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稳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经济
作者: 董煜    发布:2022-05-26    阅读:1943次   


 董煜 中国新闻周刊 2022-05-26 07:30 发表于北京


文/董煜
发于2022.5.30总第1045期《中国新闻周刊》


稳经济最重要的是稳预期,稳预期最重要的是稳市场主体的预期。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重大判断。今年以来,疫情反复加剧了需求收缩的问题,乌克兰危机加剧了供给冲击的问题,二者叠加又对国内市场主体的预期进一步造成影响。当前,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必须把稳市场主体的预期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主要需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一是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央经济工作精神。近段时间,中央国家机关正在开展“学查改”专项工作,目的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从政治角度看待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好按经济规律办事。面对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正确领会和把握中央意图,推动党中央经济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绝不能自以为是、片面执行。


二是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问题。今年以来中央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要尽快落实到位。政策的着力点要放在促消费和稳就业上,其中传统消费行业是扶持重点,增强企业用工意愿是关键。各项纾困扶持的政策,一定要让广大市场主体有切实的获得感,真正能帮他们挺过难关。出台增量政策也要把握好提前量和冗余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超前谋划、丰富工具、相机调控,提升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变数的能力。


三是打破各种有形无形的堵点。前段时间疫情造成的物流阻断已基本解决,但经济循环中仍面临不少堵点,如枢纽节点物流和外贸集疏运的畅通、一些地区防控举措对春耕的影响、国际市场变化对能源供应的影响等,要妥善加以解决。中央出台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经济大循环的战略举措,其中既要打破各种有形的壁垒,更要破除体制机制和思想上的无形壁垒。这就需要结合当前形势,从市场关注的痛点入手,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点上的改革破局为大局的稳定保驾护航。


四是以系统观念维护产业生态。当前的纾困政策,重点对象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部分群体面对疫情冲击的承受能力较弱,需要细心呵护。同时也要看到,应对灾害除了滴灌的方式,调节小气候同样是有效途径。这就要善于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看待产业问题,把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做法应用到经济领域,破解各种形式的“合成谬误”。要全方位巩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有效处理好上游与下游、平台经济与个体工商户等关系,在“保小”的同时做好“稳大”的工作,进一步稳定大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的预期,构建大中小企业共同发挥作用的良好生态。


五是把数字经济放到与实体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数字经济不是虚拟经济,而是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融合的经济形态,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发挥中国大工厂的体系优势,还是挖掘中国大市场的新消费潜力,无论是应对当前的挑战,还是应对未来的竞争,都必须把数字化作为最重要的方向和手段之一。这些年新成长的优质企业很多都是数字经济领域的,从战略上谋划和推动好数字经济发展,将对整体上稳定市场预期起到重要作用。


六是把政策宣传解读放到与政策制定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经济形势下,要格外重视经济工作舆论引导,格外重视政策信号的正确传递和解读,防止一些片面、错误的解读对市场预期造成干扰。一些市场机构的宏观研究部门,迫切需要加强业务能力锻炼,切实提升阅读政策和判断趋势的能力。中央多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要全面准确解读好各类政策文件中市场主体最关心的内容,对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答疑释惑,以政策信号的稳定性、一致性,对冲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鼓舞信心不是一句空话,各级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都应行动起来,从政治高度认识维护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多做一些为市场主体鼓劲的事情,少做一些让市场主体疑虑的事情。在政策执行中,要多代入企业家的视角,代入普通商户的视角,尽可能缓解他们的焦虑,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只要稳住1.5亿多户市场主体的预期,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也就一定能够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值班编辑:肖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