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张明、陈胤默、王喆、张冲:如何破解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基于对江苏省昆山市的调查研究
作者:张明、陈胤默、王喆、张冲    发布:2022-08-05    阅读:4128次   


 张明 等 国际经济评论 2022-08-05 08:45 发表于北京




受数据可获得性限制,目前学者们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缺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真实情况的了解。为切实了解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作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昆山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当前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障碍主要涉及贸易、金融、基础设施、政治以及网络外部性五个方面。障碍主要体现在:第一,全球产业链分工地位和“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叠加,影响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第二,人民币和新台币不能自由兑换,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幅提升,使得汇率风险加剧;第四,跨境资本管制、跨境支付系统便利性不足以及金融分支机构网络有待完善,导致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程度低;第五,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既不能提供较好的人民币衍生产品对人民币资产进行套期保值,也不能提供丰富的人民币投资产品提升人民币收益;第六,美元的网络外部性限制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基于调研发现,本文分别从贸易、金融、基础设施、政治、网络外部性等五个维度,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两岸贸易  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  离岸市场  网络外部性



作者简介:张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陈胤默(通讯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讲师;王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张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全文请见:张明、陈胤默、王喆、张冲:“如何破解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基于对江苏省昆山市的调查研究”,《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4期,第48~73页.


2009年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从起步、快速发展、速度放缓、重新提速四个较为完整的周期性发展历程。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经历从旧三位一体到新三位一体的转变。

跨境人民币结算,尤其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受数据可获得性影响,鲜有文献专门揭示当前人民币在区域跨境贸易结算中的真实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障碍。

为此,课题组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昆山市作为调研地,以深入了解当前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具体情况。课题组一行通过对江苏省昆山市代表性台资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的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最新进展及障碍,关注政府、市场和学术领域不同角度的剖析,倾听不同类型企业的微观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本文。

一、昆山市情况介绍及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整体情况

江苏省昆山市是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代表性城市。其经济发达,对外依存度高,两岸贸易往来密切,具有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广阔空间。2020年,昆山市GDP为4276.7亿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之首。昆山市分别于2013年和2020年设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简称“金改区”),作为推进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前沿试验基地。

(一)整体规模

昆台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在昆山市整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占有超过一半的份额。2020年,昆山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956亿元,同比增加38.35%;其中,昆台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达到534.47亿元,占到昆山市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的55.91%,同比增幅57.72%。然而,在昆台两岸贸易中,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整体却不高。2020年,昆山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占本市本外币结算总额的比例为10.21%,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昆台两岸间的跨境结算仍以美元为主。

(二)结构特征

昆台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具有如下结构特征。从结算类型来看,昆山市两岸人民币结算以货物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为主,跨境融资、直接投资、工资汇出中的人民币结算占比较低。从行业结构来看,昆台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分布于各个行业,但明显集中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企业分布来看,昆台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主要来源于头部台资企业。从结算银行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包揽了昆台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要业务,台资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占比并不高。

(三)两岸贸易流和资金流

1.两岸贸易流

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一般采用“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见图1上子图)。该生产模式的一大特性在于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仅负责生产,不负责接单和决策。

总结来看,该模式分为两种。模式一:母公司接单后,中国大陆对应企业通过在世界各地(包含中国大陆)采购原料完成生产,然后将产品直接出口至贸易对象,可将其称为直接模式;模式二:母公司接单后,中国大陆对应企业通过在世界各地(包含中国大陆)采购原料完成生产,其后将产品出口至其中国台湾地区母公司,再由母公司发货给贸易对象(包含中国大陆),可将其称为间接模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两种生产模式中,位于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的决策权均较小,但第二种模式贸易过程中,位于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的独立决策权相对较大,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比重更高。

2.两岸资金流

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一般采用自然对冲手段,选择人民币跨境结算比重(见图1下子图)。相比于远期锁汇等避险手段,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一般通过在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过程中做到人民币收支平衡来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收支平衡之外的交易则一般采用美元结算。该方法受制于台资企业与中国大陆交易的份额。在这一过程中,上述两类不同销售模式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不同,调研结果显示,相对于直接模式,在间接模式中两岸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相对较高,且这一比例随着中国大陆台资企业话语权的提升而上升。

 

微信图片_20220805094250.png


图1  两岸贸易流和资金流

注:(1)图1用实线和虚线来区分不同主体之间贸易流和资金流的强弱,实线表示贸易关系较强,虚线表示贸易关系较弱;(2)图中美元泛指国际货币,现实中也可能是欧元、日元等货币。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二、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约因素

调研发现,当前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障碍主要涉及贸易、金融、基础设施、政治以及网络外部性五个方面。

(一)贸易因素

第一,大企业有更大的议价权,贸易规模对两岸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较大。调研显示,2020年昆山市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为10.35%,但排名前十的大企业人民币结算占比为10.66%,比总体情况高了0.31个百分点。其中,有个别企业人民币结算占比超过40%,甚至达到90%以上;相反,中小企业通常没有结算货币选择权。

第二,全球产业链分工地位和“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相互叠加,影响了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的提升。调研显示,昆山市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集中在进料加工和一般贸易项下,两者合计占两岸跨境结算总额的94.19%。尤其进料加工型企业采用“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本身只负责生产,决策权在母公司,导致进料加工项下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比例仅为8.95%,从而拉低了两岸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比例。

第三,产品技术水平显著影响企业的货币选择权。调研显示,昆山市台资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该类行业技术水平虽高,但昆山市台资企业主要负责生产,而非研发。这导致整个行业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仅为8.75%,远低于昆山市和全国的总体水平。目前,昆山市台资企业正在由单一生产向“生产+研发”转变,企业谈判话语权正在提升。

(二)金融因素

第一,资金出境便利化程度较低。在人民币跨境便利化试点之后,包括昆山市金改区在内的诸多改革试验区、自贸区,开始实行优质可信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制定优质企业名单。优质企业便利化业务由事前审核机制改为事后抽查机制,人民币跨境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但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入围条件十分严苛,入围企业数量较少,昆山市5000多个台资项目中,仅有40多家企业入围;二是由于事后抽查没有容错机制,银行对优质企业客户的门槛设定会比较高,优中选优,相关业务开展也较为谨慎,导致优质企业名单扩容困难。

第二,离岸市场深度和广度不足。调研显示,一方面,2021年6月,中国台湾地区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高于5.5%,不利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企业获得人民币贷款;另一方面,对于收汇企业而言,中国台湾地区人民币存款产品单一且利率较低。比如,目前中国台湾地区人民币3个月期定存利率0.3%,6个月期为0.6%,1年期为1.3%,不利于企业持有人民币。

第三,在资本项下,中国台湾地区人民币回流中国大陆仍受管制,人民币回流渠道不畅。在调研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台籍员工将人民币汇回中国大陆存在困难。台籍员工汇入中国大陆限额为每人每天8万元,且政策规定只能用于经常项下,不能用作买房和其他投资,包括个人理财。台籍员工急用资金时,只能首先在中国台湾地区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入境,之后将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这显著增加了汇兑成本。

(三)基础设施因素

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基础设施方面,昆台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第一,CIPS直接参与者数量有限,有些极为重要的节点需要依赖SWIFT。第二,CIPS效率和便利性有待提高。第三,金融分支机构网络有待完善。中国台湾地区办理人民币清算、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较为缺乏,网点分布较少。

(四)政治因素

政治关系会对一国的货币国际化进程产生影响。调研发现,多数台资企业在以昆山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聚集,未考虑过将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少数企业考虑过在南昌、南京等地投资设厂。一方面出于经济原因,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所需零部件复杂多样,昆山市等地供应链网络完善,转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中美摩擦加剧后“台湾当局”对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设厂也有较多的政策限制,阻碍了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经营扩张,进而使得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和潜在空间也受到影响。

(五)网络外部性因素

由于存在网络外部性,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跨境贸易、金融交易的结算计价中,被不断巩固强化。调研发现,使用习惯是制约两岸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重要原因。昆山市台资企业普遍具有“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若企业需要从欧美等国家(地区)进口原材料或出口商品,则更有可能遵循使用习惯,选择美元、欧元进行结算计价。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显著提升和中国市场崛起,台资企业与中国大陆企业的往来更加频繁,境内市场的替代效应增强,两岸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助于减少汇兑损失,降低汇兑成本。

三、促进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建议

结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约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旨在为政府、银行以及企业在未来两岸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参考。

(一)拓宽贸易渠道,减小两岸贸易结算摩擦

政府应做好政策安排激励人民币跨境使用。一是政府应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二是政府应该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跨境使用人民币结算,比如,政府设立财政专项基金,对使用人民币结算达到某一比例的台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三是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促进原料供应的国产替代,降低对外依赖。四是政府应引导跨境企业转型升级,由单纯代工生产向“研发+生产”转变。五是政府应以身作则,在涉外政府采购中,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六是加强对两岸跨境企业有关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政策宣传。七是利用金融科技,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于两岸跨境结算的可能。

企业需要响应政府政策、不断转型升级、提升话语权。一方面,相关企业应探索尝试以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另一方面,相关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话语权,增加谈判筹码。

银行应贯彻落实政府政策精神,鼓励企业实行人民币结算。一方面,相关银行应加强对跨境企业的政策宣传,让跨境企业了解、熟悉并逐步尝试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另一方面,银行内部可以实行奖惩政策,将客户人民币跨境结算比例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并加大其在业绩考核中所占比重,鼓励银行从业者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

(二)提高金融便利化程度

政府需提供相应的政策安排,便利人民币跨境流动。一是探索两岸货币现汇项下直接兑换,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中国大陆台资聚集区试点人民币—新台币现汇项下直接兑换,形成动态的市场化利率,降低企业汇兑成本。二是在人民币—新台币直接兑换的基础上,试点人民币—新台币远期交易,适当放宽“实需原则”,提高远期汇率价格基准性,降低企业远期锁汇成本,降低企业因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三是增加事后审查容错概率,鼓励银行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便利化优质企业名单,降低企业和银行成本。四是放宽个人项下人民币两岸跨境流动限制,促进台籍员工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跨境投资便利化。五是丰富境外市场人民币投融资渠道和应用场景。六是增进与中国台湾地区金融合作,加强互联互通。七是构建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预警制度,探索建立人民币跨境流动异常情况预警指标体系。

银行需优化金融服务,推进人民币跨境服务便利化。一是加强金融服务,主动挖掘跨境人民币应用场景,加大跨境支付产品与增值服务供给。二是探索两岸跨境供应链融资模式,试点中国大陆银行对中国台湾地区企业的直接融资。三是推动企业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扩大优质可信名单,简化材料和流程。四是放宽个人人民币业务的汇入汇出限额和消费投资币种限制,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线上审核和材料电子化。五是加强两岸银行的同业往来,增加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民币资金供给和回流渠道。

(三)完善跨境支付系统,提高跨境支付效率

政府应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建设,完善服务于人民币结算的金融基础设施网络。一是拓展CIPS系统覆盖广度。二是提高CIPS系统的清算、结算效率。从技术和制度维度简化跨境人民币清算环节、缩短清算时间,节约清算、结算成本,进而促进CIPS系统清算效率提升,为人民币清算、结算扫除基础设施障碍,提高人民币清算系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三是加强两岸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四是CIPS仅仅是基础设施,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提供一个便利通道,其使用成本和便利性改进还依赖使用频率,即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总量。

银行应积极参与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并结合人民币结算需求在两岸布局分支机构网点,促进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便利化。此外,加强两岸银行在人民币结算清算方面的合作,促进业务、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四)减少政治摩擦

政治层面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在加强两岸金融合作时,需要注意中美摩擦对两岸经贸关系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当前,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具有长期化、复杂化的特点。中美双边经贸摩擦可能会适当放松,中美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摩擦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企业应加强对政治风险的关注和防范。企业应关注并研究国际形势特别是中美摩擦与两岸关系变化对经济活动带来的潜在影响,做好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可能给经贸往来、人员交流带来不利冲击的应对准备。

(五)改善网络外部性问题

政府应稳步提高人民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保持经济基本面的稳定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贸易规模是网络外部性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在岸金融市场开放有助于创造一种水平效应,增加人民币交易量,并引发结构性转变。在实现路径上应结合“一带一路”、RCEP等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在中国周边和东亚地区重点培育人民币使用习惯,提高人民币的真实需求。另外,应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数字货币、绿色金融等发展机遇,挖掘人民币在新兴领域的潜在需求并促进人民币使用习惯的养成。

银行应提升人民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增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便利度。一方面,银行可积极参与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分支机构和网点建设,完善跨境人民币支付网络;银行可优化审核流程制度,促进数字化转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提高结算效率,从而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使用扫除障碍。另一方面,银行可提高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吸引力,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并开展存贷款、理财等多种人民币业务,在金融交易领域促进人民币使用习惯的养成。

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加强人民币在结算计价中的使用。企业应注重科技创新,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行业头部企业,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大型企业,应注意提高自身在跨境交易币种选择中的议价权和话语权。企业应结合规避汇率风险需要,有意识地推动人民币的计价与结算。




(此为缩减版,注释从略,请前往知网下载全文)