,品质优良的农产品也不会例外。更何况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已没有上升的空间。现在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例如,大米、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价格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21%;1999年1月我国豆油和菜籽油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142%和125%。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价格实际上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天花板”。国际经济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 通货膨胀压力减小,物价将趋于稳定。这种局势将会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继续疲软。所以说,农民从农业生产得到的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将是十分缓慢的。
靠大幅度增加转移支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不现实,因为我国农民人口太多、政府财力有限。
我国农民在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即人均劳动者收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1986-1996年年均增长18.2%,年均增加34.5元;1996年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997-199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8%,年均增加了59.8元,大大减缓了农民人均总的纯收入的下降速度。今后,增加来自非农经济活动的收入将是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力推动城市化,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现在,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已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之一,要稳定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现在起就应该积极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当前需要有步骤地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在中小城市有合理、稳定收入的农民在当地安家落户,享受住地的公民待遇。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政府要加强引导,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使农村的年轻一代掌握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基本技能,具有城市文明的基本素质,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但是,对于大城市规模的扩张要十分慎重。
(中经网,梁优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