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经济周期与新经济的兴衰 (2001.04.11)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04-04-17    阅读:4552次   

经济周期与新经济的兴衰

贺力平

  (50人论坛·北京) “新经济”这个概念的提出基于宏观经济周期性运行的考虑。学者们的一个共同看法是,一个市场经济经过若干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衰退。但是,美国经济自1992年走出衰退后,在若干个似乎应当陷入衰退的时间关头都避免了衰退,而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直到2000年第3季度以前)。这就促使人们联想到这个经济内部出现了某种质变 – 这种质变是90年代以前的美国经济所没有或不充分具备的。人们联想到了电脑普及、互联网、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等等事物。这是一些新鲜事物,尽管在80年代也能看见它们,但毕竟在那时它们还没有成为经济生活的显赫角色。将这一大堆可能互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的新事物集合在一起,给这个集合取一个容易上口的响亮名字,这就是“新经济”。
   当“新经济”这个概念流传开后,它又被赋予了一些新的用法。例如,在国际经济竞赛中,“新经济”被当作了获取政府支持、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决定投资活动的一个良好借口。具有赢利动机的企业界对任何一种新概念的使用,可能都有这种倾向,只不过在那些政府主导型经济中这种倾向更加突出而已。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种对“新经济”概念的使用,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政府可能因此会给“新经济”企业或仅仅是披上“新经济”伪装的企业活动以更多支持,这比起政府不支持任何企业活动来说总是好许多的。而且,很可能的确有相当多的企业活力因此而调动起来,这些企业或潜在的企业家们嗅觉到了一种新机会,准备甘冒风险一试运气。如同凯恩斯所指出的那样,社会经济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类人物的冲动,没有他们的近似动物本能的冲动,经济衰退难以避免,衰退到来以后也可能拉长成为萧条。
   对学者们来说,讨论“新经济”的中心问题是上述那些新事物的集合是否改变了市场经济周期变化的规则。美国经济在2000年第3季度出现的增长减速以及很有可能在2001年上半年出现的继续减速强有力地显示即使新经济也没有改变经济周期规则。在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期间,美国以外的国际经济没有重大变化,至少没有象三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突出不利事件。所以,这段期间美国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其原因只能从美国经济内部去寻找。
   供给周期地超过需求并因而出现社会总供给的周期性调整,这是现代经济周期的定义。“新经济”中有快速技术进步,即供给的快速增长,也有需求的迅速增长,例如企业投资热情的高涨和消费者购买力及信心的维持。同时,“新经济”中还有劳动市场的高流动性和弹性,即产出的快速增长不会因劳动市场的结构性制约因素而导致劳动供给不足从而出现工资和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快速技术进步所派生出来的对新型劳动的需求也由于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发达而及时地得到满足,诸如职业转换一样的结构性磨擦大大减少了。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些新因素,“新经济”得以在一个较长时间中伴随经济景气,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长期共存。
   但是,即使在这种较少受到劳动市场刚性制约的经济中,新经济也不可能是一架永动机。我们可以关注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的决定因素。在所有决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能是收入预期或投资回报预期。如果把这个因素视为一个变量,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它的变化特点是:在收入增长时,收入预期增长,但在收入继续增长时,收入预期会下降。这相当于用数学语言说,收入预期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二次曲线的关系。不会存在收入预期永久上升的可能性,因而也不会出现收入在每一个时期都相对前一时期保持增长的可能性。
   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在1996年到1999年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是收入预期连续上升的表示。2000年中道指未升,可以理解为收入预期出现转折的一个显示。当收入预期发生转折,收入增长(即产出和就业增长)本身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只有通过滞后的统计数字才能看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基于统计信息的宏观经济决策都是滞后的。
   从上面简短的分析中可以作出两个推论:一是这次美国经济衰退的程度将取决于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逆转的程度。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的快速和大幅度下降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场衰退,即使这个经济的“基本层面”没有严重问题。美国经济的“基本层面”目前有公认的两个问题:高额的消费者债务和公司债务,巨额贸易赤字。前一个问题可由利率水平下降来缓解,后一个问题由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社会对美元的特殊需求以及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来支撑。这两个任务之间有一定矛盾,但只有当美国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美国经济走势的看法时,这种矛盾才会激化。
  第二个推论:一场衰退也不会改变“新经济”原有的意义,“新经济”会继续存在并发挥其作用。而且,各国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陆续走上“新经济”发展方向,将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心放在劳动市场改革上,放在提高企业活力方面,放在增进对国际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上。从因果关系上说,互联网等等新技术并非是新经济的本质特征,这些新技术不过是企业和社会在一个竞争性环境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一个结果或一个表现。新经济不会停留在简单的互联网技术上。新经济还会继续前进,当然,这不会是直线型的运动。

(中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