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入世”标志着中国市场国际化(2001.11.13)
作者:陈东琪    发布:2004-04-17    阅读:5465次   

“入世”标志着中国市场国际化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东琪博士

  (50人论坛·北京)加入WTO对于中国是一个新起点,整个国家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环境,这就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国际化,从规则上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完全融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全球体系之中。这对中国以外的所有WTO成员来说是一个大机遇,他们可以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分享到中国加速发展的利益,当然中国自身也将得到长久的战略性利益,因为任何市场行为一定是以双赢为目的的,你要进来,我要出去,你要向我出口你的产品,我也要求你进口我的产品。公平交易,互惠互利,是世贸的一个基本精神和原则。
  中国市场国际化,不仅是外国商品大量涌入,而且重要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量的加速增长。目前占世界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分别不足5%,10年后估计将分别达到10%左右,就是说,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贸易占十分之一,总体上还是处在“发展中“的水平,但贸易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接近翻番。这可以说是中国市场国际化的“数量型扩张”阶段,之后进入“结构型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增速将会放慢,但仍然会有增长。
  入世后中国贸易之所以会出现加速增长,首先是因为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准仍比较低,恩格尔系数还高达46%(2000年),其中农村为49%,大多数中国人用近一半的消费开支购买食品,消费水准提高必然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大消费市场的半径和容量,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前景可观。其次是投资品方面,中国目前不仅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投资品出口的愿望和潜力很大,尤其是纺织、家电、一般机械、玩具、特色农业、部分微电子和信息产品等,而且也存在巨大的投资品需求,不仅大量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设备和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需要新原料和新材料,而且各类产业和企业的固定设备正在进入技术更新周期之中,需要进行大副度物质替换,因此投资品的进、出口都有很大潜力。另外,入世必然使原来一些贸易方面的制度性壁垒取消,既包括受WTO规则约束而进行的关税减让、准入门槛降低、配额和补贴减少等,促使进口自由化程度提高;也包括对内全面开放,逐步取消公有和非公有经济体在投资、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上的差别性政策管制,促使出口自由化程度提高。所以,中国市场国际化后,不仅会加快进口自由化进程,而且会加快出口自由化进程。
  有人担心市场国际化后中国将变成为一个具有“经济殖民地”性质的“世界车间”,因为大量跨国公司进来了,外国资本家很容易在中国开店办厂,会出现瓜分中国市场的格局,因为这些跨国公司不仅有高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而且没有国有企业那样的政策性负担,他们有更强的竞争力。WTO的哲学是经济达尔文主义,强者恒强,适者生存,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更有竞争力,而中国企业因其技术和管理处于相对劣势,同时还承受着非常大的政策性负担,所以可能出现中国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打工”的现象,他们只能是搞零配件、做中介。这种担心的理由并不很充分,因为其一,我们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进入WTO的,很多目标的达到允许有一个5时间表的过渡期,外国资本家特别是跨国公司不可能无条件地一下子涌入中国市场,在这期间,我们可以作准备,可以保持一定的控制权;其二,即使是5年之后,也不是将中国市场不加管理地让给人家,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根据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管理这个市场,发达国家早就是WTO成员国,但是他们的市场也不是一点保护也没有,美国的农产品、药品和高技术产品的保护在世界上最利害的,日本的保险市场至今的保护也还是存在的,欧洲的市场保护就更多了。所以,我们的政府和国民一定要明白,中国市场国际化是指这个市场比以往更为自由,更为适应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更主动地加入到世界贸易之中,而决不是将这个大市场放手不管,不是让民族工业失去自己的发展空间,更不是接受“经济殖民化”或“市场殖民化”。
  我们也不能因担心“市场殖民化”和成为“世界车间”而怕人家进来。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辛辛苦苦,通过自己内部潜能的激发和整合,在早期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哲学、文化、技术和经济的文明,但是近一、两百多年落后了,为什么?就其思想导向来讲,主要是在“中(国)西(方)关系”、对外开放上一直存在问题,一直是怕走出去经不起竞争、冲击。最近20多年想通了,认识到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加快发展自己,就必须象毛泽东同志讲的“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自己”,你不经风浪就容易患感冒,你不下水怎么能知道水性,如何自由地游泳呢?中国近20多年快速发展,实现9%的经济高速增长,从不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农民住的从茅草屋到砖瓦楼房,城里盖那么的摩天大楼,街道绿化率明显提高,市容明显改善,全国修那么多的高速公路、铁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可以坐飞机旅行,硕士、博士队伍越来越庞大,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等等,我看都与开放有关。但,目前中国这个市场还没有真正国际化。当然,真正进入国际化,会有阵痛,加入WTO初期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世界车间”的情形,这也不能过滤太多。我们让外资多进来一些,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缩小资本不足的缺口,提升技术进步水平,搞活整个国民经济,这些都是好处。
  当然,政府有责任多考虑如何尽量化解负面效应,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民族产业尽快走过“阵痛”期。比如,加入WTO后,农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因为西方农业经营的现代化、产业化和企业化水平很高,粮食品质好,价格低,大量进口他们的粮食,势必冲击本来就处于弱势的中国农民。如果今后5年内由于外部竞争而导致近1000万农民失业,并使农民收入再度下降,这个冲击和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怎么办?政府一定要给予支持。一是增加对贫困农民和贫困地区的救济;二是增加对主产粮区结构转型的财政和金融资助;三是大副度增加对农村、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包括增加农村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讯等基础项目的国债投入;四是增加对农民基础教育、成年培训、生存性养老、基本医疗、防疫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五是通过精简乡村政府机构减少农民的财政负担,可以考虑对农民实行减免税政策,全部取消政府对农民的费收;六是通过科技支农、增加政府投入等办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等。中国农业、农民需要提高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完全走工业企业市场化的道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除了农业外,国有企业也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解决的办法不是象前几年完成“脱困”目标那样,通过政府的直接支持,如债转股、提高出口退税、增加补贴、提高低息和贴息技改贷款、延长所得税优惠、压“五小”、容忍其在股市泛滥圈钱(国企上市、配股、增发很容易,而非国有企业上市难),而只能逐步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将其推向市场。其办法,一是减少并逐步取消政策性负担;二是加快改制、转型;三是通过组织协调加快其并购重组。基本途径是用制度办法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有大量工人丢掉工作,因此需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最后,在中国市场国际化过程中,全面转变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政府应当逐步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直接管理中退出来,在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基础上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建立和维护包括信用、公平交易在内的市场秩序,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尤其是要在坚持投资、贸易自由化原则基础上加强对外经济管理的能力,包括组织企业进行反倾销和应对反倾销的事务。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既是国民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政府的直接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