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专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未来15年中国要跨过三个台阶
发布:2022-03-0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2241次   


21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3-07 22:51



微信图片_20220308085809.jpg

作 者丨周潇枭,缴翼飞

编 辑丨周上祺

图 源丨新华社


政府工作报告给出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GDP预计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


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经济运行?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能实现?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如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3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图片

 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汇率升值效应明显



《21世纪》:2021年中国经济GDP达到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速为5.1%。怎么看待去年经济运行?


刘世锦:用不变价来计算,2021年GDP增长了8.1%。2020年和2021年间因为疫情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两年平均增速是5.1%,和疫情前相比是有所回落的。


从经济新增量来看,用现价人民币计算,2021年中国GDP净增13万亿人民币;如果用现价美元计算, 2021年中国GDP净增3万亿美元,增长了20%。


为什么以美元计价,中国GDP增速高达20%呢?背后有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初步测算,从2020年到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6.9升值到6.45,升值了大概7%左右。


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阶段,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依靠国内实际增长,也受到汇率升值影响。当然,去年情况比较复杂,美国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美元竞争力在相对下降,虽然美国整体经济增长不错,净增长了2万亿美元。不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说,还是要给中国的经济表现打一个高分。


我们之前研究发现,日本和德国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和中国目前阶段相类似)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们经济的增长一半以上来自汇率升值,一半以下来自国内实际增长。汇率升值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复杂,但长期来看,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些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


因此,对我国的启示是,一方面要争取能够争取到的增长速度,与我国潜在增长速相适应,不盲目追高;另一方面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全球范围获取汇率升值效应,这样相较之下,我国经济增速还是比较快的。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释放结构性潜能



《21世纪》: 过去两年GDP年均增速是5.1%,今年增速目标设定在5.5%左右,实现起来是否有难度?政策层面该如何应对?


刘世锦:今年中国GDP增速设为5.5%左右,是有一定弹性的。5.5%左右的目标,是在高基数之上的中高速增长,是有难度的,需要积极努力才能够实现。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追高,要和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相适应。如果中国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使得国内经济不稳定,比如出现大起大落,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样,国际上汇率可能要贬值,以现价美元计算的经济增速可能会减慢。


据我们预测,今年的经济走势,一季度仍会处在低点,二季度整体出现回升,三季度会处在相对较高的平台期,四季度经济增速会有所回落。


当务之急是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对于需求收缩和供给压力来讲,有必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力度。但是,宏观政策最重要的功能是保持经济短期的平衡和稳定,中国经济中长期的稳定增长动能来自结构性潜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结构性潜能主要是房地产、基建投资、出口等。现在,我们要发掘新的结构性潜能,我总结为“1+3+2”的结构性潜能,就是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龙头,补齐实体经济的三大短板(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


要想充分发挥这些结构性潜能需要深化改革开放,重点在于要素市场的改革。


第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比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农民的宅基地能不能在集体组织之外进行有序流转,推动城乡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


第二是劳动力市场的改革。现在人口流动的重点已经是城市之间的人口的流动,总体上需要提高人口聚集的密度。现在密度比较高的城市中,生产率、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也是当前强调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理由。流动人口中的重点是农民工,给农民工解决好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下一步劳动力市场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第三是资本市场的改革。主线是发展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资本市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金融如何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相协调相配合,二是如何为中小微企业有效提供资金。


第四是数据市场的改革。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要素,可通过调整政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提高数据流动和利用效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未来15年要跨过三个台阶



《21世纪》: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55万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在热议共同富裕。未来,要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水平?


刘世锦: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是先富起来”带动了我国经济增长。现在,“让另一部分人也富起来”同样也能带动经济的增长。


中国GDP过去一年增加了3万亿美元,如果继续保持正常增长,不久中国会成为全球GDP总量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中国人均GDP现在才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4。


今后15年的时间里,中国还要再上三个台阶,第一步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要超过12695美元;第二步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大约人均GDP是在2万美元;第三步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大概人均3万-4万美元。


中国现在只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还有9亿人是低于中等收入群体。想要实现共同富裕,重点是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既包括体力、智力的提升,也包括机会均等。


首先,要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推动实现更充分的就业。2021年中国人口净增长48万人,接近于零增长,劳动力总量已经开始下降了,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在下降。但是,中国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有些人找不到工作,有些工作缺人。当前稳就业政策,需要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


另外,相关的财税货币政策、就业政策应该更多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因为中小微企业承载了当前中国大部分就业。我们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研究显示,中等收入群体在可以在未来10-15年时间里,推动中等收入群体再增加一倍,新增的4亿中等收入群体基本都分布在民营中小微企业里。


再者,政府经济工作的目标可以从过去关注经济总量,转向更关注人均收入指标。这需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整个经济资源更多向民生倾斜,补上低收入群体存在的欠账,以此来推动人均GDP的提升,进而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绿色转型可带来百万亿投资机会



《21世纪》: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明确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如何看待这些安排?


刘世锦:去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双碳”目标提出后,减碳成了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然也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问题,一些地方拉闸限电。减碳不能“单打一”,减碳也不能“运动式”,需要把长期的规划与短期的具体措施结合好。根据中国现有实际,应该形成一个减碳、降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双碳”目标会推动中国进行全面绿色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目标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双碳”目标的实现,本质上是要有一套新的绿色技术对原有技术进行全面改造,背后孕育着很大投资机会,有研究者认为可能带来百万亿级别的巨量投资。


我国现在的减碳虽然很高效,但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双碳”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市场能起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所以要推进制度创新。现在一项很基础的工作,就是在碳核算的基础上建立碳账户,这样把政府、企业、个人的账算好,确定好各自的减排责任,整个世界就会很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