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中国资管行业在新制度起点上再出发
作者:巴曙松    发布:2022-04-22    阅读:1755次   


 巴曙松 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2022-04-22 17:28

 

微信图片_20220422185553.jpg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结束,资管业务全面回归本源。资管行业开始形成“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共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深化资管业务监管工作已经从应急处置转入长效制度建设阶段。在资管新规的指导下,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根本性变化:监管体系深刻变革,业务模式积极转型,竞争格局全面重塑。在这一制度变革的推动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全面进入新时代。


本期《北大金融评论》聚焦“资管行业创新发展的未来”本文为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北大金融评论》总编辑巴曙松为《北大金融评论》第11期撰写的卷首语。


中国资管行业在新制度起点上再出发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颁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在“破刚兑、去通道、去非标”的政策导向下,资管行业经历了深刻变革和转型升级,同类资管产品监管标准趋于统一,影子银行风险隐患被要求须精准“拆弹”。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结束,资管业务全面回归本源。资管行业开始形成“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共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深化资管业务监管工作已经从应急处置转入长效制度建设阶段。在资管新规的指导下,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根本性变化:监管体系深刻变革,业务模式积极转型,竞争格局全面重塑。在这一制度变革的推动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全面进入新时代。

 

首先,资管行业的格局已经重塑,资管行业也更健康、更具活力。严格监管通道业务和监管套利,降低交叉金融风险是“资管新规”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效果上来看,资管产品的风险整体上在持续收敛。非标资产和通道业务占比较高的券商资管、信托和基金子公司规模持续收缩;而以投资标准化资产为主的公募基金和保险资管规模则持续增长。

 

第二,资管产品清晰的市场化定价原则已经明确,更为公平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这是一个影响长远的变化。在打破刚性兑付、采用净值化计价等规则体系下,资管产品的内在运作机制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各类机构已积极探索了4年。公正的市场竞争,本身就是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重大风险的前提。在优胜劣汰中,各类资管机构更为关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因素,打造更专业的主动管理能力、更有效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更个性化的客户服务能力,以赢得投资者认可和市场地位提升。

 

第三,中国的资管行业应当是更为开放的。伴随着中国实体经济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及人民币全球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程度必然会越来越高。中国资管行业中的各类参与机构,应当是这个大趋势中的活跃参与者。中国资管行业的国际化,既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中所蕴含的机会越来越受到全球资本的重视,也预示着中国资管机构在各种能力上需主动比肩境外一流资管机构。

 

第四,没有金融体系的转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的切换很难取得重大进展,资管行业的新发展方向也要主动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一方面,作为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资管行业助力国家新发展战略具有现实的优势,特别是积极配合“双碳”目标、“双循环”战略、乡村振兴、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中长期任务;另一方面,中国资管行业的市场机会和资产结构也必将随之转换。

 

资管行业的新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正如中国金融体系的进步亦是一个在挑战中奋进的过程。时值“资管新规”颁布四周年之际,站在新的历史时刻,资管行业未来新发展的路径看起来似乎已经比较清晰,但又似乎充满了新的不确定性,而资管行业的具体规则、资管机构的竞争格局、资管产品的创新突破等仍然吸引着、激励着我们不断跟踪研究这样一个持续演进、持续发展、富有活力的行业。



文章来源:《北大金融评论》2022年第1期(总第10期)
本文编辑:都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