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前景(2001.06.19)
作者:茅于轼    发布:2004-04-17    阅读:4339次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前景

茅于轼 张玉仁

  
  
提要

  (50人论坛·北京)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在经济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过去二十年中它使得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改变了面貌。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1999年有8300万人在其中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百分之12,超过了国营企业就业的4600万人,为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就业部门。
  从1994年以来民营经济每年平均增加就业820万人,是唯一能够吸收从国营企业下岗及农村多余劳力的经济部门。它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89年的137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6083亿元,平均年增长率百分之28 (以不变价格计)。30个省市的回归资料说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地与当地的人均收入有关。
  虽然中国从1982年以来三次修改宪法,提高了民营经济的地位,至今民营经济仍然得不到与其他经济成分同样的竞争地位。在市场准入,融资,法律和政府服务等方面得不到公平对待,国营企业仍然受到国家的软约束优待导致不公平竞争,这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他们本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家属管理,决策不科学,财务不透明,伪劣产品,劳资纠纷。
  中国进入WTO之后政府管理应该更透明和公平,市场会更有效。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为国企改革提供条件,而且将有力地推动国企的进一步提高效率。
  发展民营经济需要配套政策。首先是对私有产权的严格保护,其次是建立公平的市场规则。发展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商会等,能从外部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内部治理。最后是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以帮助民营企业的融资。
  民营经济已经打破了坚冰,中国具有近乎无限的劳动力,又有充足的资本,看来它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
  (一) 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1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文革结束以后农村首先出现了私有经济,这是大量失业和商品供应不足的产物。农业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储蓄的增加,这些储蓄流入农村的非农产业,成为改革后的第一批民营经济成分。以后又进入到城市,对国有企业产生了压力,也为其改革创造了条件。在经济改革中政治环境也变得宽松,形成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条件。到1999年,民营经济至少生产出中国GDP的百分之13,就业8300万人,为包括农业在内的全部就业人口的百分之12,但是它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这些数字。
  1-2 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8-86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改革之路,私营经济开始出现,但是只有个体工商户,而且只在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演变出专业户。1981年7月国务院肯定了个体工商户的存在与发展。民营经济促使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收入的提高。1986年个体工商户人数为1982年的5.7倍,户数为1982年的4.6倍。
  1987-92
  在此期间出现了私营企业,即雇工超过八人的民营企业。个别私企通过承包或租用国营企业积累了资产,逐渐改变了企业的所有权。1988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了三种私有制结构,即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但相关的法律分别在1999,1997,1993年公布。1989年后民营经济曾经一度衰落,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都明显收缩。
  1993-现在
  政府确定了市场改革的方向,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在92-94年间。见表1.1

表 1.1 1991 年以来的民营企业的发展

     

  企业 就业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年份
数目
(1000)
增长率
(%)
数目
(百万)
增长率
(%)
价值
(十亿)
增长率
(%)a
价值
(十亿)
增长率
(%)a
1991 108 10 1.8 8 6.8 30 14.7 17
1992 140 30 2.3 26 11.4 59 20.5 33
1993 238 70 3.7 61 30.9 139 42.2 82
1994 432 82 6.5 74 75.9 102 115.4 125
1995 655 51 9.6 47 150.0 72 229.5 73
1996 819 25 11.7 23 227.7 43 322.7 33
1997 961 17 13.5 15 309.7 35 392.3 21
1998 1201 25 17.1 27 532.4 76 585.3 53
1999 1509 26 20.2 18 714.9 38 768.6 35
 

  a.按照1989年价格计算。
  b.本表中第二、第三产业中均包括少量第一产业的产值。由于统计口径无法分开。
  c.资料来源为中国工商管理年鉴1992-2000及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0.
  1-3. 民营经济的就业,销售及资本
  本报告所称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户和私营经济两大部门。
  私营企业的个数于1999年底达到151万,为1989年的16.7倍,平均年增长率为百分之32。而在1997到1999年间国企和三资企业数目都在减少。民营经济在1989到1999年间的产出的增长可从图1.1看到。

图1.1 民营企业产出的增加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管理年鉴1992-2000;
  在1993-94年间年增长率几乎达到一倍,这是不正常的,1995以后逐渐恢复正常。以后中央政府为了控制过热的经济,将通货膨胀率从24% (1994) 降低到2.8% (1997)。在这样紧缩的宏观环境下,民营经济仍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下表给出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增减变化。

表 1.2 三类企业的增减变化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民营企业
Year 数目
(千)
增长率
(%)
数目
(千)
增长率
(%)
数目
(千)
增长率
(%)
1996 2,163 -3 240 3 819 25
1997 2,078 -4 236 -2 961 17
1998 1,836 -12 228 -3 1,201 25
1999 1,649 -10 212 -7 1,509 26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管理统计,1992-2000.
  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在1999年底分别达到了6240万和2020万,为全国总就业的12%。(包括农业) 改革二十多年,民营经济的就业人数从零增加到8260万,相当于整个国有部门的总和(包括国企和政府)。中国的就业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2. 中国的就业结构


  注:其他包括参股,合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外资公司,及港澳台资本公司。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在1997-99年间新就业的人口平均每年700万人,几乎都在非国有企业上班。民营经济的就业中有四分之三是个体户,四分之一是私营企业。所以个体户目前是民营经济的主要就业方式。同期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平均每年下岗1600万人。请见下图。

图1.2 不同所有制的就业变化

       注:1. 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

表 1.3 国有单位及民营经济的就业变化

      

全国 国有单位(国企及政府等) 民营经济
Year 就业
(百万)
就业
(百万)
占总就业的比率
(%)
就业
(百万)
占总就业的比率
(%)
1990 639 103 16.1 23 3.6
1995 679 113 16.6 56 8.3
1999 706 86 12.2 83 11.8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管理年鉴,1992-2000; 中国统计年鉴2000。
  民营经济的注册资本在1989到1999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1%(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1999年时每个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平均为68.2万元,约为个体户的62倍。国企的平均注册资本是260万,外资企业的为210万美元。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注册资本的变化如下图。

图 1.3 每家企业平均注册资本的变化
  


  注:a. 增长率按当年价格计算。
  b. 1999年国企的注册资本有很大的上升,原因是当年国企兼并和改组,数目减少。
  从1989到1999平均注册资本的年增长率,私营企业为22%;国企为10%;外资企业为2%。按人均注册资本来看,个体户仅为5,500元,私营企业为50,000元,国企为73,000元。但国企的数据不可比,因为国企有大量债务,而且国企的历史较长,注册很早,由于通货膨胀使得数据不可比。
  1-4 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及减少贫困的贡献
  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的困难,很难估计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际金融公司去年做了一个估计,列于表1.4中。

表 1.4 按所有制分的中国GDP的构成, 1998              


私营企业a

国内私营企业
(农业 除外) b

私有企业
(农业除外)c

真正私营企业
(农业除外) d

私有经济 e
(国有农业除外)

非国有部门 f
国有
38 国有 38 国有 38 国有 38 国有 38 国有 38
集体
(真正)
12 集体
(真正)
12 集体
(真正)
12 集体
(真正)
12 集体
(真正)
12 非国有 62
农业
(私有)
17 农业
(私有)
17 农业
(私有)
17 农业
(私有)
17
民营经济
50    
集体
(名义)
11 集体
(名义)
11 集体
(名义)
11 真正
私有企业
33        
外资
股份
6 外资
股份
6 民有
经济
22            
持股
公司
3 国内私营
企业
16                
国内私营
公司
13  
 
 
           

     a. 国有经济中包括国有农场等国有大农业。
  b. 包括了持股公司。
  c. 外资入股公司算作私有企业。
  d. 包括名义上集体实际为私有的企业,按集体企业的一半计算,实际更多。
  e. 包括了农业,但国有农业已加入在国有经济这,它约占百分之一。
  f. 包括了私有和真集体。
  资料来源:国际金融公司:〈发展中的中国民营经济〉2000.
  为了探讨民营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用三十个省市的资料作了回归。结果如下:

图 1.4 人均GDP和私营经济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率的关系, 1999.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0。
  回归中未用北京的数据,它大大地偏离一般规律。因为北京的人民收入很大比率来自国家投资。而且靠近政治中心,私营经济不像别处那样得到支持,所以私企就业的比率特别低。从图上可以看到,私企就业比率超过5.2%的省份,人均收入都在1.1万元以上;私企就业比率低于1.5%的省份都是比较穷的省,人均收入都低于五千元。从数字上看,私企就业比率每增加1%,人均收入可以增加1,640元。这并不是说这1%的人为全省每人创造了1,640元钱,而是说明私营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它集中表现了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各省的经验有力地说明发展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民营经济(包括个体户和私企)在1998年缴纳了工商税款的10%。从1989到1997私企缴纳的税款平均年增率为73%,个体户的年增率为61%;而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年增率分别为15%和12%。民营经济也为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在1999年,私企即雇用了国企和集体企业下岗工人105万和农民工270万。
  1-5 所有制、地区和行业分布。
  在1999年底,有54%的私企是有限责任制,但其资本占了84%。有33%的企业是独资,13%是合伙制。从行业分布看最多是批发零售业,占36%。请看下图。

图 1.6 民营经济就业的行业分布 1999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管理年鉴1992-2000.
  注:1.农业包括农林牧渔;
  2.社会服务中有63% 系下列七种服务,即理发、洗浴、修理、住宿、娱乐、咨询、计算机应用所组成。
  总的说来,第三产业占了私企的69%,第一第二产业各占5%和26%。私企所从事的行业是充满竞争性的,所以淘汰率很高。第三产业所需的资本比较少。私企融资困难,也是他们多数从事三产的原因。私企的地区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 1.4 私企的地区分布 

  

  沿海a 中部b 西部c

年份
数目
(千)
就业
(百万)
数目
(千)
就业
(百万)
数目
(千)
就业
(百万)
1992 95 1.7 25 0.5 20 0.4
1996 529 7.2 179 2.7 111 1.7
1999 1012 12.5 195 4.2 302 3.5

        a.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b.黑龙江、吉林、陕西、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海南、江西。
  c.内蒙、山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
  
  私企在东部的发展明显地比其他地区更多。这是东部经济比较活跃的原因之一。
  (二) 民营经济的局限性
  2-1 经营环境得到改善,但主要发展障碍还存在。
  过去民营经济完全没有任何合法地位,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对民营经济的看法开始改变。经过1982,1988,1999三次修改宪法,民营经济才逐渐有了合法地位。尽管从产值和就业人数来看国营企业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但是民营企业仍然不允许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成分,得不到公平竞争的保障。这是当今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在1988年以前民营企业只能按个体工商户注册,为无限责任,雇用人数不得超过八人。1998年以后才取消了这些限制。但在土地使用,办照,纳税,工商检查,银行贷款,甚至法院判案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公平。私企为了避免被歧视,往往假装为集体企业,就是所谓苏南模式的红帽子企业。另外一种避免私有制名义的办法是承包或租用国营企业,这些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属于个人。这种方式有国家资产流失的嫌疑,所以近两三年来江苏浙江发展了直接产权交易,通过中介机构的帮助,这类小规模的国营企业已经名正言顺地转为民营企业了。但国家对于私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还非常不够。近年来政府关闭了大量五小企业(小煤矿、小造纸、小水泥、小纺织、小化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民营的。这些五小企业技术上很落后,但是经营效率很高,生产成本低,是国企的有力竞争对手。关闭他们的原因之一就是保护国营企业。过去三年中为了国企脱困,通过债转股国家免除了国企每年几百亿元的利息负担,去年民间有1500多亿元的国内资本,还有同样数目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国企股票市场,其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到了国有企业。换句话说,国企仍然享受软约束的优惠。在同一个市场中具有硬约束的民营企业和软约束的国营企业竞争,前者必然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软约束,一些国企可以参与恶性竞争,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其商品,导致没有软约束的私企经营困难。本来可以生存的私营企业因而不得不关门歇业。
  在法律上国企和民企使用不同的法律条文。个人私吞企业资金,在国企按贪污罪可以处死刑,而在私企只能判挪用公款罪,只能处徒刑,因为国家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就有所不同。在法律的执行上,对国企和民企也不一样。民营企业破产时房屋要撤清拍卖,国营企业破产时职工依然可以住在原有的宿舍内。私营企业在市场进入上有许多限制。政策规定私企不得参与使用稀缺资源的生产;不得从事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活动;不得参与可能对公共安全产生影响的活动。然而如何精确定义这些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主管审批的官员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为寻租创造了条件。还有些地方政府对私企设有特别限制,例如江苏省禁止私企从事娱乐业。私企从事外贸1998年以前也是不许可的,最近才逐渐开放。当年年底就有150家私企获准,次年底已有1000家私企获准。此外,私企的工商注册费也要比国企或集体企业高出500元。一些大城市对外来打工人员设置各种障碍,使得私企在寻找合适的工人时增加了困难。
  私企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获得投资或银行贷款。中国上市公司中只有百分之一二是私企,所以私企几乎不可能从股票市场上得到融资。四大商业银行主要是为国企服务的,而不是为最能有效运用资金的民营企业服务的。根据人民银行年报,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企业贷款是用于流动资金的,而其中不到百分之一是借给私营经济的(包括个体户和私企)。私企用这一点流动资金显然是不够的,他们必须靠自己的积累或向亲戚朋友借钱。近来国家银行因为国企亏损而造成的巨额坏账,变得谨慎起来,特别对于私企的贷款更不容易通过。因为一旦出现坏帐,贷款发放者可能被怀疑串通私企业主,造成国家资金的损失。此外,社会保险的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国企,由于社会保险的不健全,使得劳动者在私企间的流动发生困难。
  2-2 公司治理的薄弱
  大部分私企都是家族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工商联在1997年从21个省250个市所做对1947家私企的调查,一半以上的配偶和20%的成年子女参加了企业的工作。有26%的企业业主就是经理;有17%由业主的亲友担当经理;有5%由同乡担当经理。由没有个人关系的人担当经理的不到一半。有37%的业主认为只有让亲友管理才放心。 这种家族治理也与市场环境不健全有关,在信任程度较差的情况下,它能较好地自我保护。但是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业主不愿意放弃对企业的控制,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与高级管理者的关系。
  根据1997年的调查,将近一半的业主由自己对重要决策负责,不到15%交由董事会去决定。把经营权交给雇来的经理的不到1%。(参见表2.1) 这是小企业发展开始时的普遍现象,但是如果不加改变,这将限制企业的成长。

表 2.1 私营企业中谁是决策者 (%) 

 

重要决策 日常管理决策
所有者本人 55 50
业主和主要管理者 30 36
董事会 14 13
其他 1 1
总数 100 100

  资料来源: 张、赵: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1997.
  私企的业主大多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但是并不一定善于经营,信息来源也不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工商联在1997年的研究,有42%的企业家是高中毕业;有20%有大专学历。但是有40%的企业家看不懂财务报表,十分之一的私企没有公司章程。有95%的企业家认为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是有24%的人只从他们产品的买方得到信息。其他主要的信息来源有电视14%,同行14%,亲友3%。私企的研究力量是不足的。只有22%的私企自己或者委托咨询公司做过市场调查。
  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证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医疗。刚毕业的大学生愿意去国企工作即使工资稍低。私企为了留住优质人才,常常提供公司的股权。这样购得的股票在一定时期内不得转让。私企股票很难上市,拿到股票后也不容易通过转让来兑现。
  2-3 财务公开和公司信用。
  大多数私企倾向于隐瞒他们的财务报表,为的是少纳税。按现有的税法企业被迫扩大他们的利润以多缴税。方法是硬性地压低职工的工资,超过限度的部分不许计入公司成本,而要在税后利润中列支。这种不合理的税务规定鼓励企业作假账,以挽回多缴税的损失。有时候税务局还预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还没有赚到钱,却先要缴税。企业只好把自己的流动资金拿来缴税,经营马上发生困难,不得不缩小规模。此外,公司要交33%的公司所得税,而业主还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有重复征税的问题。所得税税率从国际比较来看并不高,但是中国的政府服务很差,社会保险很不完善,这样的税率就显得太高了。企业往往做三本账,一本给税务局,一本给银行,一本给自己用。由于财务不透明,私企很难吸引外来资金,也不容易得到大的合同。
  企业隐瞒利润还有别的原因。高赢利的企业常常被政府多收各种额外费用,或要求赞助。企业提供赞助固然可以增加其知名度,但各级政府的访问,别的企业来学习,打乱企业的正常工作,也增加其经济负担。
  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所为。原来国企之间有三角债,现在民营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三角债。许多民营企业家不敢和陌生人做生意,怕交了钱收不到货。反而愿意和远在万里之外的外国公司做生意。这种信用环境大大地缩小了企业的活动空间,降低了经济效益。
  2-4 劳资情况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所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没有养老金,引起大量劳资纠纷。据上海的统计显示,私企的劳资纠纷比其他企业的增长更快。在2000年三季度有375件劳资诉讼案件,比上年增加了92%。 经常性的劳资纠纷增加了企业成本,限制了它的发展。现在的私企雇用了大量农民工和下岗工人。(见表2.2) 由于找工作困难,他们不得不接受很差的劳动条件。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而言,农民工一点也不缺,关键是资本、好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是它们决定了企业的前途。

表 2.2 私企的劳动力来源 (%)   

  

经理 技术人员 工人
国家单位 19 18 5
集体单位 20 15 6
新毕业的学生 9 16 5
其他私企 16 20 3
下岗人员和农民 35 30 80
其他 1 1 1
总计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赵、张:1997年私企抽样调查数据。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私企都没有工会组织, 因而职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对劳资双方都是不利的。

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问题

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建立公平、开放、有效的市场

  一般认为中国参加WTO之后,市场规则将更上轨道。现在国务院颁布的条例有些不完全对民营经济公开, 这不符合WTO的要求。有些地方政府颁布的条例是出于地方保护或垄断利益,因为不符合WTO的原则将被取消。虽然WTO讲的是国际贸易,由于有国民待遇精神,中国的民营经济原来受到比外企更不公平的待遇,有了WTO的规定肯定对民营经济会有良好的影响。有些双边或多边合约直接涉及民营企业,例如中美入世谈判中规定中国粮食进口中必须有某一百分比由民营企业来做。 国家计委已经宣布,凡是对外开放的行业也都将对内开放,这也给民营企业更多的机会。入世以后,由于降低关税,国内的经济结构会经历较大的变动。基本形势将是原来的国有垄断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会经受强烈的竞争,但是民营经济大多数在劳动密集行业,所以对他们是利大于弊。
  3-2 民营经济对国企改革的意义。
  国企改革已经被公认为我国经济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且始终没有找到出路。其实国企改革的前景是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国企改革必然有大量职工下岗,能够吸收这些下岗人员的唯一地方就是民营企业。1997-99的三年中,国企加上政府有2700万人下岗,另外有2100万人从集体等单位下岗。其间,新吸收的就业人数是2200万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民营企业吸收的。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帮助吸收下岗人员,国企改革造成的大量下岗将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使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国企改革如果成功,他必须是有效率的,有竞争力的。他必须是和民营企业来竞争。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国企和民企又是互补的。他们的经理、职工、资金、信息都应该和民营企业有充分的交换。此时国企和民企的行为是相似的。西方国家有许多办得很好的国企,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相反,如果国企和民企永远在两条轨道上运行,互相不交换,不沟通,国企不参与竞争,靠软约束支撑,国企永远也不会变得有效率。
  3-3 开发西部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机会和问题。
  西部有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也有很大的市场。现在中央提出开发西部,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内外民营企业都有意进军西部。中国发展银行将在几年内投资四千亿元到西部,用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油气田、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无疑会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也给民营经济带来机会。
  但是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并不是缺乏资金或人才,因为过去有大量资金和人才从西部流向东部。西部落后的真正原因是市场没有发展起来,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要作用。西部开发要能成功,必须将资源配置的主导权从政府转向市场。这次西部开发如果仍然是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资源,并且主动去从事资源的配置,只会加强政府的作用,削弱市场的作用,其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

民营经济的发展政策

  4-1保护私有产权
  一般认为保护私有财产是富有者的口号,其实不然。社会中的富有者往往不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财产并不缺乏保护。如果他们的财产得不到保护,也就成不了富人,相反他们有时候是靠侵犯别人的财产而致富的。所以需要保护的人恰好是穷人,保护私有财产是穷人的口号。当前最需要保护的正是农民,他们的财产得不到保护,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从此可以看到保护私有财产的迫切性。从西欧的历史看,自从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口号以后,个体工商业才能免于特权贵族的侵犯,逐渐繁荣起来。所以有人说,保护私有财产是道德之神。
  对于逐渐成为有钱人的企业家,由于缺乏政治上的信心,不少人想方设法把钱汇往国外,造成大量资本外逃。估计每年为17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之间。资本外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对财产保护的信心应是其中之一。要完善对财产的保护,不但要有政府的努力,也要有国际国内各方面的配合,而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消除过去发生过的对私有财产的多次侵犯的影响。
  4-2改善投资环境。
  除了保护私有财产,政府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样具有十分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明白基础设施是投资环境,很重要。但是目前更为重要的是投资的软环境,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服务,法律纠纷的公正审判,企业之间互相关系(竞争或互补)的处理,劳资关系的规范化等等。当前,这些方面无一不是问题多多,企业运行起来困难重重。
  4-3发展中介组织,改进企业治理
  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可以通过发展中介组织帮助他们来改进。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商会等等。会计事务所和审计所可以帮助公司做到财务透明,有利于吸引投资,建立信用。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企业选准市场,确定投资项目,设计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商会则能帮助企业得到信息,和政府沟通,建立行业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这些组织都很不发达,过去对他们也不够重视,所以发展缓慢。
  4-4改善社会信用,减少资金流动的阻力,扩大经营范围。
  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有将近两万亿的银行存款没有贷出去, 同时又有大量失业人员。资本和劳动不能结合,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信用不良,不敢轻易地把钱借出去,或者说资金流动很不通畅。信用不良不但影响投资,也影响商品交换,造成市场萎缩。改善信用需要政府、企业、司法系统和人民群众共同的长期的努力。
  4-5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
  如果问私营企业的老板,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回答多半是资金困难。统计表明,1999年银行借给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贷款仅仅为580亿元,不到借出的全部短期贷款63890亿元的百分之一。 这和私营经济的产值占GDP的13%完全不成比率。银行不愿意借钱给民营企业是有原因的,因为贷款的数额小,相对的成本就高。而且万一发生坏账,银行可能要负刑事责任。国有银行的这一套做法很难改变,所以为私营经济融资最好的办法是发展民营银行。这已经为浙江的民营信用合作社所证明。他们对当地的情况很熟悉,能够以较低的信息成本保证运行的安全。尽管在一系列不合理的限制条件下,仍然能够生存而且获利。我国进入WTO的五年以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国家银行同样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不让民营银行开业。但是民营银行会遭遇不少问题,首先是存款保险。还有风险管理。此外,地方股份公司股票的柜台交易应该有管制地恢复,这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
  4-6国际帮助
  中小企业从来都是就业的主力军,但是融资困难,这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情况,而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所以国外有相当多的研究,我们可以拿来参考。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有不少改进融资效率的经验,可供参考。
  (五) 发展民营经济的前景
  大部分国家的国有经济都不到百分之十, 而中国的国有经济还大大超过此数,所以中国的民营经济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1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主要经验是经济的双轨制,即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之外生长出一个市场经济,它主要是由民营经济所构成。原有的计划经济保证了原来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从而减少了改革的阻力,而新生的市场经济则改进了经济效率。1993年以后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计划经济逐渐并轨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扭曲的价格系统逐渐被纠正,竞争的环境开始出现,于是暴露出国营经济的低效率,出现了大面积国企的亏损。如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国企改革中下岗的人员就有了去向,国企改革的难度就大大减少。然而我们采取的政策是把国企脱困放在首位,大量资金流进了国企,民营经济很难得到资金支持,又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他们很难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结果是国企和民企的发展统统受阻,导致失业严重,经济增长率连年下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主要取决于最近一两年民营经济能不能更快地在政策支持下发展起来。
  5-2民营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 - 资本和劳动
  据估计中国的九亿农村人口中大约有两亿敷余劳动力。在完成中国工业化时,大约有总数为五亿的人口要进城。所以发展民营经济并不缺乏一般的劳动力,问题是技术工人和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很欠缺。近年来高水平专业人员的工资迅速上涨,因为需求增长很快而供给增长很慢。另一方面一般劳动力的工资没有上升。所以发展民营经济在劳动力供应上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匹配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加速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同时从国外引进人才。近年来留学回国的人逐渐增多,并且还聘请了一些香港专家到政府任职。
  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多半是因为缺乏资本,但是中国的储蓄率接近百分之四十,银行中有两万多亿元的存差,未加利用。 如果这部分资金能够变成投资,按私营企业平均每人注册资本五万元计算,可以解决四千万人就业所需的资本。如果按个体户人均五千元资本计算,可以解决十倍于此的就业资本。可见资本不是就业的约束条件。问题在如何把储蓄变为投资,把资金从家庭转移到企业家手中。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没有能解决的重大问题。
  5-3公正的法律环境
  公正的法律环境不但是社会安定所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所需要。企业家需要法律的保护,合同需要执行,违约要有制裁。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还说明,保护私有财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这条经验开始被接受,保护私有财产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法律的实施要受到检验。这将进一步帮助我国改进法律环境,国家的治理逐渐转移到民主法治的轨道上来。
 
(亚洲开发银行课题) 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