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关于资源配置与资源管理(2002.01.09)
作者:李晓西    发布:2004-04-17    阅读:4503次   

关于资源配置与资源管理

李晓西

  (50人论坛·北京)问:从资源科学角度,您认为应对资源如何分类?
  答:资源科学把对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作为经济学家,我们的研究涉及这方面比较多。二是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种种交叉学科,如资源学,为多种学科交叉形成。三是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
  
  问:从经济学家角度出发,您认为资源经济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显然,济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最关键的,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多种方式在配置各种资源。我们大家最熟悉的是两种配置方式,即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传统计划经济下,各种资源,主要是由政府来进行安排的,这曾被认为是最公平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忽视了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人们需求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因此,使社会生活越来越单调。正如有的学者讲的,传统计划经济下,船行的方向明确,但动力不足;如果出现而且确实出现了重大决策的失误,对国民经济影响就是全面性的,灾难性的。我们改革,就是要纠正这种偏向。我们在1992年选择了市场经济,即选择了由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问:在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取得共识情况下,经济学家最关心的还有什么?
  答: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经济学家、自然科学家,现在在讲到资源利用和管理时,都关心一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带来的繁荣后,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已不能支撑社会的长远发展。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大片地区被破坏了,环境被污染了,不可再生的资源被过度耗取了。因此,现在,经济学家和各类专家,都共同关心生态和环境,并把这作为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看到,各种资源利用的介绍中,生态和环境保护被列为最基本的要求。
  
  问:您认为什么资源可称为战略性资源?
  答:战略性资源,用我自己的概括是:主要指硬体资源而不是软体资源。我认为战略资源应具备三个特点或说存在三种矛盾:需求的基础性或刚性(比如人们吃穿用行安全等需求)与供给难以永续性的矛盾,需求额的扩张性(即巨大且不断增大)与供给的稀缺性的矛盾,产品价格的低预期值(因其使用者的普遍化)与保护或开发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矛盾。
  我们的祖先对战略性资源的认识很有意思。他们曾从哲学高度概括出五类资源即:“金、木、水、火、土”。依我的理解,金者,指矿产资源;木者,可指植物资源引申到生物资源;水者,就是水资源;火者,引申为能源资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油资源;土者,土地资源。以上五种资源也是现代人公认为的最具战略性意义的资源。
  
  问:我国生态资源情况如何,能作一介绍吗?
  答:权威的回答要请这方面的专家。我仅谈点学习体会。
  据我所知,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仅粗浅地看一下植物和动物两类生态资源。1984年我国政府首次将388种珍稀濒危植物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专家认为,我国需要用50年时间,才能使森林复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用50年时间恢复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有部门测算需要几万亿资金。动物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世界上的动物经科学描述的有109万种,中国约为世界种类数的10%。但动物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中有不少种类已成为濒危物种,仅哺乳动物中就有30-40%种类,约?50-200种,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包括高等和低等濒危动物的《红色目录》。总之,保护生态资源任务艰巨。总之,科学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过度利用,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都会造成生物资源的枯竭。
  
  问:我们在保护生态资源方面作过什么样的努力?
  答: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至199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达700多处,面积占国土面积近7%。1994年,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发布,并开始实施了三个类别的自然保护区,即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这对生态资源保护起到一定作用。据我国科学家估计,由于多年努力,中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领先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则有5-10年的差距。近2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制度在逐步形成。这里举一个例子,从1981年到1998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开始了较大规模投资,投资额达3600亿元。从年度情况看,其占GDP比重处于逐步增加态势,但还没达到占GDP1%。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看,还应增加这方面投资。
  党中央前不久公布的《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三个力争”:要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电子材料、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蕊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由此可以看到,在技术、工程和研究三方面,党中央和政府都强调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问:您认为生态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
  去年5月22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斯坦.戴维斯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每一种经济形态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消亡阶段。生物经济阶段是从1953年发现DNA开始的。而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公布,标志这一阶段完成,进入了成长阶段。与此同时,因特网的出现,则表明信息经济已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他认为,从现在开始的25年里,将发生一件事,就是处于成长期的生物经济时代将取代已进入成熟期的信息经济时代。他认为,最早被生物经济时代改造的4个行业是制药业、保健业、农业和食品行业(我要加一个环境工程行业)。生物技术在今后20年里将把得病治疗为主变成无病预防为主,将把农场变成为超级生物工程的制造工厂。他还预言,2025年以后,当生物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将会全面改变非生物行业。当然,他也不否认生物经济会带来负作用。他说:工业时代是污染和环境恶化,住处信息时代是隐私权难保护,生物经济时代则是论理受到冲击。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不仅认识生命,而且将操纵生命。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人种改良等,只是这场冲击的一小部分。
  认为21世纪生物学将成为最重要领域并付诸实施的科学家很多。事实上,现欧美大制药公司开发的新药品中40%是以基因组全为基础的。1999年底,已有47种转基因作物农产品投入市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造就了一个新名词:生物蕊片。基因抢夺战也已经开始了。基因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体共有10-1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发现一个少一个,谁占有较多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可以说,基因专利的多少决定着将来生物技术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小。科学家已提出了可能运用生物技术的种种领域和关于商业机会的长长名单。信息界巨子比尔.盖茨也称:下一个创造更大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容怀疑了。当然,生物经济只是生态资源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
  放眼世界,我们在应对新世纪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将面临重大而严峻的挑战。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使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珍爱她,保护她。
  
  问:近些年出现了黄河断流,大中城市缺水,您如何看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前景?
  1995年世界银行发表的数据表明,占全球人口40%的80个国家水资源严重不足。美国《时代》杂志曾发表一文,认为:“水是下次战争的根源”。
  我国占有世界22%的人口,而淡水资源只占世界8%,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缺短的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人均24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现在每年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90%以上城市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空间分布也极不均衡。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进入80年代以来,多次出现断流,这成为我国水资源开始缺乏的标识性的象征。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40%-50%,落后美国、日本30年,农业用水损失率高达60%,生活用水中也存在普遍的浪费现象。
  如何办?首先是节约用水。工农业用水要节约,社会一切用水要节约。二要治污,减少污水排放,增加可用水量。三要养水,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四要合理配置水资源,搞好余水区向缺水区的调配工程。同时,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五、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今年7月,我收到西安交大霍有光教授寄给我一本书,名为《策解中国水问题》,他在书中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水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几大调水工程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水问题是两大类,一是水荒,即缺水;二是水害,即水分布不均引发的洪水和干旱。他提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把水害治理好,二是把水资源利用好,三是把生态建设好。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途径是:一要开源,二要节流,三要保护。我不认识这位教授,但他在信中误认为我是研究中国水问题的专家,使我很惭愧。在此,我要向关心中国水问题的真正的专家们(我个人不是水问题的专家)包括霍教授,表示自己由衷的敬意。
  
  问:您认为土地是最大的国有资产,那应如何管理好土地呢?
  这个问题很大,很专业。这里只想谈几点思路。
  首先,管理好土地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历史需求之一,是必须盘活存量土地。土地是国家最大的资产,3万亿的国有资产也赶不上土地价值。土地世世代代都存在,效益是无尽的。发挥土地效益是土地管理的关键问题。5年前在国土局开会,我曾提出,这可以成为下一步改革巨大的推动器,起码是二级推动力。现在看来,土地利用与开发,已成为各级政府相当关注的问题。上海发展快,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做好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租用的文章。
  其次,从制度上解决好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在土地上收益的钱该怎么拿?归谁所有?是征土地税呢还是和房地产税一起走?中央和地方怎么来分?这都应该明确。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市(市比县小)收房地产税,中央收周转税,地方收附加税。我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土地收益上财富流失是很大的,既有非法和违规操作,也有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三是当前,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是土地管理上一个重要方面。中西部地区的荒山荒地很多,怎样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是值得研究的。不久前我去青海调研,深深感到利用好土地是一篇事关大局的文章。美国阿拉斯加州,把一些荒地无偿地出让给爱期基摩人,让他们来开发。我希望我们国土管理部门,在保护土地的基础上,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也有进一步的制度安排,这将对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顺便谈一点感想是:土地管理也有一个在政策体系中定位的问题。我认为土地管理不是宏观调控的内容,而是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因为,宏观调控政策总的讲是短期政策,应该是需求调控,也就是总量控制。而土地的供给往往要考虑中长期利益,土地管理机构是行政执法机构,它应该是执法的。所以,土地管理机构作为行政执法机构,可以从长期观点调控土地。仅从短期观点来配置土地,肯定会出事。
  
  问:作为各级政府的领导尤其是年轻的市长们,如何来管理好资源?
  答:首先是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资源。事实上,弄清家底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个国家,一个省或市,甚至一个人,主要资源是什么,如何组织,如何发挥效益,都是件复杂的事。
  作为一个市长,在他管理范围内,有多少资源,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估量。如果我们从社会的,自然的,全方位的资源着眼,其资源将是很大的。
  “只求所用,不求所在”,就是一种观念更新的人才观。制定十五计划时,不少省区都很重自己的财力,把五年发展计划与财政预算计划结合起来 ,这就是政府对自己所能掌握的资源的一种判断。现在,一种新的观念,是研究自己管理范围内的生态资源指标,这能有意思。按这种思路,一些贫困地区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是富有的,是可以找到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更快当然,科学家多把资源认定为物质,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未完)
  问:您从经济学家角度,讲了不少关于资源科学的理论。是否您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特别重要?
  答:你问得非常好。这确实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经济学受自然科学影响很大,没有联立方程,就没有均衡的思想产生;没有微积分,就没有边际分析的产生。至于计量经济学,就更是经济学与数学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在研究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方面,一定要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资源科学的结合。这里可举出一个典型例证:经济学诺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资源最优耗竭理论中第一条件:即资源品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成本加影子价格,这里影子价格指要从未开采此资源的机会成本角度来理解。经济学家从经济科学角度,为不可更新自然资源之最优耗用速度和条件提出了根据,其意义是巨大的。
  
  问:您正在组建的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这是否是您这种观念的一种实践?
  答: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另一方面甚至说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北师大领导对这种结合的重视。他们希望尝试这种结合,希望与校内相关的院系进行有机的配合,希望有一种较新的科研机制,与多年的经验与成果进行对接。因此,这个所的名字,来自北师大的领导们。多年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研究和带博士生的时候,在国务院研究室进行区域经济课题研究的时候,就开始了与北师大理科主要是资源环境方面的专家的合作,并参与了其培养博士生的工作。我认为这种合作对我有深刻的影响。
  
  问:最后还要问一个问题,您认为在从事资源管理研究时,需要什么方法论?
  答:辩证法的认识论是不可少的。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不可生资源相对人类利用的速度是有限的,认为“增长的极限”将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发生,这被称为悲观派;美国未来学者西蒙在其《最后的资源》一书中提出,人类的资源是没有尽头的,这被称为乐观派。我们不要简单地否定这两种似乎矛盾的观点。恰恰相反,我们要从悲观派那里学会如何高度警惕资源被破坏的后果,进而保持好资源,节约并高效利用资源;还要从乐观派那里学会如何不断探索利用资源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努力争取下世纪乃至永续发展的前景。这有点象是孔子讲的中庸,但其实是辩证法,这将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实践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