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刘鹤再次解读“十五”计划的新特点  (2001.03.23)
作者:刘鹤    发布:2004-04-17    阅读:6235次   

刘鹤再次解读“十五”计划的新特点

  (专家访谈·北京)昨天,朱镕基总理在两会中宣读了“十五”计划纲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领域在未来五年将会是怎样的趋势,《中国新闻60分》“中经点评”栏目组再一次走访了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鹤先生。

  中央台《中国新闻60分》栏目 记者(任永蔚):刘主任,这次“十五”计划纲要中有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刘鹤: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宏伟的蓝图,有很多新的特点突出了“十五”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适应性,目标非常扎实,前景描述得非常实际、合理。从我个人的感觉,我最突出的一个印象就是明确地界定了政府的工作职能,因为这个计划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是要明确地区分政府该干什么,市场该干什么,而在这个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的工作职能,政府的方针政策,希望市场主体根据政府提出的方向来调整自己发展的战略、确定自己的行为。因为任何国家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转换的过程中,政府都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这正是这个计划最主要的特点,因为过去我也参与过一些具体的工作,我感觉到在政府职能界定的时候提出了特别明确的要求,比如政府的发展战略,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政府的结构调整政策,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应该做的事、在制度安排上应该做的事,都应该体现鲜明的特点。看了这个计划以后,作为我本人,以及广大的投资者都会认为因为政府准确的确定职能,提供比较好的公共产品,将会创造非常好的巨大效果。

  记:为什么“十五”计划中要特别把结构调整作为一条主线,而且总理也对此多次强调?

  刘:对,总理在这次报告里说得非常明确,“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而且总理特别强调中国经济的增长发展已经到了一个不调整结构就不能推进的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是指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新经济的出现、全球一体化推进,而中国在这个背景下要加入WTO,而且全球的结构调整速度在加快,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进结构调整。那么内部是指:国内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过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环境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总的供求格局从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已从相对的短缺转向相对的过剩,所有制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现在是多元化所有制,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也要做一系列大的调整。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也随之面临着调整。不仅是宏观条件,就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内部也面临着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人力、资产等很多方面的调整。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比较果断地推出结构调整的政策,确实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现在社会各界都在认真地学习总理的报告,我个人感觉,理解“十五”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是主体,结构调整是主线”,而且要在结构调整上下工夫。

  记:在这次结构调整主线中,我们发现特别强调了农业的首要地位,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刘:大家都知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受到了我们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任何大国的经济如果没有一个巩固的农业基础,那么它的稳定、发展以及可持续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具体的说,就是经过“九五”以后农民的收入增长出现了相对增长缓慢的现象,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同时也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消费,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更加高度地重视农业问题。

  在这次的总理报告中除了特别强调我们党一贯的农业政策以外,我觉得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其中特别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是明确提出了研究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78年以后,我们实行了农业改革,推进了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毕竟每个农户只有很小的一片土地,在这么小的土地上很难实现规模经营,如果不能实现规模经营那么农业的生产效率就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不能提高,研究土地制度的改革应该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经营,以及更好地和现在的生产流通制度相结合。第二个比较新的概念就是主产区与副产区的概念。总理明确提出要实现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分工,也就是说以后有些省会集中种粮食,有些省更多的会买粮食而把土地用在其他的种植业上,我想这样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从宏观上说,各省之间有分工,也就是说各省之间的地区分割或者垄断都将被打破,因此农业生产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专业化分工有可能推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因为过多的农民滞留在土地上可能对未来的发展非常的不利。中国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或者说是难点问题实际上是农业、农村、农民,通过实行这种制度将有利于融入现代化的生产体系,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

  记:刘主任我们还注意到在结构调整中,除了国家一些重要的行业外,允许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到一些行业,这是不是也给很多投资者提供了一些信息呢?

  刘:是。总理昨天明确地说到除了涉及到国家命脉的一些重点企业国家要控股以外,对于其他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允许社会各界投资进入,这表明了中国政府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另外也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接轨的措施在增强,制造业和其他非命脉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宽松,这个举措是决定性的,有重大的意义,我想对国内的投资者和国外的投资者将是一个非常好是信号,也就是说,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按照国际惯例来运做,有更多的企业会通过这种改革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记:我们看到在对政府机构改革中会有很多的干部分流,那么对企业的改革涉及到下岗职工可能会越来越多,在总理的报告中也提到“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的出发点”,那么您认为这几点是怎么结合的呢?

  刘:我昨天听了总理的报告对这一部分的印象确实是很深,因为这一部分报告的题目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报告非常务实,在谈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把更多的篇幅放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因为,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岗位需要流动,有些人会暂时的下岗,那么如果没有一个覆盖面比较广、比较坚实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这件事是不可能的。所以,总理特别强调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并且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对于职工下岗以后仍然可以受到再培训,可以享受基本的生活费用,可以享受基本的医疗,甚至退休以后能够享受到基本的退休金,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即便干部暂时失去岗位,国有企业职工暂时下岗,也是暂时的,存在着转换的机会。所以我觉得非常务实,总理在谈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中,更重要的是谈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个基本制度的建立。

  记:通过“十五”计划纲要,您认为今后会有哪些新的经济现象值得海内外的工商企业界来关注呢?

  刘:“十五”是中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于中国经济本身,对未来继续保持快速、健康、高速的发展充满了机会,所以我想会有很多的经济现象出现,有几个点我想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昨天总理报告中已经谈到,我认为需要提高宏观经济调控,但是农业方面刚才我说到主产区、副产区、中央储备粮食体系的建立引起农业生产结构重大的变化。在制造业方面总理提出要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应WYO的挑战,因此会有很多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制造业的领域,总理明确地提出要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中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我们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改造中国的传统产业,提高整个制造业的效益,这是主要的目的。总理在谈到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时候提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保险、信息、教育、法律、会计,这些专业在我们国内还是相对的短缺,所以这个领域机会也非常多。另外总理谈还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基础设施领域反垄断,特别谈到几个行业象电信、通讯、铁路这些部门,随着反垄断政策的推进和正常竞争的开展,我想这方面也会有很多的机会。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在谈到西部开发的时候,总理说要在5到10年之内西部开发要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过去大家谈到西部开发并没有落实到时间段,当然西部开发本身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5到10年里要有一个突破这里面也会有很多的机会。在谈到改革特别是谈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总理特别强调了通过建立股份制的企业、合资、兼并建立现在的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管理者的期权、年薪制,这些都说明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正在逐步地引进市场行为的惯例和比较有效的做法。在谈到对外开发的时候,总理强调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并且履行WTO的承诺等等,我想都会有很多的新现象会发生。

  记:那么您能否预测“十五”期间中国经济总的趋势是怎样一个前程呢?

  刘:至于说到总的趋势,我觉得中国未来的发展毫无疑问会沿着市场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就是市场机制的改革会进一步推进;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会沿着城市化方向发展,随着农业改革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步伐会逐步加大。由于这几个方面因此而构成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未来的几个大的趋势。总理在谈到宏观经济标的时候,说到7%的增长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九五”计划是8%,“十五”计划是7%,我想这里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在的趋势,就是中国经济要从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总理昨天说发展是硬道理,而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是硬道理,这句话说得非常中肯,甚至份量也是非常重的,所以7%的速度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陷入一个低迷阶段,恰恰相反,说明中国经过二十多年高速增长以后,通过结构调整、通过追求质量和效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且最后总理也说这个指标是留有余地的,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可能指标本身也有变化,因为7%仅是一个预期性的指标。那么提出了7%的预期,其目的就是引导社会各界扎扎实实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记:如果说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的政府在 “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那么从“十五”计划纲要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政府驾御经济的这种自信心越来越强了?

  刘:对,我觉得就是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对改革进程的理解、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都显示出了充分的自信。我觉得这个计划本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追求今后的持久发展,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要达到一个平衡点是任何大国经济必须做的努力,而一旦你能够把握这种平衡点就说明政府对经济的驾御能力大大提高了,实际上经过这二十年,包括小平同志和总书记,我们对宏观经济的驾御能力大大加强了,而且战略的判断性、准确性都非常的到位。我尤其关注到总理报告以后,香港的股市开始上升,说明投资者非常看好中国“十五”计划的未来发展。

  记: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刘:谢谢。

(中经网·电视媒体部徐剑、雷蕾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