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滨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04-16 09:41
国际局势冲突的背后是政治与金融实力的较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坚定经济新发展理念,秉持经济发展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的路线,面对金融问题,有正确全面评估风险的能力,以及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防风险,是金融工作者永续的研究课题。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二者不论是在界定还是在实践中,相辅相成,不能离开金融风险谈金融安全,也不能脱离金融安全研究金融风险。理清二者关系,更有利于面对未来的经济发展。
在微观主体风险方面,微观风险并不与金融安全挂钩,微观风险不会造成系统性风险,例如中小银行危机、破产清算等。系统性风险是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金融危机,会对整体金融安全造成影响,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短时间内风险急剧爆发,造成市场恐慌。立足金融风险的角度研究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立场,而立场本身即是国家主权。立足于国家层面研究经济体系,离不开全球化的发展背景。金融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安全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层面对于金融风险的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对于金融体系内部环境的风险防控。首先,在时间维度下,顺周期维度下中国的金融风险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增长态势逐渐走低。期间产生的通货膨胀,以及面临经济周期的变化,金融风险对经济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与冲击。其次,在空间的维度下,整个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以银行为主的体系功能逐渐完备,拥有证券、市场、信托、保险等市场经济要素。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衍生出其他风险,即“影子银行”的出现,“影子银行”既起到了银行的信贷的作用,但又隶属于银行产品,它通过与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各地方融资平台的合作,产生“影子银行”产品,从而规避监管,设计出所谓的跨市场交叉产品,金融风险由此从银行转向其他领域。对于金融体系外部环境的冲击。其中两种较为典型,一是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二是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下引发的冲突并导致的风险。综上所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立足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研究金融体系中的金融风险,客观预判总体趋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应坚决打好金融风险攻坚战,夯实内部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严防外部风险的外溢。不断强化风险意识,使国内金融体系的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发生,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未来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宏观杠杆率,宏观杠杆率影响资产负债,同时影响社会的发展,这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二是金融部门的脆弱性,中小银行平均不良率达到17%,由此看出经济体系总体可控,但金融部门的脆弱性仍存在;三是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溢出,民营类的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产业链,这加强了金融与房地产业的联系,房地产的风险易诱发金融领域风险的产生;四是整体市场的波动较大,随着国际局势的缓解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国际市场与国内经济产生共振;五是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冲击明显,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西方对于俄罗斯的制裁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战略资源的布局对于金融安全的影响较大。秉持底线思维是保证国内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则,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逐步推进的过程,要通过加深与各国的经济往来,使国际社会将人民币划归为安全资产的范畴,才能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金融信息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于几个方面:第一,各大金融机构的软硬件仍然受制于美国。未来金融战中的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融资困难,国家安全也将面临风险。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未来金融领域研究和工作的重点。防范金融风险已上升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战略的高度。首先,要从国家证券战略层面考虑风险的防范,其次,夯实处理金融风险的“内功”,金融风险的处理是经验累积的过程,要树立系统性考量的意识,面对频发的风险,处理风险的手段也应升级更新。最后,风险预警思维是面对风险防控战略体系的重要思路。第二,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即市场资源的配置要素市场化。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利率市场化是未来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完善金融市场制度,维护经济体系整体稳固。第三,金融监管的能力和制度的缺失。不仅要强化监管,更需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二者关系。第四,处置风险的能力建设。利用行政力量主导,通过与监管部门深层次对接,利用资产重组来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未来面对金融风险,要居安思危,主动预警,做好应对。日常做好对风险的预警,强化底线思维,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国内的金融体系,不会被金融信息,即金融体系的自主性所影响,而独立性即是要求金融的基础设施保持独立;同时,加强金融个体利益之间的关联与强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金融个体间的联系,以此来抵制全球制裁;面对金融风险类型化的特点,要精准化解;通过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保障国家资产的利民化;建立多重跨境支付系统,维护金融安全;通过融入全球化体系,以开放、法治、包容的心态,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