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入世”后,我们怎么办?(2001.09.27)
作者:陈东琪    发布:2004-04-17    阅读:5207次   

“入世”后,我们怎么办?

陈东琪

  (50人论坛·北京)“入世”,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当然也有挑战。“入世”后,我们的政府和企业,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积极应对挑战,积极适应和驾驭快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环境。适者生存,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如何适应和驾驭环境呢?
  一、抓住“一个主题”
  “入世”对中国的最大意义,是宣布传统农业社会封闭状态的终结,迫使市场化对外开放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过辉煌时期,和国外的商贸往来也有过很发达的阶段。进入近代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处于相对弱势格局,为了保护自己,对外的大门一度关闭。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对外开放也有过反复,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政策后,开放随之扩大,但“入世”或“复关”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为什么?除了西方人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外,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以往的计划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不能接轨,是我们的经济实力与西方比相差太悬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初步形成了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制度基础。国民经济实力和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基本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既是“入世”的重要条件,又是我们通过“入世”要进一步深化的方面。对中国来说,“入世”只是手段,加快发展才是目的,才是根本的主题。
  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到今天为止,我们很多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基本上处在一种维持的状态,其中,有的是带病运转,有的还在“等、靠、要”,希望政府来救它们。没有资金时,希望政府批准它从资本市场高价增发圈钱;债台高筑时,希望政府批准它债转股;资产重组时,希望政府把“人”和“债”的负担包下来;盈利时,没有积累的冲动,没有居安思危求发展的精神。“入世”后,这种“被动保生存”的做法行不通了,一定要有危机感,要有“居安思危求发展”的境界。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在公司内部的一次管理演讲中这样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你的部门有什么危机,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机,你的流程的哪一点有什么危机。还能改进吗?还能再改进吗?还能提高人均效益吗?如果讨论清楚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死,就延续了我们的生命。”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很欣赏这个看法,我在这里推介这个看法是想说明,“居安思危求发展”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当然也是国家的永恒的主题。
  二、提高“两个能力”
  “入世”将给中国带来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有思维观念和宏观政策方面的,也有微观生产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变化将是环境变化。尽管这种环境变化不会发生在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它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但是,正如龙永图先生所指出的一样,“入世”带来环境的变化将会是极其深刻的。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有两次大的环境变化,甚至可以说是环境突变。第一次是从短缺的计划经济转到需求不足的市场经济,第二次是“入世”后从相对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在以短缺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竞争和市场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自由选择,什么都要计划配给,都要票,当然也没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下岗失业,政府和老百姓成天要为吃饭问题而忧虑。转到市场经济后,产量和收入很快提高,吃饭问题几乎是出其不意的解决了,“小三件”变成了“大三件”,“旧三件”变成了“新三件”,什么都不要票了,人们有了自由选择,同时也有了竞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下岗失业。这是一种由市场魔力带来的环境突变,刚开始,人们对这种环境突变不适应,后来慢慢适应了,有的适应得早一些、快一些,有的人适应得晚一些、慢一些。早适应早发展、早富裕,晚适应晚发展、晚富裕,不适应就不能生存和发展,甚至于走向贫困。
  举一个例子,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有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是靠“长途贩运”起家的,但在当时,普通老百姓对“商业”环境不习惯,有的理论家说那是“资本主义”,政策上对其也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现在大家对社会主义搞商业已经习惯了,即使是思想上左一些的理论家每天也离不开商业、市场生活。可见,环境改变人,人不得不适应环境的变化。
  “入世”后,最重要的是对环境变化要有适应能力。适者生存嘛!当然,刚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不行,还要有竞争能力,要能够主动驾驭环境。适应能力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解决发展问题要提高竞争能力。举例来说,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不少企业倒下去了,为什么青岛海尔能以获得令国内外瞩目的发展速度?关键是它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驾驭市场环境的能力,有很强的同业竞争能力。“入世”后,企业应当培育这两个能力。我们的政府,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要提高适应国际市场环境的能力,都要提高在这个充满着争斗的现代经济舞台的竞争能力。
  三、完成“三个整合”
  为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应当抓紧完成“三个整合”。首先是对“人”的整合,包括对我们的人事和机构进行重组。原则是使我们的决策要快,各地、各部门和每一个个人对市场反映和调整的速度要快,整个系统对全球市场信息的反映要及时、灵敏,这就要求决策链要短,决策链各环节的权、责、利要明确,要制度化。目前,我们的政府各机关内部、企业个部门内部在决策链上都存在问题,其人事和机构设置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各部、局、处、科、实的部门职能不完全是应对市场化的水平信息系统,而是应对行政化的纵向信息系统。这不适应于“入世”后的市场竞争。
  其次是对“资”的整合,就是对资本(包括国有资本)的重新配置。现在,中国全社会资本在配置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债务资本和实物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以及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技术)配置不当,存在过于明显的“短腿”现象。以企业而论,要么是债务率奇高,要么是完全靠自我积累求发展,规模扩张没有借贷观念。对国家的国有资本而言,它的作用功能不是满足公共需要,而是短缺盈利,不是重点分布在公共领域,而是大量分布在竞争领域。这种资本配置不当的后果,要么是制约竞争性资本的发展,要么是使资本资源大量浪费。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国家的社会总资本的发展应当走“市场均衡”之路。一方面要“均衡”,不能有“短腿”;另一方面均衡必须是“公”、“私”合理配置,不能以“公”压“私”,以“公”夺“私”。按照这个思想,我们当尽快对现在的社会总资本(资产)进行结构重组、整合。
  其三是对“市”的整合。这里的“市”是指国民产品的市场导向战略,或者叫“市场半径战略”。一个产品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定位,是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要。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我对企业的案例调查表明,中国许多企业由于是在计划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创立起来的,产品的市场定位比较窄,辐射半径比较小,它们大多数没有机会和压力来从较广阔的开放视野给其产品市场定位,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此,市场开拓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在“入世”后,这个状况应当而且有条件改变。大量外国产品、资本、技术进来了,你经常和它们打交道,市场定位就更容易清楚,但是你必须先有这个定位意识。
  可以这样来比喻,“人”是企业和国家的大脑,“资”是企业和国家的心脏,“市”是企业和国家的血液和灵魂,这三个东西都是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要害。在“入世”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后,为了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提高应变能力,我们一定要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质量功能。
  四、实现“四大创新”
  无论是适应、驾驭环境,还是进行“人、资、市”的重组、整合,首先要求转变观念,调整认识。你如果老是在原来的观念框框里转,跳不出传统的思维惯性,就不可能有新的决策理念、不可能有新的目标冲动。要有创新,创新是进步、发展的重要源泉,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念创新,是不断战胜、超越自我。个人是这样,企业和国家也是这样。
  在如何发展上,你不能老是守着原来的观念。比如西部地区特别是有“资源优势”的地区,你不能老是守着“资源优势”。在市场经济中,有“资源优势”不等于有发展。在国际案例中,近一百年美国的加速发展有资源优势支持,但是,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和“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繁荣,不是靠资源优势,而是靠国家发展观念的创新。西部的发展可以借助资源优势,但要延伸资源优势,关键时延长产业链。我到土鲁藩和哈密去,看到那么多好吃的葡萄和哈密瓜我就激动。当时我问,新疆为什么不就地加工葡萄汁后和哈密瓜汁呢?这比卖葡萄、卖哈密瓜赚钱,而且又要省去不少交通费。过几年后再去新疆发现,新疆在这方面发展了,而且有了象新疆屯河这样的以红色液体食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我想,这是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一个成功案例,它是从转变旧资源观念开始的。又比如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网络经济,西部人应当转变观念,可以多下点功夫。这方面的努力,你比其他地方更有经济意义,因为制约西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空间太大带来的交通、交易成本太高,而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可以缩小时空。中央政府给西部花钱修铁路、公路是必要的,但是,你应当和中央配合,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过缩小自然时空限制来获得“超市场”的经济价值。这是西部的一个大观念创新。
  我这里讲的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观念创新的重要性。实际上,观念创新也是企业的生命。企业更加不可以墨守成规。海尔总裁张瑞敏在他的<<海尔是海>>一书中说,“海尔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创新突破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创新已成为海尔文化的灵魂”。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不可思议”,没有“不可能”,只要你在观念、管理、制度和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常人讲的“不可思议”和“不可能”都可以变成现实,变成企业的利润。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盖茨搞微软,都是从突破“不可思议”和“不可能”开始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压力和危机感迫使千千万万个企业每天从千千万万个“不可思议”中找到了增长源泉。
  五、树立“五个意识”
  为了适应“入世”带来的环境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找到尽可能多、尽可能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其行为又不违反“游戏规则”,我们应当树立以下“五个意识”。
  一是规则意识。我们现在的市场秩序很乱,假冒伪劣盛行,关键是缺乏规则意识,红灯亮了,还往前闯,这就是违反交通规则。世贸组织要求所有成员实施统一的规则,不能随心所欲,违反了规则,就要受到惩罚,谁闯红灯被汽车撞死,谁自己负责。没有规则意识,不按规则办事,代价是很大的。“入世”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强化规则意识。
  二是公平意识。世贸组织规则的基本精神是非歧视,它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精神,对外实行最惠国待遇,对内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所有市场参与者一律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不能搞人为的垄断和市场分割、保护,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门槛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歧视。你既可要求人家对你是公平的,同时也要求你的行为对人家也是公平的,特别是在争夺消费者、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你不能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例如,不能有低价倾销、超标准搭售行为,等等。
  三是透明意识。世贸组织有一个透明度原则,要求你的政策、法律法规一定要透明。按照世贸精神,政策对市场参与者来说不是一种权力,而是国家或机构的规则信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有权在同一个时间、空间和环境中知晓,这就是公平知情权,你不能只将政策以秘密的方式告诉你的亲人、朋友,让别人蒙在鼓里,世贸组织成员的市场透明首先是政策信息透明,这对我们的政府和企业是一个挑战。我注意到,我们的股市往往在政策信息公布前暴涨,为什么?是参与政策文件写作、讨论、审批和新闻控制的人将要公布的政策信息事先向他们的亲人、朋友透露了。在“入世”后,你这样做是会要被起诉的,因为你违反了政策信息的公平知情权。我想,“入世”后面临最大挑战的不是企业,更不是个人,而是我们的政府。在世贸规则下,政府的一举一动将受到规范,你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而行动。对企业特别是公众企业来说,信息透明、真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做假账,不能提供假信息。
  四是产权意识。在“入世”后的竞争中,我们中国人要有非常主动的产权保护意识,你的专利、商标、个性产品以及技术和商业秘密一定要置于安全保护系统之中。还有,我们要有对公平市场产权的觉醒。就是说,你要能及时判断别国企业的销售是否构成倾销,并且这种倾销行为是否危害到本国、本公司的利益。这种觉醒和保护,实际上不亚于直接经营生利行为。对国家和企业来说,“发展”是一种利益,“保护”也是一种利益。因此,我们强调,我们中国人既要努力发展自己,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五是法律意识。无论是“发展”,还是“保护”,都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因此,国民树立高度的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自己不能超越法律而进行经济活动,以免被制裁;另一方面,又要清楚他人行为构成对自己公平市场权益的危害时,要能及时、准确地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在“入世”后,法律是规范经济行为的准绳。这样看来,我们的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员工,多多研读国内外相关法律文件是很有必要的。 

(中经网,陈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