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人力资本
作者:刘元春    发布:2022-04-07    阅读:5076次   


新华网思客 2022-04-06 17:07




近几年,“共同富裕”一直是群众十分关心的话题。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很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领衔编著的《读懂共同富裕》出版。作者指出,共同富裕将通过一整套措施深刻影响个人和家庭在人力资本、就业、收入和消费等经济循环各环节的环境与行为,并将为个人及家庭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下文内容摘录自《读懂共同富裕》


个人和家庭的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而人力资本则是创造财富、实现富裕的核心能力。其中,教育是个体获取收入的关键人力资本和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共同富裕旨在发展中缩小收入差距,短期内将借助多种改革措施提升弱势劳动者收入水平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长期来看会用教育平等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指出的,共同富裕应该“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


促进教育平等将首先秉持全流程视角。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劳动力市场历经多个教育阶段,每个阶段接收的教育“流量”最终汇集成获取收入的教育“存量”。只有从全流程视角缩小教育差距,才能尽力促进最终教育“存量”和劳动收入的平等。


整个教育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我国已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但义务教育质量在地区间、城乡间、区域内仍存在明显差距。改善地区和城乡间义务教育差距的优先事项或是妥善处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已被显著削弱,但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在流入地就学的制度尚未建立,进而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削弱了流动人口子女分享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权利,而且在关键的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父母照料缺失的问题,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顺利完成教育。


除了减少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学限制,相关政策还将促进发达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在改善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加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结对帮扶,借助支教、互联网远程教育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流转缩小地区和城乡间义务教育质量差距。政府将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提高低收入群众子女受教育水平。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教育资源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制度前提下,决策者将探索教师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循环流动的改革方案,整体上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


促进义务教育平等或将强化公立教育体系的角色。学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须兼顾基础学科教育的平等化,确保不同背景家庭的学生同等地学习升学必备的知识。除了强化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的角色,还将探索适度延长义务教育、利用公立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的改革措施,并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师薪酬等配套制度。



教育的全流程视角还要求政策制定者关注义务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阶段。学前教育是个体认知能力成形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后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效。但与义务教育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较低。201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中还提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这一长期目标事关教育全流程的起点平等,是共同富裕“万里长征”的关键一步。


高中和大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关键教育阶段。20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拓宽了经由普通高中进入大学教育的路径,显著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平等。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群体,相关政策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高校学生学有专长、学有所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仍是后义务教育阶段的短板。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劳动者,不仅能帮助弱势群体脱贫增收、缩小“白领”和“蓝领”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将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劳动力市场铸造中坚力量。但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较弱,质量参差不齐,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回报不够高,经济社会地位较低,进一步弱化了职业教育吸引力。



打破这一“死循环”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改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匹配效率,充分实现职业教育的劳动回报;另一方面,优化职业教育质量,完善培养体系,做好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引领。在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之前,可通过加强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蓝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及其获取劳动收入的能力。相关政策将使技术工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技术工人队伍。


缩小教育差距还将权衡“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促进教育平等需要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效率作用,而不应强行拉平教育资源的可及性;需要重点破除供给侧的教育制度障碍,而非压制需求侧的教育投资意愿。促进教育平等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仅靠政府力量很难实现。决策者将充分调动公立教育体系、市场和社会教育资源等各方力量,打造平等、有效的教育制度,避免形式上的平均化,在教育整体进步中补短板、求平衡,在人力资本这一发展源泉中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


除教育外,健康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要素。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其中强调的“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十分契合共同富裕理念,也将成为相关政策的实施重点。决策者将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与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也保持了精准对接。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上述目标十分契合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综上所述,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的全面性、普惠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在家庭、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个人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水平将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差距将明显缩小,社会阶层固化将进一步打破,向上流动通道将进一步打通。不论行业、职业、工作岗位如何,每个人都将在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上大显身手,共享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来源:长安街知事
监制:李晓云
编辑:马宇聪
校对: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