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
作者:刘尚希    发布:2022-05-25    阅读:8105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2-05-25 10:31 发表于北京


作者: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产物。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具有磅礴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是人民至上,充分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强调价值理念,有利于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走好自己的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吸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教训

从历史角度观察,市场经济蕴含着一种“创造性破坏”机制。“破”的是旧技术、旧产品和旧结构,“创造”的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结构。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从蒸汽机广泛使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电气化、内燃机广泛使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了全球市场体系的构建。二战之后,全球经济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都离不开“创造性破坏”力量的推动,人类文明呈现出加速演进的态势。

市场竞争带来“创造性破坏”,市场经济也引领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后所实现的生产力是史无前例的,但其经济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危机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以及人与自然冲突造成的环境危机、全球竞争抢夺利益带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正在演化的全球大变局,都反映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宿命——可能如熊彼特所言,最终为自己的成功所毁灭。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就总是伴随着各种危机。不断爆发的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得不进行适应性调整。在工业化进程中,美、英、日、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环境危机。比如,“八大公害事件”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导致发展不可持续。这些国家不得不通过律法改革、税费改革、技术创新、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等措施进行改良。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之路的教训是深刻的,遗憾的是,很多后发国家仍没有避开这条工业化之路。

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两极分化,催生生产过剩危机,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频发和工人阶级不懈斗争迫使资本主义进行改良,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到英国《贝弗里奇报告》及北欧“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一度大幅度矫正了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中产阶层扩大,贫富差距缩小。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贫富差距又再度扩大,财富聚集和集中的趋势在不断强化。贫富差距向社会深层传导,并在代际之间传导、固化,中产阶层缩小,社会极化现象加重。社会福利制度在选票政治机制的作用下,在一些国家变异为发展动力日渐弱化的“福利陷阱”,财政不堪重负,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抬头,社会矛盾加剧。疫情全球蔓延、“数字鸿沟”等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贫困人口不断增多,社会不平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伟大创造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存在资本、是否有私人资本和私人所有权,而在于人民至上是否成为法律、制度和政府行为的底色,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否成为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通过党的领导和法律制度规定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旨在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财富积累、资本发展都是手段。这就解决了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人被“异化”、被资本(归根结底是物)所支配的问题。不言而喻,资本、私人所有权不应是束缚人发展的绳索,相反,是促进人发展的要素和工具。在人民至上的制度体系中,资本和所有权是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勤劳致富的手段,是每一个人实现自身发展的工具,是市场经济创新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并成为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重要现实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可以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又可以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依靠群众创造价值,给每一个劳动者积累财富的平等机会,使其摆脱贫困,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依法保护好人民群众的产权和利益,调动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







以包容性发展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阔前景

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体现在发展方式上就是包容性发展。所谓包容性发展,在经济层面,就是鼓励公平竞争,消除类似“三门”(旋转门、弹簧门和玻璃门)的排斥现象,并依靠各种形态的资本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在社会层面,就是坚持社会公平,消除社会排斥,让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并履行同等的义务,人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基本国情出发,进行市场化改革,走群众路线,激发了人民群众劳动和生产积极性,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激发群众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使群众积累的资本得到依法保护和有效使用,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群众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大舞台,只要坚持人民至上,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平等保护劳动收入和资本增殖,实现包容性发展就有了条件。

这些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容性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实现包容性发展,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不同所有权资本融合发展;二是加快社会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给予每个人平等发展机会,提升每个人的能力,促进具有更大包容性的发展;三是以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通过国民素质(包括健康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和能力的普遍提升,为“发展”而不只是“增长”奠定更加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人类开始进入数字文明时代,为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新条件。数字化改变了人和人的交往方式、人和物的权属关系,许多资源从原来的不可交易变得可交易,资本的作用范围也由此扩大,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致富机会。数字化与资本结合,将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呈现新特征,同时也面临“数字鸿沟”的新挑战。推动数字化,最重要的是坚持人民至上。数据确权、平台监管、隐私保护、法治建设等都要超越工业化时代的思维范式。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抓住数字革命带给我们的历史性机遇,为民族复兴增添新动力。





- END -







来源:经济日报 2022.05.25

审稿:程瑜 闫晓茗

编辑: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